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媒體生態環境和傳播模式的變化,廣電媒體如何承接體育賽事帶來的流量?江蘇衛視以“蘇超”為樣本,探索一條新路徑。
從技術賦能完成高質量轉播,到大小屏聯動,助力體育賽事從“單向傳播”向“沉浸式共創”轉變;從體育賽事與綜藝節目相結合的內容創新思路,到文旅體商相融合,激活體育IP傳播新動能,“蘇超”的轉播實踐讓行業看到,當大屏媒體從內容掌控者轉變為生態共建者,將用戶情緒價值和需求與自身目標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時,相比過去的單向輸出模式,全民共創實現沉浸式觀賽體驗。
跨屏生態共融
技術賦能高質量賽事轉播
“過去,常有人說大屏會被小屏替代,通過‘蘇超’,我們發現,大屏是體育賽事轉播的‘主戰場’,手機是‘催化劑’,大小屏生態互補。體育賽事正從‘單向傳播’向‘沉浸式共創’轉變。”在《江蘇超會玩》制片人陶偉力和丁楠看來,隨著生態和傳播模式變化,傳統電視媒體不僅要堅持對體育賽事進行高質量轉播,還應注重與用戶共創新內容。
據陶偉力介紹,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充分考量不同客戶端及觀看人群的需求,開展多項技術探索與實踐。總臺啟用14個機位,涵蓋電視攝像機、無線攝像機包、高速與超高速攝像機及微單等設備。由于不同機型存在色差,屏幕差異也會導致色彩呈現不同,為解決這些問題,總臺采用多種特種信號,并為每場比賽配備專業回放EVS設備。
技術成為提升制作與傳播效率的重要支撐。借助多模態大模型與AI技術,深度分析比賽素材;AI精準識別畫面,準確判斷進球、角球、點球等關鍵鏡頭,并自動生成比賽精彩集錦;還能根據需求快速篩選摔倒、紅牌、換人等特定鏡頭……這些都是此次賽事內容創作高效產出的強力保障。此外,考慮小屏用戶觀看需求,節目組進行大量豎屏直播,滿足大屏、手機橫屏及豎屏觀看需求。
“一屏觀多賽”是一大亮點。在江蘇衛視大屏上,觀眾可同時觀看主轉播場次及其他場次,確保不錯過每個進球。即便同期有1至4場比賽,江蘇衛視也會全部轉播,最多時一輪比賽的15個進球無一遺漏。“世界五大聯賽僅在決賽時短暫嘗試同時展示兩場比賽,且另一場僅有5至10秒的鏡頭,我們同時轉播多場比賽屬首創。”據陶偉力介紹,9月20日、27日的淘汰賽將同時轉播6場,技術團隊正探索讓觀眾在觀看比賽時更便捷地獲取信息。
跨屏互通為觀眾帶來全新體驗。一方面,小屏數據可實時互動至大屏。用戶下載“ai荔枝”客戶端后可參與投票、發送彈幕。這些數據經實時篩選后,推送至大屏導播系統并呈現;另一方面,主持人與小屏用戶積極互動,讀取彈幕并回復,讓用戶觀看大屏時,有類似在短視頻平臺與主播互動的感覺。
“蘇超”熱點多,話題量大,時效性強。導播的鏡頭切換、不同場次進球的處理,都會提前演練詳細的應對方法。“我們在賽事直播中積累諸多經驗,制定‘蘇超’轉播手冊,將其直播模型復用到其他直播節目。”陶偉力表示。
從硬核到玩梗
讓足球賽事變為全民參與盛會
作為“蘇超”特別節目,由江蘇衛視、ai荔枝雙平臺推出的足球賽事直播節目《江蘇超會玩》以“用快樂定義足球”為slogan(口號),為觀眾帶來別開生面的足球盛宴。
籌備之初,節目組就達成共識,此次不做硬核足球內容,而要融入綜藝感和娛樂感,讓無論是否看得懂、是否看過足球的人都能愛上“蘇超”,使“蘇超”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盛會。為此,創作團隊從互動性與直播感、趣味性與鮮活感、群眾性與聯歡感等多個層面挖掘“蘇超”魅力。節目直播期間,觀眾除了可以通過“ai荔枝”客戶端發布彈幕,彈幕可實時顯示在大屏上,還可以進入多個互動板塊。“蘇超”的熱梗、新話題實時被節目捕捉和呈現,形成線上線下的討論場。
“我們將一周賽事經典回顧創作為富有故事感的內容,把球隊當作有血有肉的形象來塑造,讓非專業球迷也能感受到看短劇般的暢快與樂趣。”在丁楠看來,趣味性與鮮活感是節目的另一大亮點。演播室由李響主持,邀請孟非、黃健翔等資深球迷、專業解說嘉賓,以他們的視角展開話題討論,節目內容既專業又有趣。同時,節目創新玩梗,制作多支爆款短片,聯動省內乃至全國各地文旅部門開展活動,讓“蘇超”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
群眾性與聯歡感則是節目的根基所在。“蘇超”作為非職業球賽,其火爆源于草根參與和全民共創。節目專門轉播主場群眾性文藝表演,讓觀眾在家也能感受現場氛圍。在內容編排上,為滿足觀眾好奇心,節目展示球員訓練、加訓,球迷組織排練、助威,以及賽后球迷自發清理看臺等場景。此外,節目還設有“蘇超到家”板塊,為觀眾送觀賽禮包。
“文體旅商”融合
激發“蘇超”傳播新動能
在“蘇超”賽事中,各城市熱梗頻出。以常州為例,前八輪比賽未贏一場,卻衍生諸多熱梗。南通從早期與南京的“南哥之爭”,到與宿遷比賽獲勝后在場外給小孩發試卷,這些事件都成為熱梗。在陶偉力看來,常州前八輪雖連續輸球,但從未放棄,直到8月16日第九輪打入制勝一球,很多觀眾支持常州的情緒到達頂點。常州不只是一個城市名稱,更是一個體現拼搏精神的具象載體,引發巨大的關注和流量。再例如,南通在江蘇素有“體育學習雙學霸”之稱,節目組借助AI短視頻對熱梗進行加工,讓南通吸引巨大的文旅流量。
同時,節目組精心設計城市文化符號,比如,無錫的水蜜桃為形象、蘇州的大閘蟹形象、南京的黃毛鴨形象、徐州的蘇北老虎形象等。這些符號背后,是這些江蘇城市在網民心中形成的共識性標簽式印象。“通過對文化符號進行實體化、形象化處理,能讓更多人因好奇心了解江蘇13個城市,進而產生到這些城市游玩、體驗當地特色的想法,將符號和IP轉化為可感知、可傳播的文旅消費場景。”陶偉力表示。
談及“蘇超”IP的開發,陶偉力透露,“在內容創作方面,我們推出‘蘇超’相關微短劇和AI短視頻,我們還配套開發AI智潮玩‘空格州獸常州龍’,該產品于7月18日上線各大商城。同時,我們積極開展跨領域聯動。《打歌2025》后續將探索與‘蘇超’在音樂方面的融合;《探寶說創團》正嘗試將江蘇省各地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與‘蘇超’進行聯合創作。此外,江蘇廣電旗下‘蘇小游’賬號正從文旅等多方面探索如何與‘蘇超’所代表的文體賽道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