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二字,原是指因自身不足而沉下心來積累。近幾年,“沉淀”成為網絡熱門話題,不少年輕人開始空喊“沉淀”口號,只想不做,只說不踐,確定了目標卻忘記了出發,讓“沉淀”之重輕如鴻毛。依我之見,“沉淀”之力不容小覷,“沉淀”一詞價值千金。
“沉淀”是凝聚積累,默默修煉。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好飯不怕晚”,唯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能使我們的根基扎深扎穩。拿我學書法舉例,剛開始學習時,書法老師常對我說的并非如何行筆運筆才能寫好橫豎撇捺,而是反反復復強調一個“慢”字。書法對我而言,不僅是對毛筆的控制與對字形的理想把控,更是一場身心的修煉。練字之慢,如越冬作物在積雪厚土下蟄伏沉淀,長冬漫漫,似不見其有所增,實則每分每秒皆有所長,等時機所至,瑞雪兆豐年!可謂慢工出細活,功到自然成。“沉淀”的意義就在其中,不光是書法,勤學篤行也唯有安定心性之后才能有技巧可言。
“沉淀”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蒲松齡有言道:“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這一個“癡”字,也是沉淀的另一種表現,沉潛其中,才能忘乎所以;夙夜不懈,才能積少成多。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為深入研究藥草,修本草書,長年累月實地考察,嘔心瀝血,從嘉靖三十一年至萬歷六年,共歷時二十七載,三次改稿修正,終撰成“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從青年時代偶然發現水稻試驗田里的一株特殊稻穗起,此后六十余個春夏秋冬,他便埋首雜交水稻研究,從第一代雜交水稻到第三代雜交水稻,高產再高產的糧食豐收,禾下乘涼夢垂世不朽……正值青年的我們,何不好好“沉淀”自我,待時間將我們煉成真金!
寒女之絲,銖積寸累;滴水穿石,日久年深。寒冬的沉淀將喚醒群芳吐艷的暖春,酷暑的沉淀將迎來碩果累累的金秋。朱光潛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里提道:“一切需要時間沉淀的美好,都值得我們耐著性子去等待。”所以,只管沉淀,只管扎根,等清風徐來,花自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