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中的樸素承諾
1935年12月21日,冬風卷著塵土和枯葉,賀龍、蕭克率領的紅二、紅六軍團在長征途中抵達湖南省洞口縣花園鎮李家渡時,突遭兩架敵機俯沖轟炸。六顆炸彈呼嘯而下,其中一枚直墜麥子塘畔。12歲的放牛娃王康元正趕著一頭老黃牛沿著熟悉的田埂往家走。肚子餓得咕咕叫,他只想快點回家喝上一碗熱乎乎的紅薯粥。
眼看炸彈就要落在身邊,王康元嚇得呆立在路中央,放聲大哭。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個身影如閃電般從路邊的田埂后沖出,猛地撲來,將他緊緊壓在身下。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在身側響起,灼熱的氣浪和飛濺的泥土撲了他一身。他嚇得緊閉雙眼,全身發抖。
不知過了多久,四周漸漸安靜下來。王康元從塵土中抬起頭,費力地爬出來,只見一名年輕的紅軍戰士趴在地上,鮮血染紅了他灰色的軍裝。戰士的臉龐還很年輕,眉目清秀,只是雙眼緊閉,再也沒能醒來。那天,包括這位無名英雄在內的二十多位紅軍戰士,為了掩護大部隊轉移,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永遠長眠于這片陌生的土地。
王康元的父親王仁德聞訊趕來,看到兒子驚魂未定的模樣,又看到那位為救兒子而犧牲的紅軍戰士,心如刀絞,淚如雨下。王仁德含淚收殮包括恩人在內的二十余具烈士遺體,并連夜將烈士們的棺木秘密移葬至荒僻的長嶺界,僅以兩塊紅石為碑。在英魂安息之地,這位樸實的農民立下血誓:“王家世代銘記紅軍恩!從今往后,清明時節,必先祭英烈,再拜祖宗!”這個在硝煙與悲痛中許下的樸素承諾,如同一顆飽含生命力的紅色種子,在王家人的血脈中生根發芽。
守墓不能斷
開始守墓后,王仁德經常天不亮就扛著鋤頭來到墳前,仔細地拔掉新生的雜草,用粗糙的手掌拂去墓碑上的塵土,再添上一捧帶著體溫的新土。
1937年冬天,湘西南遭遇了罕見的寒潮,大雪封山,滴水成冰。王仁德頂著刺骨的寒風,深一腳淺一腳地踩著積雪上山。他發現烈士墓的土堆被雨水和融雪沖垮了一角,露出了底下的棺木,便徒手挖開凍得堅硬的泥土,一捧一捧地修補著墳塋。回家后,他發起了高燒,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王康元趴在床邊,看著父親那雙布滿血口、腫得像饅頭似的手,第一次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恩情”,什么是“承諾”。
1950年的一天晚上,油燈昏黃,王仁德把兒子叫到跟前,鄭重地將一把磨得發亮的鋤頭交到他手上,聲音微微顫抖:“康元,爹老了,這守墓的擔子,你得挑起來。記住,王家祖祖輩輩都要守好紅軍墓。這是咱家的根,也是咱家的魂。”
接過守墓的擔子,王康元像父親一樣,把每月的初一、十五定為雷打不動的祭掃日,春節和清明,更是先祭烈士后拜祖先。
1956年,為了更好地保護烈士遺跡,當地政府決定將烈士墓從麥子塘遷至地勢更高、更便于瞻仰的長嶺界向甘嶺。王康元全程參與,為每一座墳墓挖掘、培土,仿佛在為親人搬家。
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湘西南的山村。王康元的兒子王水洪在鎮上開了一間五金店,生意紅火,是村里最早富起來的一批人。每逢趕集日,店里忙得不可開交,王康元卻總是不由分說地把兒子從店里拉去掃墓。
1989年的深冬,66歲的王康元像往常一樣去掃墓,回來時卻咳著血倒在了家門口。病床上,王康元拉著兒子的手,氣息微弱卻字字千鈞:“水洪,爹怕是不行了……這守墓的擔子該交給你了。你要答應爹,不能斷……”
王水洪跪在病床前,淚流滿面,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從此,人們總能看到他扛著鋤頭,提著祭品,出現在長嶺界的烈士墓前。
千里歸來守墓
2013年,王水洪突發腦卒中,半邊身子動彈不得,躺在病床上,望著窗外連綿的長嶺界,心急如焚。他打電話給遠在廣東工作的兒子王軍,聲音里滿是焦慮和期盼:“軍啊,爹怕是不行了,這守墓的擔子該交給你了。你得回來啊!”
父親的召喚,如軍令擂心。1997年參軍,服役期間曾榮獲優秀士兵,2000年退役后的王軍,已在珠海安家置業,擁有月薪上萬的優渥生活。父親的電話在他心中激起了千層巨浪。
那一夜,王軍徹夜未眠。他跪在岳父岳母面前,從行李箱里翻出一本珍藏的相冊,一頁一頁地翻開。照片里,有太爺爺王仁德在簡陋的墳前佝僂的背影,有爺爺王康元帶著年幼的他祭掃的溫馨畫面,有父親王水洪風雨無阻走在山路上的堅毅身影。李娟看著照片里那些陌生又熟悉的老人,看著他們眼中共同的信仰光芒,沉默了許久,最終,她輕輕握住丈夫的手點了點頭。
2014年春天,王軍一家賣掉房子,回到老家。他們搬進了紅軍墓旁一座廢棄的老村部,簡單修繕后安頓下來。王軍重拾老本行,在鎮上承接鋁合金門窗的零活,李娟則在村口開了一家小賣部。每月初一、十五,王軍都會帶著兒子王億文來到墓前,像當年爺爺帶著他一樣,一遍遍講述那個關于救命之恩的故事。
2018年,洞口縣將李家渡紅軍烈士墓正式列為縣級黨性教育基地,并在墓旁修建了一座莊嚴肅穆的紅色陳列館。縣領導找到王軍,誠懇地說:“老王,你是最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你能不能當我們的志愿講解員?”
王軍有些猶豫,但還是接下了這份“新工作”。 為了講好紅軍故事,只有初中文化的王軍,跑遍縣圖書館、檔案館,查閱大量資料,筆記本密密麻麻記了二十多本。他還走訪村里健在的老人,搜集整理了許多口述歷史。
2025年春節,陽光和煦,王軍一家四代人在李家渡紅軍烈士墓前舉行了一場特殊的祭掃。87歲的王水洪坐在輪椅上,由兒子王軍推著,來到這片他守護了半生的土地前。他顫抖的手,一遍遍撫摸著冰涼的墓碑。
尤為令人動容的是,王軍的兒子王億文,這個在烈士墓前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青年,已在兵役網上登記備案。他立志像父親一樣參軍入伍,報效國家,并發誓將來解甲歸田后,必將穩穩接過那根浸染了四代人心血、承載著九十年深情的“守護棒”。
在王軍家的堂屋墻上,掛著一張特殊的“家譜”:上面沒有先人的名字,而是用毛筆工整地記錄著王家人守墓的點點滴滴。“王仁德:1935-1950,守墓15年”“王康元:1950-1989,守墓39年”“王水洪:1989-2014,守墓25年”“王軍:2014至今,守墓11年”。簡單的數字背后,是四代人的青春與堅守,是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紅色傳承,是“誠實守信”最樸素也最偉大的詮釋。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