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結合當前的國際形勢,深人研究和廣泛宣傳東北黨組織和東北抗聯堅持十四年抗戰的雙重國際意義具有非凡的國際政治價值。
東北抗聯堅持十四年抗戰的雙重國際意義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抗聯同東北抗日義勇軍一起,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東北抗聯參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過程。1935年七八月間,中共東北黨組織和東北抗聯最早參加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45年配合蘇軍打敗日本關東軍,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其二,東北黨組織和東北抗聯在十四年抗戰中,自始至終高舉國際主義旗幟,在道義、物資、軍事和情報等多方面支持蘇軍,鑄就了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
九一八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和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以英法為首,成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和平組織國際聯盟。另一方面,以蘇聯為首,成立了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第三國際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根本宗旨,倡導世界和平。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美、英、法、日、意等戰勝國在法國召開巴黎和會,經過復雜的斗爭,簽訂了《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和約》共分15部分,432條。第一部分26條,為國聯盟約,其余406條是對德和約。巴黎和會的最大政治成果是成立了國際聯盟。國際聯盟的成立,《國際聯盟盟約》的簽訂,標志著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組織誕生,日本和當時的中國都是國際聯盟的成員國。
盡管有缺陷,但國際聯盟畢竟是倡導和平與“非戰\"的國際和平組織。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破壞和改變了“一戰”后國際政治的“非戰”格局和世界歷史的和平方向。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國際聯盟向中國東北派出了李頓調查團。當國際聯盟批準《李頓調查團調查報告》,確認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性質為侵略,不承認日本蓄意炮制的偽滿洲國時,日本則宣布退出國際聯盟。日本退出國際聯盟的行為,說明日本已決心同當時的國際社會對抗到底。此后,日本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惡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至發動太平洋戰爭。
日本的侵略行為又啟發了德、意兩個法西斯國家。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德國侵占萊茵河西岸不設防區。1936年9月27日,日本同德國和意大利結成法西斯軸心國家,即“三國同盟”。1936年11月25日,日本和德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國軸心正式結成。此后,德國、日本、意大利3個法西斯國家,打著反對共產國際的幌子,連續在亞、非、歐三大洲挑起侵略事端,發動侵略戰爭,全面挑戰國際聯盟,反對共產國際。
從國際法的角度和德意日發動侵略戰爭的具體史實,都可以證明,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就是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九一八事變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滿洲省委發出一系列宣言,做出一系列反對日本侵略的決議,都無例外地認為九一八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在《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中指出:“滿洲事變是瓜分中國為各個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的開始,是反蘇戰爭的序幕,是世界新的帝國主義強盜戰爭的初步。”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侵略波蘭,當時和現在都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標志。但是,毛澤東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是九一八事變。9月14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大會上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稱為第二次帝國主義戰爭,并斷定,第二次帝國主義戰爭的起點是九一八事變。毛澤東指出:“第二次帝國主義戰爭早已開始了,已經打了好幾年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是從一九三一年開始的,它首先占領東三省,然后又于一九三七年大規模侵略中國。意大利帝國主義則于一九三五年侵略阿比西尼亞。一九三六年德意兩國聯合侵略西班牙。一九三八年德國占領奧捷兩國。在這一時期中,東方與西方,共有五萬萬以上人口卷入了戰爭,而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國家卻沒有參加。因此,我們稱這一時期為第二次帝國主義戰爭的第一階段。而從現在開始,從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參加戰爭的現在開始,則稱之為第二階段。”
毛澤東關于九一八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起點的論述,至今仍然閃爍著遠見卓識的理論光芒
中共東北黨組織和東北抗聯首先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九一八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聯不僅打響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第一槍,而且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由于東北抗日義勇軍在1933年初大部潰敗,在當時世界上,只有東北抗聯參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過程。
東北抗聯不但參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過程并最終取得勝利,而且率先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35年7月,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提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主張,中國共產黨積極響應,建立以東北抗聯為標志的全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早在一年前就開始醞釀、籌備。所以,在1935年7月正式召開之前,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就根據這次大會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給東北發來了《六三指示信》,要求在東北建立全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東北各地黨組織在接到這一指示后,開始貫徹落實。1935年6月30日,東北反日總會、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發表《為華北事變告東北同胞書》,主張:“要聯合世界上對我們中國人民抗日革命戰爭表善意中立和同情的國家和民族,以結成國際上抗日的聯合戰線。\"1936年2月20日,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中,東北抗日聯軍宣布:“愿與反帝國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友好提攜,同時與目前在國際政策上對日寇立于反對地位,例如英、美、法等及其他反日國家均為我聯軍所同情,互為贊助。\"這兩個宣言表明東北抗聯已經事實上加人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東北抗日戰爭已經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必須強調,東北抗聯是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包括中國在內,共有越南、法國、菲律賓、意大利、保加利亞和希臘等12個國家的共產黨組織了游擊隊,進行反法西斯戰爭。雖然各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時間受限于法西斯國家的入侵時間,但是,成立最早、堅持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的無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聯在道義、物資、軍事和情報等多方面履行國際主義義務
1931年至1939年的8年時間里,東北抗聯一直是孤軍奮戰,單獨進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單獨進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孤軍奮戰的中共東北黨組織和東北抗聯還以弱勢的實力,主動支援蘇聯、蘇軍和外蒙軍,履行國際主義義務,這在國際共運史上是罕見的逆向國際主義援助。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發出《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向全國發出了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偉大號召。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在這份宣言里,中國共產黨就提出“反對進攻蘇聯、擁護蘇聯”的口號。
此后,中共中央、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和中共滿洲省委、共青團滿洲省委作出的重大決策和決定,如《一二六指示信》、《五一五決議》、《六三指示信》、《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和《新提綱草案》等,都有“武裝保衛蘇聯”的國際主義內容
在十四年抗戰中,東北黨組織和東北抗聯共作出了24個方面的國際主義貢獻,可以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是道義聲援。包括自始至終提出“武裝擁護蘇聯”的口號,作出成立“蘇聯之友”“擁護蘇聯委員會”“反對大戰委員會”等群眾組織的決議。發動各地黨團組織和群眾反對日本和偽滿洲國吞并北滿鐵路的斗爭。反對日本關東軍利用反動白俄團體和分子從事反蘇活動。對蘇聯與法西斯德國于1939年8月23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及其秘密條款給予理論上的、政治上的理解與支持。最新發現的楊靖宇工作筆記對這一條約予以積極評價。
第二類是物資支援。向蘇聯捐款。中共南滿第一次代表大會期間,由特委委員紀儒林提議,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繳獲的兩張德國紙幣(一張是一千馬克,另一張是十萬馬克)通過中共南滿特委交通送到中共滿洲省委,捐贈送給蘇聯。救助蘇軍飛行員。1935年9月7日上午,一架蘇軍戰斗機因為大霧迷航,迫降在黑龍江饒河東北抗聯七軍前身饒河反日游擊大隊駐地附近的農田里。兩名蘇軍飛行員通過當地農民找到游擊隊,請求幫助。大隊長李學福和政委崔石泉馬上派出兩個連70余人趕往事發現場,幫助兩名蘇軍飛行員卸下兩門機關炮;然后又發動群眾砍木柴,將飛機燒掉。1936年1月17日,李學福和崔石泉派8名指戰員送蘇聯飛行員回國。提供戰略物資。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向蘇聯遠東軍提供日本軍用地圖、探照燈、鏡泊湖水電站測量鏡和器材、圖書等。1939年6月,趙尚志率隊在湯原北部襲擊了日本關東軍武裝測量隊,俘虜了日本技師,繳獲了測繪報告、測繪儀器、新式瞄準器、測距儀和測繪地圖,派人送往蘇聯。
第三類是軍事支援。1939年5月,諾門罕事件爆發后,東北抗聯第一、第三路軍在各自游擊區向日軍展開進攻,直接在軍事上支援、配合蘇軍。中共北滿省委和東北抗聯第三路軍把支援配合諾門罕事件,寫入了三路軍的歷史,并特設2個小目:1“日蒙戰爭中的第三路軍部隊的英勇活動”;2.“在群眾中給日寇進攻外蒙古共和國的回答”。東北抗聯戰略轉移至蘇聯遠東地區后,派多支小部隊返回東北為蘇軍作戰略偵察活動,向蘇聯提供了大量軍事情報。據不完全統計,從1941年春到1943年夏,東北抗聯派遣的小部隊約30余支,累計人數在300人以上。以張中孚為代表的近30名抗聯指戰員在搜集情報中光榮犧牲。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后,東北抗聯指戰員為蘇軍當向導,對蘇聯迅速打敗日本關東軍發揮特殊作用,作出重大貢獻。
第四類是為蘇聯、蘇軍做情報工作。九一八事變前,東北黨組織所屬黨員及其家屬就為蘇聯和蘇軍做情報工作。九一八事變后,為滿足蘇聯、蘇軍對日情報需求,東北黨組織把一批黨員干部和愛國青年派往蘇聯接受半年左右的情報工作訓練。然后派回東北或關內,加入或組成新的情報小組,大量收集日軍和偽滿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情報;或組成破壞小組,破壞日軍的后方戰略基地。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