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新疆廣播電視臺創制的中宣部文化潤疆工程重點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重點項目——大型原創舞蹈季播節目《新民族舞大會》第二季正于每周六晚熱播。節目以煥新民族舞為核心,以絲路文明為脈絡,將阿克蘇的斑斕秋色、克拉瑪依的秀麗旖旎、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映日奇觀作為自然舞臺,融合傳統技法與現代編創理念,會聚全國56位民族舞者,聯合學界、業界專家,經專業指導、外景競技、舞臺淬煉等維度,通過四大升級階段打造八場視聽盛宴,最終呈現兼具歷史厚重感與創新活力的舞蹈藝術精品,實現民族舞蹈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創造現象級傳播奇觀,其文化創新密碼值得深思。
現象級傳播背后的深思
這場以自然為幕、以文化為魂的舞蹈革命,在第二期播出之后,不僅延續第一期的收視熱潮,甚至超越第二季第一期,形成全民共赴舞蹈視覺盛宴的現象。經新疆衛視統計,截至8月17日,節目全網傳播總覆蓋量4.6億,全網各類榜單熱搜25個,#新民族舞大會第二季#累計話題閱讀量1.3億,相關話題閱讀量1.95億,短視頻播放量1.35億。話題“世界舞步跳進新疆克拉瑪依”位列微博同城熱搜第一。第二季以舞蹈競演為主線的節目樣式,強化綜藝的文化敘事方式,打造舞蹈綜藝真人秀的模式,創造舞蹈類綜藝競演節目收視新紀錄。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分析:首先是該節目讓政策紅利與文化自覺在絲綢之路的綜藝敘事中深度融合。其次,該節目通過技術創新重構舞蹈和文旅的視覺創新,并突破節目舞蹈競技本身,帶動文旅宣傳。最后,節目讓多民族文化在新疆的自然舞臺上展示,凝結中華民族共通情感和價值認同?;诖耍澞渴怪腥A文化在數字浪潮中“火”起來,使觀眾在視聽感官體驗中感受絲綢之路上的文化故事,最終成為新時代文化破圈傳播典范。
文化創新密碼造就現象級文化傳播
政策紅利與文化自覺的深度融合
作為中宣部重點文化潤疆工程,《新民族舞大會》第二季精準把握國家文化戰略脈絡,將新疆歌舞的地域特色變為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一部分。節目貫徹202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潤疆工作推進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求,通過56位各民族舞者集體創作,構建“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敘事主線。這種文化敘事策略,既呼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5—2030年)》中“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總體要求,也緊緊把握“文化潤疆,旅游興疆”的發展方向,落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指導方針,又創造性地將新疆的文化遺產轉化為易被接受的文化樣本。
節目組以“新民族舞”概念重新建構民族舞地域文化敘事框架。在阿克蘇、克拉瑪依、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三地自然景觀中實景創演,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舞蹈藝術的雙重表達。節目中,阿克蘇山水的壯麗與舞者的婀娜多姿相映成趣,克拉瑪依戈壁灘的雅丹奇觀與足尖繪就的沙畫形成視覺沖擊。第二季第二期介紹富有人文特色的黑油山,以及更富自然風味的獨山子大峽谷和魔鬼城的壯麗景色。這種將雅丹地貌、高山湖泊等新疆特色景觀轉化為舞蹈背景的創作手法,既彰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又通過鏡頭語言向世界展示新疆的自然之美。
技術革命與藝術創新的共生共榮
在第二季的技術架構中,設備系統的更新助力藝術系統表達。本季采用的設備有Sony FX6攝像機、Sony A7S3攝像機、DJI御3航拍機、GoPro小型攝像機、CC遙控攝像機等,在影像拍攝、采集及傳輸系統的專業化方面實現升級,拓展藝術表現維度,構建沉浸式觀感。
Sony FX3與FX6攝像機組成的攝像系統構建節目基礎畫質的基石。FX6原生4k傳感器,直出S-Cinetone濾鏡,拆卸手柄后僅重640g,其輕量化設計允許創作團隊在黑油山、雅丹地貌等復雜地形中實現手持跟拍。FX6搭載的電子可變ND濾鏡系統則解決賽里木湖強光反射下的曝光控制難題,其15+檔動態范圍確保湖水倒影與舞者肢體動作的細節同步呈現。在移動拍攝方面,設備實現革命性突破,DJI御3航拍機的主攝像頭傳感器較大(4/3),且為哈蘇鏡頭,接近還原人眼所見色彩,在賽里木湖2073米海拔環境中能夠更細致展現賽里木湖的美好景色,協力構建舞蹈聯排作品《驛夢》“天—地—人”的敘事框架,將雪山、湖水轉化為舞蹈的動態舞臺。
值得關注的是設備體系與傳播矩陣的深度協作。4K HDR畫面通過絲路視聽平臺的HDR Vivid標準呈現,使賽里木湖的旖麗奇觀在移動端獲得影院級視覺效果。愛奇藝幀綺映畫技術則將Sony攝像機的16bit RAW格式素材轉化為適配各類終端的流媒體格式,通過建立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快速擴散的協同傳播機制,絲路視聽、愛奇藝等平臺形成具有裂變效應的組合策略,可以準確找到目標觀眾,最終形成“拍攝—制作—傳播”的全鏈路4K生態。
《新民族舞大會》實現“技術賦能藝術創新,藝術創新促進技術迭代”雙向循環。事實證明,真正的文化創新不是技術與藝術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深度融合,實現1+1gt;2的化學反應。當4K鏡頭捕捉黑油山前舞者的靈動瞬間,當航拍記錄舞者與巖層的對話,節目即超越娛樂范疇,成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體現?!缎旅褡逦璐髸吠ㄟ^技術與藝術結合文化創新,不僅使《新民族舞大會》成為現象級文藝作品,更為中國故事如何進行全球化表達提供可行方案。節目以技術創新為筆,將自然文化與地方文旅資源深度綁定,在自然與文化的交界重構舞蹈美感,讓觀眾領悟自然風景的美好,帶動阿克蘇生態游、克拉瑪依工業文化游、博爾塔拉湖泊觀光游的熱度,達到一個節目帶火一片區域的傳播效果,彰顯新時代文化節目應有的文化擔當與社會責任,加強對地方文旅的宣傳。
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的升維路徑
節目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環境舞蹈,將創作現場從舞臺場景轉移至具有歷史感的地標場景。在第二季第二期中,黑油山的石油丘群、獨山子大峽谷的雅丹地貌、魔鬼城的奇幻光影……這些自帶文化基因的自然景觀成為舞蹈的第二表演區。當環境創排舞蹈作品《赤江山》的舞者,以安塞腰鼓的鏗鏘節奏輔以嗩吶聲共鳴,觀眾在視覺奇觀中瞬間被拉入“石油之城”的歷史現場。這種場景的沉浸感,不僅來自實景拍攝的技術賦能,更源于對地理符號的解讀。節目將黑油山作為克拉瑪依城市命名的源頭,黑油山的地質奇觀本是文化記憶的載體,觀眾在了解黑油山地質特征的過程中,完成對當地文化基因的視覺和情感觀照。
在第二季第三期中,節目組將創作現場延伸至被譽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淚”的賽里木湖景區。賽里木湖蒙語稱“賽里木淖爾”,意為“山脊梁上的湖”,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一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在環境創排階段,舞者深入景區,觀看蒙古族傳統舞蹈《薩吾爾登》,結合自己對環境的感受和理解,提煉對生命、意志和精神的感悟,轉化為現代舞蹈語匯,用柔韌的腰部動作和騰躍的足尖等身體語言,表達“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最終構建從觀景到悟境的升維路徑,實現以舞證道的創作理想。其中,賽里木湖不僅是生態樣本,更是多民族交融的活態博物館。
節目在真人秀基礎上增加地標講解和文化闡釋,實現從物理空間到精神圖騰的價值躍遷,成為文化的文藝表達新方法。節目中,多民族舞蹈和多民族文化在新疆的自然舞臺上展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也在歷史長河中經由多元文化的相互塑造而愈發深厚,其中凝結的中華民族共通情感和價值認同,在節目的展示和觀看中得到激發和共鳴。
文化創新的范式啟示
《新民族舞大會》第二季以自然景觀為幕,以舞蹈為載體,將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厚植于藝術表達,并由此勾勒新疆的壯美畫卷。節目火爆的本質是文化政策、技術創新、情感共鳴協作的結果。當文化節目能夠精準對接國家戰略、大膽運用前沿技術、深刻挖掘人性共鳴時,就能實現從視覺到精神共鳴的升華。這種“以藝通心、以文化人”的實踐樣式,為新時代文化創新提供可復制的方法論,更預示中華文化破圈傳播的無限可能。
(郭嬌雯 北京春夏秋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王春穎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