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回首往昔,80多年前,在這片白山黑水之間,我的爺爺楊靖宇將軍與他的抗聯戰友們,以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為民族獨立與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勛。如今,我們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的土地上,心中滿是喜悅與自豪,同時,也深感銘記那段波瀾壯闊歷史、傳承發揚偉大抗聯精神,是我們光榮的使命,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東北抗聯所面臨的困境超乎想象。冰天雪地的惡劣氣候,缺衣少食的艱難條件,敵人的圍追堵截從未間斷,但爺爺和他的戰友們憑借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憑借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憑借頑強不屈的戰斗意志,在東北大地上與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斗。他們在深山老林中與敵人周旋,在冰天雪地中忍饑挨餓,卻從未放棄過抵抗,為全國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東北抗聯的英勇事跡,不僅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光輝的一頁,他們用熱血和生命捍衛了國家的尊嚴,為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小,我就在家庭的熏陶下,時刻感受著先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爺爺僅有我的父親和姑姑兩個孩子。1966年,河南省政府在確山縣李灣村修建了楊靖宇烈士故居紀念館,姑姑就在那里擔任名譽館長,為全國各地來此參觀的人們講述爺爺和家人的故事。我父親曾在信陽鐵路學校上學,畢業后被分配到鄭州鐵路局材料廠工作。1964年8月,父親因公殉職,年僅37歲。當時,我大哥14歲,大姐12歲,二姐8歲,我4歲,弟弟還在母親的腹中,家庭的重擔一下子全落在了母親一人身上。父親去世后,母親就靠打零工,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擔負起撫養5個孩子的重任,并以她特有的善良與堅強教會了我們如何做英雄的后人。無論生活多么艱難,她從不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因為她始終記得父親生前說過的話:“咱是烈屬,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孩子可不能給他丟臉,可不能出孬種。\"我們一家在那兩間建于上世紀50年代、僅有36平方米的房子里,一直住到1998年拆遷。父親走后,他生前的單位鄭州鐵路局,逢年過節總會到家里慰問,每每問起母親有什么困難時,她總是說沒困難,還說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幸福太多了。母親也經常拿出那塊從爺爺戰斗過的地方帶回來的樺樹皮,對我們兄妹5人說:“你們是將軍的后代,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給他抹黑。爺爺在那么惡劣的環境下還堅持與日軍戰斗,你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希望你們能像爺爺一樣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母親從沒有見過爺爺,但母親的言傳身教卻在我的心中折射出了爺爺偉岸的輪廓。
我們家族始終以“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為家訓。我和弟弟繼民先后參軍入伍,我曾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榮立三等功,那時無人知曉我是楊靖宇的后人。服役期滿后,我回到鄭州鐵路局工作,堅守崗位34年直到退休。1982年弟弟繼民高中畢業后,來到南海艦隊。臨行前,母親對他說:“兒子,還是那句話,記住爺爺,是在心里記。千萬不要說出口,四處張揚。你說了,人家肯定要照顧,那樣的話,你就不是爺爺的好孫子,你就是不孝。”在部隊期間,弟弟同樣未透露自己的身份,退伍后也回到老家,成為鄭州鐵路局的一名普通工人。我們5個兄弟姐妹都是平凡的旁動者,但我們都是共產黨員,在我們心里,英雄的后代雖無法像先輩那樣轟轟烈烈,但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便是對爺爺最好的告慰,
有一年清明節,我去給爺爺掃墓。看到一位母親帶著七八歲的孩子,正在給爺爺獻花。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心頭,深感多年過去,人們并未忘記楊靖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爺爺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英雄,作為后人,一定要像爺爺那樣嚴以律己,像樺樹皮那樣在歲月中堅守
本色。
2019年,我們全家落戶吉林后,我積極投身到傳承抗聯精神的工作中。我經常受邀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講專題黨課,到街道社區分享紅色故事,到大中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還在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講述抗聯故事,盡我所能地講好爺爺楊靖宇將軍和眾多抗聯英雄的光輝事跡與偉大精神。今后,在東北抗聯歷史研究和抗聯精神宣傳工作中,我會一如既往地以爺爺楊靖宇將軍為榜樣,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努力講好抗聯故事,傳播抗聯精神,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感受到東北抗聯的精神力量,讓紅色血脈永遠流淌在新時代的征程中。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是對歷史的銘記,更是對未來的展望。讓我們共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抗聯精神,砥礪前行。在新時代,以革命先輩為榜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讓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成為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責任編輯/雷博
作者簡介:馬繼志,楊靖宇將軍(原名馬尚德)之孫,1959年出生于河南鄭州,現為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客座教授。
1977年,18歲的馬繼志報名參軍,投身到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在攻打涼山的戰斗間隙,他腰部被子彈擦傷,仍繼續戰斗,因作戰英勇榮立三等功。
從部隊轉業后,馬繼志到鄭州鐵路系統工作,從司爐干起,后擔任貨運列車司機長達30多年,見證了中國火車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再到電力機車的發展歷程,直至退休。
退休后,馬繼志定居長春,致力于傳承英雄精神。他被省委黨史研究室聘為吉林省紅色故事宣講員,還擔任吉林體育學院等省內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奔赴各地講述楊靖宇將軍的故事和良好家風,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