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貝多芬的人生經歷與音樂創作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音樂史中占據重要地位,他的音樂創作跨越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時期,對后世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貝多芬出生于一個貧困家庭,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且性格粗暴,他從小就被逼迫學習音樂。這種壓抑的童年經歷使他的性格中兼具堅韌和反抗精神。貝多芬28歲開始聽力衰退,48歲時幾乎完全失聰,這一打擊使他的作品充滿了對命運的抗爭和對生命的熱愛。例如,《第五交響曲》中的“命運敲門聲”象征著命運的殘酷,而隨后的旋律則是貝多芬堅強的回應。即使在失聰后,他依然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如《第九交響曲》,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對人類團結與和平的美好愿景。此外,貝多芬一生經歷了多次感情挫折,他一生追求真愛,卻始終未能如愿。他的情感經歷豐富且充滿激情,這些情感也常成為他創作的重要靈感源泉。例如,他為戀人朱麗葉·琪察爾蒂創作了《月光奏鳴曲》,表達了他對愛情的渴望和內心的掙扎。而《致愛麗絲》則是他獻給特蕾澤·瑪爾法蒂的作品,表達了他對愛情的不舍和對命運的無奈。由于當時正處在法國大革命前后的歐洲社會激烈變革時期,他深受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強烈追求自由與平等。這種思想也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如《第三交響曲》最初是為拿破侖而作,后來因拿破侖稱帝而改名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此外,他的《第九交響曲》中融入了席勒的《歡樂頌》歌詞,表達了對人類團結與和平的向往。
貝多芬的人生經歷使他的作品充滿了對命運的抗爭、對愛情的渴望、對自由的追求和對人類的熱愛,這些經歷塑造了他獨特的音樂風格,使他的作品成為音樂史上的不朽經典。
二、貝多芬的藝術歌曲創作
貝多芬創作了六十余首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如《寄托希望》(Op.32)、《阿德拉伊德》(Op.46)、《友情的幸福》(Op.88)、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Op.89)等。他的藝術歌曲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不同時期的創作特點與風格均有所差異。1792-1802年是貝多芬藝術歌曲創作的早期,這一時期貝多芬的藝術歌曲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兩位老師——海頓、莫扎特的影響,同時大多具有濃郁的德、奧民間音樂風格,作品形式上以分節歌(Strophen Lied)為主,音樂結構規整,旋律簡潔明快,和聲的運用也較為傳統。《阿德拉伊德》是這一時期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歌曲音域寬廣,旋律活潑優美,青春熱情洋溢,表達了對于美好愛情的向往。他將詩歌與音樂深度融合,通過鋼琴聲部營造意境,使伴奏不再僅是聲樂旋律的支撐,更成為情感表達的核心載體,以此傳遞深刻的情感和思想。這種創作方法對之后作曲家的藝術歌曲創作起到了啟發作用,并對后世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1803-1817年是貝多芬藝術歌曲創作的中期階段,他的作品在這一時期逐漸走向成熟,開始融入更多的戲劇性和交響性元素。強調歌詞與音樂的結合,通過音樂來表達更豐富的情感和思想內容。在作曲形式上,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分節歌,開始嘗試創作通譜歌(Durchkomponiertes Lied),即每個樂段都有不同的旋律與和聲。創作于1816年的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正是貝多芬的中期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一部聲樂套曲。這部作品包含六首歌曲,通過統一的主題、調性和情感線索將每首歌曲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了貝多芬在藝術歌曲創作上的創新。1818—1827年是貝多芬藝術歌曲創作的晚期,如藝術歌曲《致希望》是其晚期代表作品,表達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生命的熱愛。這一時期歌曲的創作更加注重內心情感的抒發以及對人生的感悟。為增強音樂表現力,他運用獨特的和聲手法與不和諧音,且不再受傳統作曲形式的束縛,歌曲的結構上也更加自由。
三、藝術歌曲《阿德拉伊德》的創作過程
《阿德拉伊德》的歌詞取自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馮·馬蒂松(Friedrich von Matthisson)的同名詩作。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女性形象,阿德拉伊德,她的身影在花園、湖面、雪山、晚霞和星空等不同場景中顯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貝多芬在維也納期間,曾對一位名叫馬格達萊納·威爾曼的歌唱演員十分著迷。這段情感經歷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將自己的愛慕之情融入到歌曲中,使得《阿德拉伊德》充滿了溫柔而深刻的激情和甜蜜的幻想。貝多芬于1795年開始創作《阿德拉伊德》,并在1796年完成了初稿。然而,他對這首作品十分重視和謹慎,進行了多次修改。據記載,貝多芬修改歌曲的次數不少于六次,歷時近三年之久才最終完成。他在創作過程中對歌曲的旋律、和聲和鋼琴伴奏進行了精心設計。他通過細膩的音樂語言,將詩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地展現出來。例如,歌曲中模仿夜鶯歌聲的鋼琴伴奏,生動地描繪了詩歌中的自然場景。《阿德拉伊德》于1797年在維也納出版,作品編號為Op.46。這首歌曲一經發表,便在維也納引起了廣泛關注,貝多芬也因此在維也納音樂界嶄露頭角。《阿德拉伊德》的創作過程是貝多芬藝術探索的重要體現,它不僅反映了貝多芬對詩歌的深刻理解和音樂表現力的高度融合,也展現了他對愛情和自然的熱愛。這首歌曲的成功,為貝多芬的音樂生涯開啟了新的篇章。《阿德拉伊德》不僅在當時廣受歡迎,而且至今仍是音樂會上的常演曲目,也為后來的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歌曲創作奠定了基礎,展現了貝多芬在藝術歌曲領域的卓越才華。
四、藝術歌曲《阿德拉伊德》的演唱把控
(一)風格特點
貝多芬的藝術歌曲創作在繼承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阿德拉伊德》融合了古典主義的形式嚴謹與浪漫主義的自由抒情。演唱者需在節奏自由度與結構規整性之間找到平衡,例如在裝飾音處理上可參考古典傳統,但情感表達上可適度浪漫。在《阿德拉伊德》中,貝多芬既注重音樂的平衡、對稱和清晰的結構,又在和聲、旋律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與突破,通過豐富的和聲變化增強音樂的表現力與深度;作品在保留古典主義創作形式的同時,又體現出浪漫主義強調個性和情感表達的特點。整首歌曲的旋律優美流暢,充滿了優雅和高貴的藝術氣質,在作品的演唱中得到充分體現。在演唱這首作品時,音色要圓潤、柔和,氣息要平穩,避免過于夸張或激烈的演唱方式,保持旋律的連貫性,體現出古典主義時期藝術歌曲作品鮮明的音樂特點。
此外,在《阿德拉伊德》的演唱中,應注重抒情性與敘事性的結合,歌詞通過描述阿德拉伊德的美貌、氣質和對她的愛慕之情,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通過不同的語氣和情感表達,將故事生動地展現出來。例如在描述阿德拉伊德的美貌時,演唱要充滿贊美之情;而在表達對她的愛慕時,演唱則要更加深情和真摯。
(二)語言特點
德語藝術歌曲的演唱是語言、音樂與詩意的三重融合,需通過精準發音、科學發聲與深度詮釋,在技術層面實現“輔音清晰不滯澀,元音連貫有色彩”,在藝術層面傳遞詩歌的文學性與音樂的感染力。德語詩歌具有其獨特的韻律感,通過準確的發音和恰當的節奏處理,使歌曲的語言與旋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和諧統一的演唱效果[1]。例如在歌曲中的一些押韻部分,要注意通過聲音的變化和節奏的強調,將這種韻律感表現出來,使歌曲更加生動和富有感染力。在德語的演唱發音方面,德語以輔音密集為特點,如歌詞中的“dein Freund im”,需清晰咬字但避免力量過度,以免破壞音樂線條的連貫性。再如歌曲“Frühlingsgarten”,輔音群需快速過渡,輔音“F”可用下齒輕觸上唇制造氣流感,“r”應控制幅度以契合節奏。同時,在元音發音演唱中應相對飽滿,如在演唱中歌詞“Adelaide”“Alpen”“Stralt”,元音“a”的發音要清晰且連貫,口型需保持相對積極,此外需注意歌詞中“deutlich“中“eu”字母組合的發音以及變元音“? ü ?”的正確讀法并精準控制口型:如“blüht”的“ü”需雙唇聚攏向前,音色集中明亮;而“Purpurbl?ttchen”的“?”需打開口腔,咬字狀態積極;“fl?ten”的“?”則需使內口腔打開,口型積極且呈圓形。
(三)情感層次
藝術歌曲情感層次的構建綜合了文本解讀與審美傳達,是使音樂表現升華為情感藝術的手段,通過對作品的分層處理,表演者能更精準地傳遞作品的思想內核,同時賦予表演個性化的生命力,從而實現“聲情并茂”的藝術境界。藝術歌曲《阿德拉伊德》描繪了主人公對理想愛人“阿德拉伊德”的熾熱情感與精神向往。貝多芬在創作時融入了對歌唱演員馬格達萊納·威爾曼的傾慕之情,使作品兼具古典主義的莊重與浪漫主義的感性。這種雙重特質要求演唱者既需保持聲樂線條的清晰度,又需通過細膩的強弱變化傳遞內心情感的涌動。
全曲采用通譜體(Durchkomponiert)寫成,分為兩大部分、四個段落,時長約6分鐘;每段均以呼喚“阿德拉伊德”作結,形成情感遞進的閉環結構。
1.憧憬的抒情
第1—3段以小慢板(Larghetto)展開,歌曲的開頭部分以柔美(dolce)為主要基調,鋼琴伴奏以分解和弦模仿溪流潺潺,旋律舒緩而優美,演唱時要以一種溫柔、細膩的語氣來襯托對阿德拉伊德的贊美,聲音要像輕柔的微風一樣,緩緩地流淌出來,從而營造出月光般朦朧的音色,象征情感的純粹與綿延。例如“mild vom lieblichen Zauberlichtumflossen”(被柔和的神奇光芒包圍)營造音樂與環境的交融感。
2.激情的迸發
第4段情感開始進入高潮,速度轉為極快板(Allegro molto),此處需采用“階梯式漸強”,聲樂部分音域擴展至高音區,張力顯著增強,展現對愛情的狂熱贊美。第5—6段通過減七和弦與不協和音程制造緊張感,暗含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全曲14次重復了對阿德拉伊德的呼喚,歌曲尾聲鋼琴聲部減弱,情感從激情轉向孤獨與渴求,最終在減弱的收束中留下余韻,暗示著未完成的渴望。
(四)與鋼琴伴奏的合作
1.速度的配合
首先,演唱者與鋼琴伴奏者在演出前要對歌曲的整體速度進行溝通并達成一致。如在歌曲開頭的抒情段落,鋼琴伴奏要與演唱者的發聲速度相匹配,若速度不一致,會導致演唱者難以順利進入旋律或鋼琴伴奏無法很好地襯托演唱的氛圍;在情緒逐漸高漲的段落,兩者也需要按照既定的速度規劃共同推進,使音樂的發展具有連貫性和邏輯性。在演唱過程中,要時刻注意保持速度的穩定,避免出現演唱者因情緒波動或氣息控制問題而導致速度不穩定,鋼琴伴奏也因自身彈奏技巧的發揮或對音樂理解的偏差使速度產生變化。如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演唱者可能會因為情緒激動而不自覺地加快演唱速度,鋼琴伴奏如果不能及時察覺并保持穩定速度,就會使整個音樂聽起來雜亂無章。
2.作品情感表達的相輔相成
在情感處理方面,演唱者和鋼琴伴奏者都要對《阿德拉伊德》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有深入的理解。歌曲中蘊含著對愛情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內心的糾結與掙扎等復雜情感。演唱者需要通過聲音的強弱、音色的變化等來傳達這些情感,而鋼琴伴奏則要運用不同的和聲、節奏和音色來烘托情感氛圍。只有雙方都準確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內涵,才能在表演中實現情感上的共鳴和融合。
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要留意鋼琴伴奏所傳達的情感信息,比如鋼琴在伴奏中出現的輕柔的分解和弦可能是在表達一種細膩的情感鋪墊,演唱者就需要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聲音表現,使其與鋼琴的情感氛圍相契合;同樣,鋼琴伴奏者也要關注演唱者的情感表達,根據演唱者聲音的起伏、情感的釋放程度等,適時地調整伴奏的力度、速度和音色,以增強情感表達的效果。
結語
德奧藝術歌曲作為國內外聲樂表演專業的重點演唱與研究對象,以其旋律優美、意境深遠的獨特藝術風格與表現力在藝術歌曲的歷史與傳承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并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藝術歌曲及聲樂作品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貝多芬作為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創作的橋梁,展現出其音樂風格兼具古典主義及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特點。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個人的情感體驗和對社會的觀察,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和深刻的內涵,其作品不僅僅是音樂的表達,更是內心情感的抒發[2]。貝多芬在藝術歌曲領域雖作品數量有限,卻以深刻的戲劇性結構奠定了其在聲樂史上的地位。藝術歌曲《阿德拉伊德》是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首歌曲不僅在形式上進行了創新,更在情感表達上達到了極高的境界,體現了貝多芬在音樂創作上的獨特視角和深刻的思考。這種作品情感表達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后來的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中對情感的處理方式。通過戲劇性結構、詩歌深度詮釋和音樂語言革新,為德奧藝術歌曲開辟了從古典理性到浪漫感性的轉型路徑。
本文系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第三批校級一流課程建設《聲樂演唱V》(項目編號:YLKC202318)的研究成果。
注釋:
[1]羨濤、孫宇:《德語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音樂生活》2006年第5期,第80頁。
[2]許暉:《淺析19世紀德奧藝術歌曲的范式特征》,《人民音樂》2007年第7期,第83—85頁。
劉心純 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講師
李畇卓 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