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143團(以下簡稱“143團”),一位歸國博士利用自家宅院收藏著近兩萬件軍墾記憶。
兩棵沙棗樹,一雄一雌,掛滿了果實,在新疆石河子市143團9連一個普通的農家院落里,66歲的陳宇奇正小心翼翼地擦拭著一把已經磨成鏟形的鐵勺。這把使用了30多年的老勺子,四周早已磨平,見證了兵團第一代軍墾人屯墾戍邊、艱苦創業的歲月。
“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都是兵團精神的實物見證。”陳宇奇語氣中帶著憂慮,“但現在它們只能在簡陋的環境中遭受風吹日曬,我看著心疼。”
軍墾二代博物館位于143團9連一個占地3畝的院落里。走進博物館,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更令人心酸。
近兩萬件各類實物擁擠在5個展室和露天場地中。農工家庭陳列室、農耕文化陳列室、連部陳列室、毛澤東思想文獻陳列室和改革開放陳列室—每個空間都堆滿了藏品。
拖拉機、自行車、縫紉機、自制童車、土坯模子、架子車……這些珍貴的歷史見證物,大多陳列在簡陋透風、灰塵飛揚的環境中。
在陳宇奇看來,解放牌汽車、東方紅履帶式拖拉機、晚清大木轱轆車、抗戰時期的蘇制縫紉機、半個世紀的新疆日報、殲—6渦噴發動機,這里的每件物品都是“鎮館之寶”。
令人痛心的是,大量藏品只能在露天展示,經受著新疆強烈的日照、時常的風沙和雨雪侵蝕。一本本珍貴的文獻資料、一件件具有歷史價值的生活用品,正在這樣的環境中慢慢損毀。
“這根本不符合國家對博物館老物件的保護措施要求。”一位前來參觀的文博專家搖頭嘆息,“這些藏品需要恒溫恒濕的保存環境,現在這樣的條件,實在令人痛惜。”
陳宇奇有著不平凡的履歷。作為軍墾后代,1959年出生在143團的他,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1994年,陳宇奇赴美國紐約進修,2000年獲得美國肯塔基大學機械工程學博士學位。
2012年,作為自治區引進的首批“百人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陳宇奇回到新疆。十幾年來,陳宇奇擔任著多家知名企業的技術顧問,同時把很多心血投在了這個博物館上。
談及創辦博物館的初衷,陳宇奇說:“父親是軍墾第一代,我是第二代,應該把艱苦奮斗的精神傳承下去。”
2016年至2025年間,陳宇奇通過從收藏市場購買、熟人介紹、廢品回收站購買和接受各界捐贈等方式,先后投入數百萬元,收集了眼前這些珍貴的軍墾記憶。
“石河子這一帶四五十個廢品收購站都被我逛了個遍。”陳宇奇笑著說,但笑容中帶著疲憊。

軍墾二代博物館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展陳空間嚴重不足、保護條件過于簡陋。
陳宇奇很感激143團于2023年底提供了約400平方米的場地,包括200平方米的亭子和200平方米的空地,但這對于近兩萬件藏品的展示和保護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博物館的現狀可以用“寒酸”來形容:大部分展陳區域處于透風灰塵飛揚、無封閉空調的環境。一些老物件還在露天展示,承受著風吹雨淋、日光暴曬,損壞嚴重。
“我需要更多的場地和場館空間,需要政府與公眾的大力支持。”陳宇奇坦言,“這些藏品不僅僅是我的個人收藏,更是兵團歷史的實物見證,是公共文化財富。”
面對數量龐大的收藏物品,軍墾二代博物館迫切需要適當的空間和封閉環境來展示和保護這些藏品。
“首先需要足夠的室內展陳空間,能夠為近兩萬件藏品提供基本的保護條件;其次需要專業的博物館設施,如恒溫恒濕系統、安防設備等;還需要穩定的運營資金和專業的管理人員。” 陳宇奇希望更多社會力量伸出援手。
自2016年免費對外開放以來,博物館已接待游客達10萬人次。今年67歲的老黨員朱新耀參觀后感慨:“開設軍墾二代博物館真是為傳承兵團精神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啊!”
許多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的家長表示:“我們會經常帶著孩子來了解老一輩兵團人是怎樣艱苦創業、將荒漠變綠洲的。孩子們應當了解歷史,感恩先輩讓我們今天擁有了幸福生活。”
一位上海老知青在當地報紙一角看到石河子143團有個私人軍墾博物館的新聞后,專程帶著一家三口來參觀。
看到曾經使用過的勞動工具,她深受觸動。她告訴陳宇奇:“當年,我和同志們一起經歷過的歲月雖然艱苦,但為國家作出了貢獻,我終生難忘。你建這個博物館,非常有意義。”
“這些不僅僅是我的收藏,更是兵團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精神的實物載體。它們需要更好的保護條件,需要更大的展示空間,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望著院子里那些在露天環境中被風吹日曬的老物件,陳宇奇的眼中充滿了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