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災,不笑人禍,不笑疾病。’更何況是用一種嚴重的疾病類型作網絡爛梗攻擊他人……”近日,重慶一位初中班主任發布了一條“抵制網絡惡梗進校園”的短視頻。視頻顯示,這位教師發現有學生用涉及唐氏綜合征的不當表述嘲笑患病同學,當即進行了嚴肅批評。她以傳統美德喚醒學生道德自覺的教育方式,引發社會各界廣泛共鳴。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迭代,深刻重塑了青少年的語言表達生態。一些看似輕松戲謔的網絡用語,正滲透青少年社交場域,導致部分青少年的語言表達呈現出情緒化、低俗化傾向—這種現象不僅侵蝕著規范的語言能力,更可能扭曲其思維邏輯、社交認知與價值判斷。
此前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69.0%的受訪者擔憂網絡“爛梗”泛濫會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受訪家長的擔憂比例更高達74.4%;超半數受訪者認為,“爛梗”會導致青少年詞匯濫用與不文明語言習慣的養成。
抵制網絡“爛梗”泛濫,培養青少年健康的語言邏輯與表達觀念,需要社會各方構建協同治理的合力。
教育者的敏銳洞察與及時干預,是引導青少年走出語言迷思的首要前提。重慶這位班主任做法的可貴之處,在于她用“三不笑”這句流傳千年的民間警句喚醒學生道德自覺,這種“既明其理,更正其心”的教育實踐,不僅讓學生認識到語言暴力的傷害性,更在其心中播下了尊重與包容的種子。
網絡空間絕非法外之地。若網絡平臺一味奉行“流量至上”的商業邏輯,任由低俗化、暴力化內容滲透至青少年視野,不僅會污染網絡語言生態,更會對其價值觀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侵蝕。各平臺亟待深刻反思算法推薦的倫理邊界,以更嚴格的內容審核標準筑牢“防火墻”,為青少年構筑起清朗的網絡語言屏障。
家庭作為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語言示范具有奠基性作用。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侮辱性語言,卻要求孩子恪守文明用語規范,這種“言語示范與行為要求脫節”的雙重標準,不僅難以令孩子信服,更會消解家庭教育的公信力。家長需率先杜絕歧視性、暴力性語言,引導孩子建立規范、文明的語言使用觀念,讓家庭真正成為語言文明的“第一課堂”。
青少年的語言世界,折射的是國家的未來與民族的精神面相。重慶這位班主任的課堂實踐,是對學生個體的悉心引導,為全社會提供了深刻啟示:抵制低俗網絡用語,需要教育工作者葆有“直面問題敢擔當”的教育勇氣,需要平臺主體樹立“算清流量賬,更要扛起責任”的行業自覺,更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秉持“文明表達,從我做起”的行動自覺。
守護語言文字的純潔性、規范性與嚴肅性,為青少年營造清朗的語言環境,幫助他們建立起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每個人都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