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爽,五谷飄香,農民朋友又迎來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這喜慶豐收的季節,9月20~21日,由山西省專家學者協會、《今日農業》雜志社、嵐縣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主辦,山西蒲谷香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探索農文旅實踐" 賦能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看山西”活動走進嵐縣。專家、學者及媒體人員深入嵐縣鄉村田野,分享農文旅融合發展給該縣帶來的新變化,感受鄉村振興中不斷發展和成長起來的新農村和新農人。
近年來,嵐縣依托山水花城稟賦和人文景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果。在嵐縣王獅鄉的青山綠水間,蛤蟆神村與山西蒲谷香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牽手,正書寫著一個關于鄉村振興的生動故事。這里,悠久的農耕文明與嶄新的現代旅游激情碰撞,迸發出別樣火花。
“我們深刻把握市場需求與鄉村資源稟賦的結合點,拒絕同質化開發,致力于打造具有獨特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文旅產品。”蒲谷香公司董事長張國偉介紹說,這些年公司依托蛤蟆神村自然資源秉賦,建設并運營了集自然體驗、休閑放松于一體的“蛤蟆神露營地”,匠心打造了融合本地文化與現代美學的網紅打卡地——香蒲小院,開發了精品民宿“蛤蟆神詩宿”,滿足了都市人群親近自然、體驗鄉村生活的美好愿望。
大家走進“蛤蟆神詩宿”首先感受到的是淡雅現代的詩意情趣。偶然間工作人員發出了聲控信號,一首悠揚的《我的祖國》傳入人們的耳畔,澎湃有力的歌聲令所有在場的人激動,大家一起跟著樂調齊聲歌唱《我的祖國》,抒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我們的民宿融入了許多智能化的現代元素,游客不僅可以感受舒適的農家風格,還可以品味到時尚的現代生活。”“蛤蟆神詩宿”負責人說。
臨近中午,張國偉和工作人員把大家請進了“香蒲小院”。“這個小院是由蛤蟆神村農家小院改造而成,以‘自然靈韻’為主題。”張國偉邊走邊向大家介紹道,小院巧妙融合現代潮流與生態美學,墻壁上涂鴉字畫與院內景觀上下呼應、相得益彰。同時還在庭院中央精心打造了“靈蟾池”,池中睡蓮含露、錦鯉游弋,霧氣自池底升騰,縹緲繚繞,別有一番悠然自得、其樂融融的滋味。
在欣賞小院間,餐桌上燃起噴香的火鍋底料,工作人員端來品種多樣的菜品,一種家的感覺油然而生。“俺不需外出打工,在家門口的小院幫廚,管飯后每月還能凈掙三千多元,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一位在“香蒲小院”工作的婦女向大家說。
“自實行垃圾分類以后,來我們村旅游的人更多了,看著干凈整潔的村子,我們的幸福感也增強了,都覺得我們村能與城里媲美了!”一位在“香蒲小院”外打掃的老大爺高興地向記者說,自從蛤蟆神村搞起旅游業以來,好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全村在文旅崗位就業的村民已有30位,村里一年光工資一項就能增收60余萬元。由于游客不斷增多,蛤蟆神村家家戶戶還做起了小買賣,年長者也擺攤售賣自家的農副產品。

嵐城鎮鬧沐浴村這幾年也變化不小,該村將露營基地與生態田園結合,打造了鄉村旅游新地標。露營基地建設了兒童樂園、水上樂園、天幕、蒙古包等設施,游客可自助露營、燒烤。夜間燈光點綴如繁星,搭配蒙古族舞蹈、長調等民俗表演,營造出濃郁的草原風情。
露營基地工作人員介紹說:“這里小孩子玩的項目特別多,在綠樹成蔭的氛圍中把玩,感受一下特色蒙古包,其樂融融的氛圍特別解壓。”
土豆是嵐城鎮王家村的特色產業,中國科協定點幫扶王家村,通過合作提升馬鈴薯產量與品質,將3500余畝土豆花海與青山綠水巧妙結合,探索出“農業、文化、旅游、康養”的新業態,每年舉辦的“土豆花開文化月”活動吸引大量游客。
時下已到土豆成熟的季節,《今日農業》品牌達人、土豆書記李玲義隨手從土豆地里拔起兩株土豆秧,帶著泥土芬芳的土豆破土而出,令在場所有人嘖嘖稱贊。“今年我們積極開展‘土豆花開’盛裝游園、土豆美食品鑒、‘土豆花開’詩歌音樂會、篝火晚會、晉享七夕、千人烤土豆等文旅活動,旅游人數得到爆發式增長,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張國偉說。
寨南溝·嵐溪谷景區位于嵐縣嵐城鎮王家村,是嵐縣的一處秘境,溪水沿著草甸流淌,太空艙像撒在綠絨毯上的白寶石,夏季每天有上千位游客前來避暑消夏。“網友夸我們這里是嵐縣阿勒泰,詩意寨南溝!”一位保潔大姐認真擦拭著玻璃,語氣里滿是自豪,“20多個姐妹在這兒上班,我們天天能看青山綠水,一邊掙錢一邊享受!”
在嵐溪谷景區還有一座“薯你牛”的酒窖引人關注。張國偉向大家介紹,酒窖由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集體土豆窖與牛棚改造而成,原用于儲存土豆和飼養耕牛,名稱“薯你牛”融合了土豆(薯)與牛棚的雙重歷史記憶。這座從牛棚蛻變而來的酒窖,如同封存時光的琥珀,既承載著土豆與耕牛的農耕記憶,又孕育著清香型白酒的陳年佳釀。
看了嵐縣的好山好水好風景,還有兩樣不能錯過的是嵐縣的土豆宴和面塑。“嵐縣土豆宴”是嵐縣獨有的特色餐飲文化,以土豆為核心原料能制作出108道菜品。其特色在于食材的純粹性與制作工藝的傳承性,部分菜品可追溯至北魏時期。近年來,在中國科協的大力扶持下,在嵐縣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嵐縣土豆宴”立足嵐縣,走向了省城太原。
“嵐縣面塑”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以小麥粉為原料,通過蒸制、彩繪、塑形等工序制作,主要用于民俗活動和節慶祭祀。在嵐縣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嵐縣面塑”創新發展,涌現出一批面塑達人,面塑已成為嵐縣一張亮麗的名片。
經過多年持續不斷努力,嵐縣農文旅融合發展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業模式和多元發展路徑,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提升。“截至今年9月,嵐縣農文旅已累計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游客數量實現同比翻番,市場影響力急劇擴大,品牌效應日益凸顯。”呂梁市嵐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牛耘介紹說,旅游項目的運營直接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實現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愿望。同時,還激發了村民創業熱情,一批農家樂、小吃攤、手工藝品攤等小生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了“文旅引流、多業聯動”的良好發展態勢。
在隨后組織召開的“嵐縣農文旅融合專家調研座談會”上,參加活動的專家學者、媒體代表結合觀摩所見所聞進行了集中交流座談,大家圍繞嵐縣農文旅融合發展,為嵐縣鄉村振興建言獻策,助力嵐縣農文旅不斷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