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學業要求
教材是知識外顯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數學課程目標、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教學資源.數學教材為“教\"與“學\"活動提供了學習主題、基本線索和具體學習內容.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二冊安排的學習內容為函數,包含“數列”和“一元函數的導數及其應用”兩章.數列作為一類特殊的函數,是數學重要的研究對象,也是研究其他類型函數的重要工具,在購房貸款、放射性物質衰變、人口增長等實際場景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幫助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分析,了解數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變化規律,建立通項公式和前 n 項和公式;能運用等差數列、等比數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和數學問題,感受數學模型的現實意義與應用;了解等差數列與一元一次函數、等比數列與指數函數的聯系,感受數列與函數的共性與差異,體會數學的整體性.
2高考試題的命題分析
2025年高考數學試卷整體設計層次分明,聚焦基本概念、公式、定理,檢測學業自標的達成程度;立足教材例題進行整合、改編與延伸,深化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與往年高考相比,試題的綜合性、開放性、靈活性顯著增強;創新設問方式,強化試題的探究性,激勵學生運用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多角度解決問題;摒棄細分試題類型,反對機械的解題套路,激發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究,引導復習備考從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既體現高考的育人功能,又發揮高考數學的選拔功能.下面分析2023—2025年數學新高考I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卷、天津卷數列試題考點,如表1所示.
表1

2.1聚焦基本變量,檢驗學科基礎
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的五個基本量 a1 d (或 q ),
是構建兩類數列模型的核心要素.在等差數列中,公差 d 決定了數列的單調性(
,數列單調遞增; dlt;0 ,數列單調遞減; d=0,{an} 為常數列);在等比數列中,公比 q 決定了數列的變化特性(如增減性、收斂性).已知三個基本量,可利用通項公式與前 n 項和公式求解其余兩個量.對基本量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是探究數列周期性、最值等性質的基礎,
例1 (2025年北京卷5)已知 {an} 是公差不為0的等差數列, a1=-2 ,若 a3,a4,a6 成等比數列,則
:
A. -20 B. -18 C.16 D. 18
0 解析
設等差數列 {an} 的公差為 d ,則

由 a3,a4,a6 成等比數列可知 a?4?2=a?3a?6 ,即
(-2+3d)2=(-2+2d)(-2+5d),
解得 d=0 或2.因為 d≠0 ,所以 d=2 ,則 a10=a1+ 9d=-2+9×2=16 ,故選C.
利用基本量 ai,d,q,n 建立方程或方程組聯立求解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例2(2025年新高考Ⅱ卷9,多選題)記 Sn 為等比數列 {an} 的前 n 項和, q 為 {an} 的公比, qgt;0. 若S3=7,a3=1 ,則( ).
C .S5=8D.an+Sn=8
對于A,由于 S3=a1+a2+a3=a1(1+q+ q2)=7,a3=a1q2=1 ,則
解得
(舍)或
,故A正確.
對于B,由
,解得 a1=4 ,則
故B錯誤.
對于C,因為
,a=4,所以

故C錯誤.
對于D,由于


則 an+Sn=8 ,故D正確.
綜上,選AD.
本題改編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二冊第37頁練習第1題,要求學生結合題意建立方程組,并運用消元思想求解首項和公比.解答與等差數列有關的方程組,通常采用加減消元法;解答與等比數列有關的方程組,通常采用乘除消元法,同時要注意防止出現增解和漏解的情況.
2.2立足教材題源,考查發散思維
題源是指試題與教材的本源關聯.習題作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與深化,具有一定的應用性、開放性和探究性,它的價值是助力學生理解知識本質與結構聯系,夯實基礎知識與熟練基本技能;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在探究中積累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材例題成為高考命題的重要素材庫.
例3(2025年新高考 I 卷7)記 Sn 為等差數列{an} 的前 n 項和,若 S3=6,S5=-5 ,則
:
A. -20 B.-15 C.-10 D.-5
方法1 設等差數列 {an} 的公差為 d ,則
解得
則 S6= (204
,故選B.
方法2由
,解得 a2= 2.由
,得 a3=-1 ,則 d= (204號 a3-a2=- 3 , a4=a3+d=-4 ,所以 S6=
,故選B.
方法3因為 {an} 為等差數列,設 Sn=An2+Bn (A,B 為常數),所以 S3=9A+3B=6 S5=25A+
5B=-5 ,解得
則
2,所以S
,故選B.
方法4因為 {an} 為等差數列,所以
為等差數列.如圖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設 A(3
,則 A,B,C 三點共線, kAB= S5 S3 S6 S3(20 kAC ,即
解得 S6=-15 ,故選B.
圖1

本題改編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二冊第23頁練習第3題,從多種解題視角切入,通過靈活運用等差數列的性質、前 n 項和公式的不同形式及其性質進行求解與探究,深入考查學生對等差數列的性質、前 n 項和公式及其性質的深層理解與應用.
例4 (2025年新高考I卷13)若一個正項等比數列的前4項和為4,前8項和為68,則該等比數列的公比為
設該等比數列的公比為 q
方法1當 q=1 時, S4=4a1=4 ,解得 a1= 1,此時 S8=8a1=8 ,與 S8=68 矛盾,故不成立.當
故
,解得 q=2
方法2 由題意可知 S4,S8-S4,S12-S8 為等比數列,故
,解得 q=2
方法3當 q=1 時, S4=4a1=4 ,解得 a1=1 ,此時 S8=8a1=8 ,與 S8=68 矛盾,故不成立.
當 q≠1 時,設 Sn=kqn-k ,則 S4=kq4-k ,S8=kq8-k ,故
,解得 q=2
本題改編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二冊第37頁練習第5題,體現了等比數列前 n 項和公式的常用性質在解題中的應用.方法1要求準確記憶公式、精確計算,同時注重分類討論 q=1,q≠1 的情況,確保嚴謹性;方法2和方法3則考查學生對等比數列前 n 項和公式、性質的靈活運用能力,凸顯對基礎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
2.3強化知識整合,突顯知識價值
由表1可見,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推進,新高考卷打破了固定的考查內容與形式,更加注重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如2025年數學新高考Ⅰ卷第16題將數列與導數相結合,新高考Ⅱ卷第19題將二項分布與數列相結合,天津卷第19題則綜合考查集合與數列.因此,在復習備考中學生應將數學知識融會貫通,提升不同模塊知識的整合應用能力,深刻理解基礎知識的本質與應用場景,避免知識的“負遷移”.
例5 (2025年新高考Ⅰ卷16)已知數列 {an} 中, 
(1)證明:數列 {nan} 為等差數列;
(2)給定正整數 Ψm ,設函數 f(x)=a1x+a2x2+ a3x3+…+amxm ,求 f′(-2)
(1)由題意可知 (n+1)an+1=nan+1 ,則(n+1)an+1-nan=1. 又 a1=3 ,所以 {nan} 首項為3、公差為1的等差數列.
(2)方法1由(1)知 nan=3+1×(n-1)=n+ 2.由 f(x)=a1x+a2x2+a3x3+…+anxm ,可知! '(x)=a1+2a2x+3a3x2+…+mamxm-1 ,所以 f′(-2)=3+4×(-2)+5×(-2)2+…+(m+ 2)×(-2)m-1 .記 S=f′(-2) ,則

所以

解得
,即

方法2 由題意可知
f′(x)=3+4x+5x2+…+(m+2)xm-1= 1+2x+…+mxm-1+2×(1+x+…+xm-1).
記 A(x)=x+x2+…+xm ,其中 xgt;0 且 x≠1
易知

本題在數列與導數知識的交會處命制數列求和問題,突出內容的整體性、邏輯的連貫性及知識的應用價值.試題考查了等差數列的定義、錯位相減法及導數的四則運算,要求學生具備知識遷移、整合及運算求解能力.
2.4創設新穎情境,強調探究精神
情境包括現實情境、數學情境、科學情境,每一種情境又可分為熟悉情境、關聯情境、綜合情境.新高考命題通過創新情境設計與內容設計,統籌協調試題的思維量、計算量與閱讀量,著力避免繁雜計算,確保學生有充足時間深入思考壓軸題.試題重點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強調學生主動思考、勇于挑戰自我,突出理性思維與探究精神,引導教學從總結解題技巧轉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6(2025年新高考 I 卷19)甲、乙兩人進行乒乓球練習,每個球勝者得1分,負者得0分.設每個球甲勝的概率為
,乙勝的概率為 q,p+β q=1 ,且各球的勝負相互獨立.對正整數 k?2 ,記 pk 為打完 k 個球后甲比乙至少多得2分的概率, qk 為打完 k 個球后乙比甲至少多得2分的概率.
(1)求 ?3,?4 (用 p 表示);(2)若
=4,求p;(3)證明:對任意正整數 m,p2m+1-q2m+1lt;
(20
(1)由題意可知 p3=C33p3q0=p3 ,且 p4=
(2)由(1)同理可得 q3=q3,q4=4q3-3q4 ,所以


故 p=2q .又 p+q=1 ,所以 
(3)記隨機變量 Xk 表示打第 k 個球后甲的得分,則 Xk~B(k,p) .按照比賽規則有
γ2m=P(X2m=m+1)+P(X2m≥m+2),
LP2m+1=P(X2m+1?m+2|X2m?m+2)P(X2m?m+2)+
(20
所以
γ2m+1-γ2m=(γ-1)P(X2m=m+1)=

同理可得
,所以
(p2m+1-p2m)-(q2m+1-q2m)=
C2mm+1qmpm(q-p)lt;0,
即
,故 ρ2m+1-q2m+1lt; (204號 ?2m-q2m .因為

所以

p2P(X2m=m)-(1-p)2P(X2m=m+1)=
?mqm(?2C2mm-pqC2mm+1).
同理可得 q2m+2-q2m=pmqm ( q2C2mm-pqC2mm+1) .由
,知 p2gt;q2 ,則
(?2m+2-?2m)-(q2m+2-q2m)=pmqmC2mm(p2-q2), (2號故
,所以
p2m+2-q2m+2gt;p2m-q2m.
綜上, ?p2m+1-q2m+12m-q2m2m+2-q2m+2.
第(3)問的證明運算量小但思維量大,凸顯理性思維的深度.由 p2m+2-q2m+2gt;p2m- q2m ,知數列 {p2m-q2m} 單調遞增.
2.5創新試題設計,深化抽象推理
創新試題設計旨在實現命題形式的突破,高考命題需服務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助力教育強國建設,因此試題設計需彰顯思維價值、強化教育導向.如2025年數學天津卷第19題設問方式由淺人深,思維難度逐步提升,要求學生主動探索、大膽嘗試,在逐步深入的推理過程中展現理性思維和抽象思維,例7(2025年天津卷19)已知數列 {an} 是等差數列, {bn} 是等比數列, a1=b1=2 , a2=b2+1 .a3=b3
(1)求 {an},{bn} 的通項公式.
(2) ?n∈N* , I={0,1} ,有 Tn={p1a1b1+ P2a2b2+…+ρn-1an-1bn-1+ρnanb|ρ1,P2,…,pn-1,pn∈I} ·
(i)求證:對任意實數 Ωt∈TΩn ,均有 tn+1bn+1 :(ii)求 Tn 所有元素之和.
(1)設 {an} 的公差為 |d,{bn} 的公比為 q(q≠ 0),則
解得
故 ?an= 3n-1,bn=2n
(2)(i)由 p1,p2,…,pn-1,pn∈{0,1} ,知
p1a1b1+p2a2b2+…+pn-1an-1bn-1+pnanbn?
a1b1+a2b2+…+an-1bn-1+anbn.
記 Sn=a1b1+a2b2+…+an-1bn-1+anbn ,則
Sn=2×21+5×22+…+(3n-1)×2n,
2Sn=2×22+5×23+…+(3n-1)×2n+1, (2
Sn-2Sn=2×21+3×22+3×23+…+

(3n-1)2n+1=(8-6n)2n-8,
故 Sn=(6n-8)2n+8. 又 Ωt∈TΩn ,所以 χt 的最大值為(2 (6n-8)2n+8. 由于 tmax-an+1bn+1=(6n-8)2n+ 8-(6n+4)2n=8-12×2nlt;0 ,故對任意實數 Ωt∈Tn ,均有 tn+1bn+1 恒成立.
(ii)給定正整數 n,p1,p2,…,pn∈{0,1} ,當 /1=1 時, p2,…,pn∈(0,1),p2a2b2+…+pn-1an-1 : bn-1+pnanbn 共有 2n-1 種情況, a1b1 出現 2n-1 次.
同理可得 a2b2,…,an-1bn-1,anbn 均出現 2n-1 次,所以
中所有元素之和為
2n-1[(6n-8)2n+8]=(3n-4)4n+2n+2.
本題以等差、等比數列為載體,通過新定義的形式引入集合 Tn ,既體現了集合語言表達的科學性,又彰顯了抽象數學符號表達的簡潔之美,第(1)問聚焦基礎知識,考查通項公式的求解;第(2)問(i)考查錯位相減法的應用;第(2)問(i)隱含組合計數與集合中元素之和的關聯,抽象出元素 aibi 出現的次數 2n-1 是突破解題難點的核心.
3備考建議
2025年2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2025年高考命題提出明確要求:加強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思維品質考查,引導創新能力培養.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引導學生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5套高考試卷,均嚴格按照《通知》要求,依據《課程標準》命制,其中數列試題特點與啟示為后續備考提供了明確方向.
3.1 重視新課,夯實學科基礎
2025年高考數列基礎題的占比較2024年高考顯著增加,解答方法更加靈活,覆蓋范圍更加廣泛,包括求數列的通項公式、研究數列的性質、數列求和、數列與導數、數列與概率等綜合問題.試卷中基礎題、中檔題均能在教材中找到對應的例題或習題(如表2).
表2

注:教材指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二冊.
表2中的數據表明,新高考引導教師在高一、高二的新課教學中重視數列的基本概念、公式的生成過程;在習題課上重視對教材案例、問題探究、例題的選用與深度開發.新教材情境的選擇涵蓋天文、地理、金融、文化、生物、生活、生產、科技等方面,保障了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思維品質培養的階段性與連續性.教學活動應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情境,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確保學生充分參與,讓每位學生都有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從而深刻理解數學本質,熟練掌握數列的三種語言表達(文字、符號、圖形),夯實學科基礎.學生應認真完成課后習題,深入理解教材編制意圖,熟練掌握基本解題技能,培養良好習慣及思維能力,從而有效減輕高三復習階段的學習負擔.
3.2 重視應用,強化模塊聯系
近年來,教育部考試中心持續深化高考改革,顯著減少題目數量,增強試題綜合性,有效拓展知識點的覆蓋廣度,深化基礎知識的考查,促進知識的縱向延伸與橫向拓展.因此,復習備考時應打破知識模塊壁壘,實現不同模塊知識的有機融合與靈活應用.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高一新課教學到高三總復習,數列練習題的選擇需體現層次性與階段性,遵循“基礎鞏固一能力提升一綜合應用”的遞進路徑,突出知識的應用價值,引導學生從函數的視角理解數列,深刻體會等差數列與一次函數、等比數列與指數函數的內在聯系.如對于2025年數學新高考Ⅱ卷第7題,可以通過
為等差數列,點
,\")在一次函數的圖像上,利用
三點共線,從數與形雙重角度求解.在復習備考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一題多解拓寬思路,理解解題方法的多樣性;通過多題歸一提煉通性通法,把握問題本質;聚焦數學核心內容主線間的內在關聯;深人挖掘不同知識所蘊含的通性通法與核心思想方法,實現學科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深度融合.
3.3重視思維,發展核心素養
理性思維與科學精神是數學核心素養的精髓.數學教育以培養“四基\"和“四能”為核心路徑,以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與科學精神為落腳點,最終達成發展核心素養的目標.關鍵是深度挖掘教材資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探究活動、閱讀材料及數學文化等課程資源,激發學生的感性體悟與理性思考,引導學生體會數學思想方法誕生的過程,感悟數學家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以“事實一概念一性質一應用\"為明線,以“事實一方法一方法論\"為暗線,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列概念的形成、通項公式與求和公式的推導,并掌握研究數學對象的一般過程.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方法開展探究,學會進行創造性思考,能夠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提煉關鍵要素,能夠運用清晰、連貫、富有邏輯性的語言嚴謹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2024年度教育科研課題“三新’背景下四川省高中數學新教材使用現狀和課程資源建設研究”(課題編號:SCJG24B037)階段性研究成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