
2023年4月,焦洋從深圳市兒童醫院到喀什市人民醫院,開始了援疆征程。
作為喀什市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和醫療援疆隊隊長,焦洋面臨不少挑戰:“最難的是設備落后、人才短缺,很多新技術推不動。”他沒有退縮,而是堅持師帶徒、院包科等“帶土移植”幫扶模式。
在焦洋的推動下,深圳后方醫院捐贈了大量先進醫療設備,建立了名醫工作室,定期邀請專家到喀什培訓。師帶徒機制,讓喀什本地醫生得以快速成長。
“我們秉承一人援疆、全科援疆、全院援疆的援疆精神,協調深圳后方捐設備、建名醫工作室、請專家來培訓,一步步把醫療水平提了上來。”焦洋說,“最辛苦的是我們在塔縣的援友們,他們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堅守自己的崗位,克服高原反應,堅持救死扶傷,被當地盛贊為‘缺氧不缺精神的白衣天使’。”
2025年4月,喀什市人民醫院接收了一位特殊的維吾爾族孕婦,腹中胎兒被確診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
“我們連夜組織遠程會診,最后決定送她去深圳生產,也就是宮內轉運。”提起這段經歷,焦洋的語氣變得凝重,“孩子出生第五天就做了大動脈調轉手術,非常成功,12天后小吉德健康出院。”
這場跨越5000多公里的生命接力,是深喀兩地醫療團隊首次合作的宮內轉運。在焦洋的協調下,深圳方面的專家提前介入,制定了詳盡的手術方案和應急預案。當嬰兒被安全地推出手術室時,所有參與救治的醫護人員都紅了眼眶。“這是深喀第一次聯手以宮內轉運方式完成這樣的手術,背后是太多人的愛和努力。”焦洋說。
“深喀同心”先心病救助只是兩地醫療救援的一個縮影。兩年多來,深圳援疆醫療隊組織“健康大篷車”前往地處帕米爾高原的塔縣和喀什市偏遠鄉村,開展義診活動160余次,服務21300余人次。組織協調深圳市眼科醫院、深圳關愛行動基金等到喀什常態化開展“深喀光明行”活動,在塔縣英雄護邊員、“人民衛士”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巴依卡·凱力迪別克赴北京接受表彰之前,為老人及其妻子實施了白內障手術。活動自2023年7月開展以來,累計免費為當地1000余名群眾做了白內障復明手術,為長期受白內障困擾的邊疆居民送去光明。
兩年來,在焦洋的帶領下,喀什市人民醫院開展了40多項新技術,新增兒科、眼科、介入治療等多個中心,實現了電子病歷4級和遠程會診。
最讓焦洋自豪的是本地醫生的成長。“現在他們已經能獨立完成復雜手術,自己做科研。”數據顯示,喀什市人民醫院在援疆醫生指導下,獲得8項科研立項,舉辦了16項自治區繼續教育項目,兩年多來累計選派122名喀什市及塔縣醫療技術骨干及管理干部到深圳進修學習。焦洋介紹:“我們在受援單位制定‘一人一策’的培養方案,結合實際病例‘以干代訓’,師帶徒超過1000人,組織各類培訓覆蓋人員超過10萬人次。通過‘院包科’模式由深圳市人民醫院等6所醫院支持喀什市人民醫院等4所醫院婦產科、新生兒科、重癥醫學科、眼科、精神衛生科建設。協調引進深圳市眼科醫院遲瑋院長、深圳市婦幼保健院李勝利教授等8個名醫工作室,助推喀什醫療水平全面提升。”
焦洋認為,援疆團隊通過師帶徒等模式,為新疆長遠發展提供造血式幫扶,醫療援疆工作是技術輸出與價值觀共融。對個人而言,這一模式鍛造了家國情懷與專業精神交織的復合型人才;對新疆而言,通過改善民生、促進團結、夯實發展根基,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在焦洋辦公室的墻上,掛著一幅當地群眾送的刺繡,上面繡著“醫者仁心”4個大字。在焦洋看來,醫療援疆不僅是技術幫扶,更是情感聯結。
一名維吾爾族小伙子的故事讓他記憶猶新。“他左腳畸形多年,在公益項目的幫助下做了手術。拆支架那天,他站起來流著淚說,我再也不是家里的累贅了。”
“那一刻,我真正懂了醫療援疆不僅是治病,更是點亮一個人活下去的希望。”焦洋說。
焦洋還記得,一位老奶奶在醫院兒科中心開業后,特意送來一籃自家種的石榴。“娃娃看病不用跑遠路了,這份甜是給深圳專家的。”焦洋捧著那籃石榴,感受到沉甸甸的情誼。
夕陽西下,焦洋站在醫院新改造的兒科大樓前,看著當地孩子們在院子里嬉戲。這兩年,他見證了深圳援建的4家醫院新樓建成,見證了喀什醫療水平的全面提升。
“我變得更包容、更堅韌,援疆不是付出,而是收獲。”焦洋說。在他看來,醫療援疆不僅是技術輸出,更是“從醫者使命升華到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在這里,醫療不只是技術,更是連接不同民族的紐帶。
焦洋想對未來的援疆人員說:“帶上你的心來,這3年會是你人生中最難忘、最值得的時光。付出的也許很多,但收獲的一定更多。”
夜幕降臨,喀什老城的燈光次第亮起,宛如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在這片熱土上,焦洋和無數援疆干部用專業和愛心書寫著新時代的援疆故事,澆灌著民族團結之花,讓新時代的援疆故事在絲路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