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版大腦、膽囊掛件、帶笑臉的闌尾……這些帶有醫學元素的毛絨掛件成了消費者眼中的“香餑餑”。近日,一股文創熱席卷公立醫院。不少醫院根據自身風格打造醫學文創,不僅能起到情感療愈、提升公眾健康意識的作用,也成為優化就醫環境、凝聚醫護人員職業認同的重要紐帶。
醫學文創的走紅,本質上是醫學人文關懷的具象化表達。在傳統醫療場景中,充斥著白墻白褂、刺鼻藥味、冰冷器械、嚴肅診室等元素,專業味十足,卻也常讓患者產生距離感、畏懼感。而醫院推出的各種醫學文創,則通過擬人化的器官形象、溫馨的設計語言,將專業術語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溫暖符號,不僅能夠拉近醫患距離,還能潛移默化地傳遞生命教育,在治愈中科普醫學常識。
醫學文創也是一種創新,重構了健康知識的傳播范式。過去,健康科普往往陷于說教式的單向灌輸,專業詞匯太多,內容較為晦澀、枯燥,難以引起大眾的興趣,而文創產品調降了專業維度,相對簡單易懂,并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專業知識突破圈層壁壘,得以觸及更多人。而且,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科普方式,比傳統宣傳更易被接受,也更易形成長期記憶。
醫學健康與普通人息息相關,但其具有很高的專業門檻,所以醫學科普需要探索更多創新模式。前幾年火遍全網的動畫片《工作細胞》及其周邊文創產品,就是一種創新式科普,其將人體內的細胞擬人化,設計成萌化形象,通過一系列小故事科普細胞、器官、細菌、病毒等醫學知識,吸引了很多觀眾,許多孩子就是受到工作細胞系列的熏陶,理解了人體奧秘,喜歡上了生物醫學。
近些年來,文創產品蓬勃發展,諸如大學、博物館、景區等都在推出各種文創產品,兼具知識性和娛樂性,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醫學文創亦可歸屬于此類產品。當然了,醫學文創的專業屬性更強些,其承載著專業科普功能,讓治愈從醫院的階段性護理,延伸為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守護。如果醫學文創只有萌趣外形,卻無科普內核,那么再可愛的器官玩偶也只是普通玩具,無法真正實現治愈式科普的深層價值。
因此,醫學文創要持續發揮在治愈中科普的作用,仍需把好方向、守住初心。避免過度娛樂化而削弱醫學的嚴肅性,防止簡單復制而失去科普價值。開發成功的醫學文創,需要醫學專業人士的深度參與,確保科學準確性。同時,需要設計團隊的巧妙轉化,實現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一。并且,應建立長效發展機制,讓收益反哺科普事業,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