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國中醫藥發展格局,新疆正后來居上:肉蓯蓉、甘草、紅花等中藥材產量躍居全國第一,沙漠玫瑰等藥妝、藥食同源產品銷量屢創新高……
當內地一些中藥材產區面臨土壤退化、種植面積縮減等壓力時,新疆憑借約占全國六分之一的遼闊疆域、2471種本土中藥資源以及優于原產區的氣候條件,成為國內外企業布局的熱土。
當行業對新疆中醫藥認知還限于“第一產業”時,新疆中醫藥管理局于去年揭牌,系統謀劃中醫藥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新疆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新疆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日,新疆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曾斌芳接受民生周刊記者專訪,回溯新疆中醫藥產業發展歷程,解析站在歷史新起點傳承發展的新機遇。
民生周刊:新疆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一年了,請介紹一下成立背景和職能變化。
曾斌芳:新疆中醫藥管理局原來是中醫民族醫藥管理局,采用“小局大處”架構,由自治區衛健委副主任兼任局長,未設獨立黨組。2017年事業單位改革后,該機構以中醫民族醫藥管理處的形式保留。
2024年5月15日,新疆中醫藥管理局揭牌,不是恢復,而是設立全新的機構,核心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設立了獨立黨組,實現規模化編制;二是嚴格遵循中醫藥法中“中醫藥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藥的統稱”的表述,不再單獨設立“中醫民族醫”相關專局;三是填補了過去“重醫輕藥”的職能空白,新增促進中藥產業發展職能,職能范圍較以往大幅擴展。
民生周刊:作為少數民族醫藥代表,維吾爾族醫藥和哈薩克族醫藥傳承至今有哪些優勢,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共同守護人民健康?
曾斌芳:中醫藥是世界傳統醫藥的杰出代表,維醫藥和哈醫藥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不僅是新疆少數民族醫藥,更是我國各族群眾的文化遺產、人類文明的共同瑰寶,需以守護人類健康為目標,在守正創新中傳承發展。
維醫藥、哈醫藥傳承至今,具有三大特色。首先,具有鮮明的地域適應性。維醫藥對新疆干燥寒冷氣候下的疾病,如皮膚病、婦科疾病及高熱量飲食所導致的心血管疾病等療效顯著。哈醫藥作為“馬背上的醫學”,擅長治療骨傷和奶茶等過熱飲食所引發的食道疾病。
其次,擁有獨特的炮制工藝與劑型。與中醫常見的酒炒、鹽炒不同,維藥和哈藥多采用土法炮制。歷史上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當地民眾常將藥物制成蜜膏等即用型成藥,免去煎煮的煩瑣,此外還可制成供日常養生的藥茶。
最后,治療方法和藥物應用值得借鑒。維醫以吐魯番沙粒進行“沙療”、羊皮包裹治療凍傷和寒濕關節炎,療效顯著。哈醫處理骨折,不用石膏或柳枝,而采用駝絨加鹽固定。鹽分使駝絨蛋白絲變性成輕便透氣、可放置藥物的固定硬殼,貼合患處。
當前,支持少數民族醫藥傳承發展主要從五方面發力:
一是推進文獻整理全覆蓋。依托新疆藥物研究院的文獻平臺,不僅整理中醫文獻,還有維醫、哈醫、新疆蒙醫文獻,彰顯“新疆是多民族共同家園”。
二是實現教材編寫一體化。組織中醫與現代醫學專家共同參與,編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版的維吾爾醫、哈薩克醫教材,推動學術守正創新。
三是推動人才培養跨民族。支持維吾爾醫、哈薩克醫專業招收本民族學生的同時,招錄全國各族考生。在中西醫結合碩士、博士點下增設維吾爾醫、哈薩克醫研究方向,培養高層次人才。
四是加強醫療機構建設。在“三醫”協同發展和醫保政策中,強化對維吾爾醫院、哈薩克醫院的扶持。推動三甲醫院對口幫扶,提升少數民族醫院服務與運營能力。
五是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在科研立項方面,持續向維吾爾醫藥、哈薩克醫藥傾斜,重點支持科研人員依托少數民族醫藥經典名方和新疆道地藥材研發新藥。
民生周刊:你深耕新疆中醫藥領域30多年,這期間中醫藥發展有哪些變化,現在處于什么發展階段?
曾斌芳:新中國成立前,新疆中醫藥事業幾乎是零基礎。自治區成立以來,黨委和政府持續加大對中醫藥工作的扶持與投入力度。如今,新疆中醫藥事業與產業協同并進,迎來最好發展時期,方興未艾。
一是中醫藥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去年以來,新疆陸續出臺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政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藥條例》于2024年5月實施,將中醫藥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標準化體系起步建設。今年7月,我們聯合自治區藥監局等部門籌建自治區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9月,和田啟動建設新疆首個甘草GAP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未來3年,按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在全疆建設多個GAP基地,全面提升藥材質量與競爭力。
三是中醫藥服務發展迅速。1987年,我剛來新疆時,自治區中醫院只有兩個小門診,現已是全國排名靠前的大型中醫醫院,年營收數十億元。目前,全疆中醫醫療機構增至83家,鄉鎮中醫館覆蓋率達99%。除極偏遠鄉鎮外,中醫藥已形成“15分鐘服務圈”,方便百姓就醫。
四是專業科研人才需求巨大。我們擁有西北地區唯一的兩個中醫藥博士點、博士后教育體系,新疆醫科大學形成“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全層次中醫人才培養體系,但目前供不應求,新疆中草藥適宜性研究、少數民族醫藥標準化建設、創新藥科研等領域都急需人才。為此,我們在積極推動成立新疆中醫藥大學。
五是新疆中醫藥產業規模激增。2006年我擔任新疆醫科大學中藥系主任時,新疆醫藥產業規模僅3億元,現在僅中醫藥產業規模就達50億元左右。目前,新疆藥品生產企業共66家,其中,中藥少數民族藥生產企業48家。

民生周刊:中藥材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我國多地建起中藥材集散中心,形成“四大藥都”競爭格局,新疆有哪些后發的獨特優勢?
曾斌芳:新疆中醫藥產業蓄勢待發,未來完全有機會成為全國中藥材集散基地和交易中心,讓中醫藥發展成為新疆支柱產業,讓新疆成為第五大藥都、中國新藥都。
第一,產量品質有保障,現代產業體系成型。當前新疆中草藥種植面積約400萬畝,居全國第五,集種植、加工、服務于一體的現代中藥產業體系加速形成。除道地藥材外,瓜蔞、板藍根等內地引種品種實現本土化培育,依托獨特地理氣候,其產量、品質均優于原產地,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
第二,國計民生雙贏,產業價值多元凸顯。新疆土地廣袤、無污染、光照足,既能培育優質藥材,又助力生態治理。以塔克拉瑪干沙漠防沙治沙為例,固沙種植的梭梭、紅柳下可培育“沙漠人參”肉蓯蓉,既能發揮其醫藥、藥食同源的價值,守護人民健康,又能帶動百姓增收、助力鄉村振興,還能實現生態治理,形成國家防沙治沙的綠色屏障。
第三,區位優勢顯著,是國際合作重要通道。新疆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門戶,是中國與中亞、西亞等國家進行中醫藥交流合作的核心區。目前,我們陸續在中亞國家建設中醫藥中心、聯合實驗室,7類藥材、20多個品規已在中亞完成注冊。中醫藥服務貿易額年均增長35%,正成為中醫藥“走出去”的重要通道。
未來,新疆可以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積極利用中亞地區豐富的野生藥材資源,緩解我國名貴藥材供應緊張的局面。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醫藥康養旅游服務,更好保障新疆各族群眾的健康,同時為全國乃至全球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文化潤疆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醫療服務中心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