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焦慮不安來自哪里?來自生命中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能給生命以精彩和驚喜,也能給生命以驚恐和不安。總體來講,“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多于精彩,驚恐多于驚喜。現代人的焦慮、缺乏安全感和抑郁傾向,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有著巨大的關聯。普通民眾的幸福指數很大程度依賴于社會的福利保障,如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等“五險一金”的正常發(fā)放以及其抵抗通貨膨脹的能力。我們小的時候十分向往城里人的生活,因為他們每個月都可以領到工資,看病單位可以報銷,工作一段時間后單位有分房…這些生活的“確定性”讓我們農村人自愧不如,因為靠天吃飯的農民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盡管春天推開門就是花紅柳綠,夏天一開門就是清澈的小河,秋天一出門就是黃澄澄的秋色,但是這些大自然的驚喜并不能抵消“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不安。
因為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成功的人總是少數。很多人不是因為不堪承受的失敗而退出了賽場,而是受不了“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全感以及重重焦慮而退出賽道。如果我們教師每天去學校上班,不知道自己要教哪個班,不知道要教哪個學科,不知道有哪些學校事務要隨時委派過來,不知道學生又會鬧出哪些幺蛾子,每天收到校領導神秘地給你一份“不確定”的“驚喜”,我相信,這樣的“驚喜”很快會成為“驚恐”的代名詞。每天上班都知道自己教什么年級、哪個班級、哪門學科,知道第二天的課是什么內容,教案、課件已經都準備好了有了這些“確定性”,教師的教育生活才會有安全感,安全感的背后是幸福感。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總希望女兒能有一個靠得住的、能給她安全感的丈夫。
每到期末考試,學生和老師的焦慮還是因為“不確定性”。如果確定自己的班級一定能取得前三名,那么老師肯定不會焦慮,期末復習也會心平氣和,冬天也會春風拂面。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就是“確定性”。我們需要確定愛人是愛我的,我們需要確定口袋里的錢是夠用的,我們需要確定工作是穩(wěn)定的(為什么那么多人希望到“體制內”工作)…這些穩(wěn)定感是 90% 的普通人的幸福感的核心來源。
驚喜是幸福的高峰體驗,然而它是暫時的、不穩(wěn)定的。“穩(wěn)定\"和\"確定\"才是持久幸福的根源。學生上課是不是幸福?要問的不是課上學生笑了幾次、感動了幾回,而是學生能否深深感受到來自課堂的安全感和確定性。如果學生不知道老師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什么,不知道老師下一步會提什么問題,不知道老師會在什么時候提問題,不知道提了這個問題后會喊誰來回答,不知道老師提了問題后會給多少思考的時間,不知道自己答不出會有什么后果…這一系列的“不知道”\"不確定\"如果成為每一天的必然,那么課堂就充滿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對于 80% 以上的學生來說,帶來的不是“驚喜\"而是“驚恐”。所以,過一段時間就會有幾個學生“自動退出\"學習的賽道,再過一段時間又有幾個學生\"自動退出\"學習的賽道課堂上,他們不再思考、不再舉手、不再回答、不再參與,他們成為課堂的邊緣人物一一當一個人一直不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沒有安全感的時間長了,便會迷惘、焦慮,進而只能用“躺平”來保護自己,以避免滑向重度焦慮和抑郁。于是不用到三年級,課堂上便出現了固定的學習階層: 80% 的學生是觀眾,是旁聽者,是“躺平\"者,是裝裝樣子的陪跑者;剩下的 20% 才是參與者、活躍者。絕大多數學生成了失敗者的根本原因,是課堂學習的“不確定性”。
人生的本質是“不確定”,所以成功者永遠是少數。如果能夠改變課堂學習的“不確定性”,讓學習成為每一個學生的“確定”和“安全”,成功的概率便會大幅度提升。我也曾經是一個孜孜不倦地制造“不確定性”的老師,因為我以為“不確定性”是“生成”,是教學藝術,是教學智慧。現在我終于明白這里面的荒唐:為什么老師上課總是要提前知道教什么內容并且都設計好了教學步驟?如果進了教室教導主任臨時塞給你一個教學內容,我們得到的是什么?一定是焦慮和不安。現在我終于明白,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下一步是什么,使學生走在課堂學習的跑道上好比走在走了無數遍的熟悉小路上,哪怕偶爾出個神,回過神來也馬上能確認此刻身在何方,下一步要去哪里。如此,課堂上的學生才會平靜而坦然。有數據表明, 86.39% 的抑郁來自情緒壓力,即來自“不確定性”。課堂生活是學生校園生活的主陣地,課堂上應該充滿\"確定性\"和“安全感”,學生才會身心健康、陽光明媚。
課堂學習可以“確定”嗎?可以。因為教材本身就是確定的,因為知識點本身是確定的,因為老師的備課內容是確定的,上課環(huán)節(jié)也是確定的,老師要提的問題也是確定的,老師要布置的作業(yè)也是確定的。老師只是故意不告訴學生,故意“為難”學生。每一天的學習步驟是可以確定的,每一課的學習步驟是可以確定的,每一課的學習任務是可以確定的,每一個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是可以確定的。習課堂就是要把故意為難學生或不告訴學生的學習任務、學習步驟,清清楚楚地告訴學生: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語文課上就是四個任務;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第一個任務是\"讀”,第二個任務是“寫”,第三個任務是“讀”,第四個任務是“寫”;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第二個任務的“寫”檢測第一個任務的“讀”,第四個任務的“寫”檢測第三個任務的\"讀”;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第一課時的第一個任務都是讀課文、讀詞語、讀句子、再讀課文;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第一課時的第二個任務是抄寫詞語、選擇讀音、當堂聽寫;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第一課時的第三個任務是分段讀課文、讀關鍵句。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第一課時的第四個任務是完成思維導圖和課文內容的概括填空;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每一次完成這些任務都是有時間規(guī)定的,并有倒計時提醒;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任務單上有哪些問題、哪些題目,因為每天早上每個學生都可以用5分鐘了解任務單上的內容;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如果答錯了任務單上的題目,當天會有固定的15分鐘時間講評和訂正…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習課堂上的筆和書是怎么放的;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習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對應的口令是什么;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習課堂上怎么換書、什么時候換書;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習課堂上怎么拿筆、什么時候拿筆;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習課堂上的握拳是什么意思、可視化讀書是什么意思;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習課堂的結課有哪幾個內容,先后順序是什么…
習課堂不以跟學生“躲貓貓”為榮。習課堂要制造“確定性”,從而給學生帶去學習的安全感,而不是焦慮感。
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花港迎春小學明泉校區(qū)是習課堂實驗校,他們每學期都開展問卷調查,所有學科里學生最喜愛的科目和最討厭的科目。這幾年的調查結果中,語文課都是排第一的。學校的心理老師跟“后進生\"聊天,“后進生”幾乎都說最喜歡語文課。心理老師分析,是因為習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被看見、都被認可,習課堂上有安全感。
以前我說,老師的教學有三重境界:教無法一教有法一教無定法。 99% 的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越過第二重的“教有法”,進入第三重的“教無定法”。可悲的是,不少身處第一重“教無法”的人誤以為自己在第三重“教無定法”。現在,我想用另一種方式來表述這個“三重境界”:不確定一確定性一超越不確定。“超越不確定”看起來也像“不確定”,然而所有的“不確定”都在游刃有余的可掌控之中。 99% 的老師應該務實地追求“確定性\"的課堂,讓老師感到確定性、讓學生感到確定性,營建充滿安全感的課堂。遺憾的是,不少身處第一重的人誤以為自己在第三重里;遺憾的是,無數人都想不經過最需要苦練的第二重而直接跳到第三重里,好比一個練習書法的人從來不想練習正楷,而想直接行云流水地寫出狂草來。
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應該是1:10。偶爾的“不確定性”是浪漫和驚喜,長期的“不確定性”則是不安和驚恐。當課堂上能確定的都具有了“確定性”,課上偶爾出現的無法抗拒的“不確定性”倒可能成為浪漫和驚喜。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長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