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共黨史黨建研究和革命文物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中共黨史黨建學\"新增為一級學科;同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啟動開展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遴選工作。以此為遵循和契機,吉林大學基于國家需要、地方優勢和學校傳統,在2019年成立東北抗聯研究中心的基礎上,于2022年成立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于2024年獲批成立吉林大學·吉林省博物院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進而由這三個機構共同開創了東北抗聯歷史與精神的研究、宣傳與傳承的新格局。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最高使命和優良傳統是“經世致用”,也就是為現實服務。三個機構成立后,吉林大學圍繞國家戰略、省委省政府決策,扎扎實實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
一、打造東北抗聯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
目前,三個研究機構聚集了一支學術基礎扎實、人才優勢突出、研究方向明確的專家學者隊伍。擁有校內研究人員45人,其中,長江學者1人,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各4人。主要圍繞東北抗戰、東北抗聯歷史與文化開展研究。另外,還陸續聘請東北三省一區乃至全國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60人,為打造東北抗聯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奠定了高質量的人才基礎。
高校的優勢在于學術研究,吉林大學將通過征集口述史料、遺址遺跡調查、館藏革命文物解析等途徑,出版系列史料詳實、論證嚴謹、研究深入的精品力作,強化東北抗聯史、東北抗聯精神的研究,打造特色研究高地。為了迎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先后出版了《抗日戰爭與東北抗聯研究》、《東北抗聯精神》《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地》三部書;即將出版的有《吉林大學館藏尚志、磐石東北人民反日斗爭口述調查資料匯集叢書》(8卷260萬字)《日本侵略東北與東北抗戰系列資料整理與研究叢書》(10卷)《東北區域抗戰史》等系列重大成果。6年間,共發表論文150余篇,獲批咨詢報告30余篇。其中《再論東北抗聯精神》、《關于東北抗聯三個重大問題的研究》兩篇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獲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課題、省級課題20余項。獲吉林省社會科學評獎一等獎4項。
二、打造東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合作平臺
國家成立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的本意就是在“協同”上下功夫。協同研究、協同發展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新的發展觀的重要要求。為實現強強聯合、發揮各自優勢,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吉林大學先后與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吉林省檔案館、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吉林長白山人才學院簽署了合作協議。2024年5月,與黑龍江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遼寧本溪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東北抗聯紀念館三家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2025年7月,又與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簽訂了合作協議。推動建立東北三省一區的跨地區、跨部門、跨校館的智庫協同機制,共同探討合作途徑,將東北抗聯精神宣傳和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摸清東北抗聯革命文物的家底,吉林大學計劃對標國家文物局、國家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三部門印發的《東北抗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東北抗聯遺址遺跡實地調查與研究》項目,聯合東北三省一區的博物院、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及專家學者,以切實行動為相關部門做好東北抗聯文物保護與傳承工作建言獻策。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我們將在實地踏察的基礎上形成系列成果:一是東北三省一區東北抗聯遺址遺跡保護現狀調查與分析,二是東北抗聯遺址遺跡調查圖錄,三是東北抗聯遺址遺跡研究,四是行走中的紅色課堂,五是東北抗聯遺址遺跡調查與研究視頻。
三、打造示范性和引領性的“紅色課堂”
革命文物是大思政課的生動教材。吉林大學將利用已經建立合作的博物院、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打造“紅色場館里的思政課”。圍繞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重要節日以及學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促進學校師生進場館,充分運用好革命文物資源、場館空間,形成系列精品“場館里的思政課\"和“大思政課”優質資源建設項目。2023年,吉林大學與吉林省博物院聯合申報的\"‘小小花瓶'插滿‘革命理想之花\"”項目人選教育部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建設項目,獲得一等獎
同時,通過整合三個機構師資隊伍,協作編寫適合高校的東北抗聯文物讀物,積極建設基于革命文物的多媒體資源庫。持續舉辦“革命文物進學校、進課堂”活動。從2024年3月開始,我們借助《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在全校學生中開展了“走近革命文物,學習革命精神\"活動,增強了革命文物育人效果。今后,我們將靈活采取“紅色展覽展示”、“紅色故事宣講”、重走抗聯路等多元化的形式推進革命文物與高校思政工作深度結合,打造具有示范性和引領性的\"紅色課堂”。
四、打造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研究人才培養高地
人才培養,國之大計。吉林大學·吉林省博物院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將依托吉林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設置“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專業,培養在職碩士、博士研究生,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不斷為文博事業輸送青年后備人才,打造革命文物研究、保護與利用高端型人才培育高地。2025年5月,吉林大學團隊先后前往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考察,重點探討了招收黨務管理在職碩士、博士生問題。
同時,將利用高校教師教育資源,開展文博專業隊伍培訓,邀請中共黨史專家、東北抗聯史專家、革命文物保護專家集中進行學術講座,夯實理論基礎;結合博物館工作實際,增強實踐拓展訓練,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動能,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研究鍛造理論功底扎實、實踐能力突出的人才隊伍,打造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研究復合型人才培訓高地。
五、打造革命文物研究、保護與利用學術交流平臺
搭建國內學術交流平臺。聚焦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常態化舉辦區域性、全國性相關論壇。現有四個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一是吉林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長白山高端論壇,目前已召開了3屆;二是東北地區中日關系史研究會年會,目前已召開了22屆;三是吉林省中共黨史和文獻研究會年會,目前已召開了5屆;四是吉林大學·吉林省博物院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高端論壇,目前已召開了2屆。今后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利用好四個平臺,推動區域乃至全國高校、文博系統、黨史研究部門、社科研究機構之間的業務交流與合作。
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基于區位條件,我們將積極創造條件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等相關國際研究機構聯合召開有關東北抗聯及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學術會議,實地踏察俄羅斯境內東北抗聯南北野營,為從國際層面深化東北抗聯問題研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研究提供學術交流平臺。今年8月,我們將召開國際會議,邀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韓國、日本學者參加,開展交流與合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東北三省時多次強調要把東北抗聯精神研究好、宣傳好、利用好。在新時代研究、傳承、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為此,我們把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積極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服務。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發聲,普及東北抗聯知識,弘揚東北抗聯精神。2021年6月8日,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公布了“東北抗聯精神”、“楊靖宇精神”的內涵,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是加強東北抗聯歷史與精神的宣傳。三個機構成員在東北,尤其是在吉林省廣泛開展東北抗聯歷史研究和東北抗聯精神宣傳,在各種媒體上發言
二是積極開展各種咨詢服務。三個機構人員積極為中共吉林省委組織部、宣傳部,吉林省文化旅游廳、吉林省博物院、吉林省教育廳以及相關市區政府提供咨詢服務,為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三是配合媒體采訪,宣傳東北抗聯的歷史與精神。2021年,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配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教育電視臺、深圳電視臺、吉林電視臺拍攝有關東北抗聯的紀錄片、專題片,接受采訪,聯系實地拍攝等。
四是與楊靖宇干部學院、長白山人才學院簽訂了教學與實踐基地合作協議,為吉林大學教師培訓和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服務,為講授東北抗聯歷史與精神、重走抗聯路奠定了基礎。
五是參與中共吉林省委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宣講,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為全省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服務。
三個機構開展的各種活動得到了廣泛宣傳,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社會科學報》等進行了相關報道,取得了良好反響。
六、利用各種媒體,宣傳東北抗聯的歷史與精神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吉林大學在東北抗聯歷史與文化研究、宣傳、傳承方面形成了“三位一體”格局優勢,我們將立足東北、面向全國,腳踏實地、踔厲奮發,為推進東北全面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吉林大學東北抗聯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吉林大學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