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歷史教師皇甫幼浩作了一個讓許多人意外的決定:帶著妻子和兒子,從南海之濱的深圳來到西北邊陲喀什,開啟為期3年的援疆支教生活。
皇甫幼浩在喀什市第五中學任教,其妻子葛秀偉在喀什市第十八小學任教,夫妻倆以知識為基、以愛心為橋,為促進深喀兩地教育交流盡心盡力。
“剛來時有點水土不服,風沙大、氣候干,我們一家三口輪流生病。”皇甫幼浩回憶。
最艱難的那個夜晚,兒子發著高燒,醫院的空氣里滿是消毒水味和汗味,妻子抱著兒子蹲坐在走廊里打點滴。深圳的母親突然打來視頻電話,想讓他們看看留在家里的一歲半女兒。“我遲遲不敢按下通話鍵,只覺得喉嚨一陣發緊。”皇甫幼浩說。
比身體不適更嚴峻的挑戰,來自兒子的校園生活。作為當時全校唯一的漢族孩子,小男孩最初顯得格格不入。
“爸爸,他們放學后說話就像炒豆子,我只聽得懂亞克西。”兒子失落的模樣讓夫妻二人既心疼又焦慮。
轉機源于一把棗紅色的熱瓦甫琴。兒子放學后,維吾爾族同學阿爾曼抱著琴蹦蹦跳跳地跑過來喊道:“阿達西(朋友),阿達西,來,一起彈!”沒等反應過來,兒子的手就被阿爾曼胖乎乎的手按在了琴弦上。
溫暖的畫面不斷出現。清晨,買買提把媽媽新烤的馕悄悄塞進兒子的抽屜;課間,乃孜熱和麥吾魯旦教他跳新疆舞。沒多久,兒子興奮地說:“爸爸,我們住的地方用維吾爾語講是瑪利亞索得,和別人說謝謝是熱合麥特。”
作為喀什五中副校長,皇甫幼浩發現學校亟待建立完整的德育課程體系。他主動牽頭組織對接深圳方面的資源和專家,自行組建團隊、撰寫方案,歷時一年多完成了學校第一部德育課程規劃。
受援學校的常書記評價道:“你理清了我們10年沒理順的發展主線。”皇甫幼浩說:“我們來支教,不僅是上好一門課,更要幫助構建整個教育生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為歷史教師,皇甫幼浩創新性地開設了“行走的歷史課”。他帶著學生走進喀什市東南角的盤橐城遺址,給他們講述漢朝班超投筆從戎,率36名勇士在疏勒(今天的喀什)駐守17年的故事。
“老師,原來我們自古以來就是一家。”學生巴哈迪爾觸碰著古城遺址的斷壁殘垣,發出這樣的感慨。皇甫幼浩說:“‘自古以來’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我們共同的守護。”
在歷史課上,當他講到喀什的莫爾寺遺址和玄奘東歸傳播佛法的歷史時,一名學生突然說:“老師,原來咱們的祖先早就拉過手了!”
這讓皇甫幼浩深受觸動:“教育援疆是一場跨越千年的精神接力。”

皇甫幼浩注意到:“有的學生晚飯只吃干馕配自來水。我心里特別難受,我也是農村出來的,知道苦的滋味。”
他資助了10個孩子,每人每月200元餐補,并聯系深圳愛心企業捐獻物資。“兩年累計落實了數十萬元的捐助物資和款項。”說這些時,皇甫幼浩語氣平靜,眼中閃著光。
那把棗紅色的熱瓦甫琴,他們一家一直珍藏著。如今,兒子已經能熟練地彈奏熱瓦甫,跳歡快的新疆舞。那個曾經因為聽不懂維吾爾語而失落的小男孩,如今成了地道的“喀什娃娃”。
“這是架起兒子和少數民族同學友誼的橋梁,像一把金鑰匙打開了民族團結的心靈之鎖,彼此融合在一起。”皇甫幼浩說,“民族團結教育,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中,也可以是我們來到這里,走進他們的世界。”
他的支教故事,還寫在帕米爾高原,曾多次隨支教團赴塔縣“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的母校“拉齊尼小學”、塔縣城鄉寄宿制學校送教,與深圳對口支援的深塔中學開展跨縣域教學交流,用愛心點亮高原學子眼中的星光,為一個民族的發展成長注入希望。
“黨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教育援疆的舞臺。”在皇甫幼浩看來,中國青年是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援疆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不是一段旅程,是一種傳承。”皇甫幼浩說。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窗外傳來學生們課間的歡笑聲,“教育援疆,需要教師們用行動詮釋‘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真諦”。
從喀什的古城遺址到塔縣的山巔小學,皇甫幼浩用“行走的歷史課”連接古今,用德育課澆灌未來,用愛心溫暖當下。他和家人的故事,正是深圳教育援疆工作的生動注腳—在這里,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