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視域下,要突破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同質化、表面化”,可引入體現“追問本質、辯證分析、理性反思”的哲學思辨性思考來提升作文的“深刻性、邏輯性、獨創性”。這既是實現語文教育“以文化人、以思啟智”的必然選擇,更是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品質的內在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而哲學思辨“本質追問”的特點能夠解決“堆砌事例、思維淺表”的問題。自古以來,從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到黑格爾的“現象與本質”的辯證法,哲學都以不斷深化人的認識為追求目標。例如,寫作“科技與人文”,可以試著從海德格爾的“技術的本質在于‘解蔽’”入手,闡述科技既可“解蔽生活”,也可“遮蔽人文”,進而獲得“科技與人文應該‘共生’”的主張,從透過表層判斷到開展本質思辨。
高中作文中清晰的邏輯以“觀點鮮明”為前提,以“論證嚴密”為依托,而辯證思維、邏輯推理為作文邏輯提供科學理論框架。如亞里士多德“三段論”、康德“二律背反”等都是幫助學生構建立體論證的有效理論。加入辯證法和三段論,將會使論證過程由單一事例轉變成“原理—推理—事例”的結構。
高中語文教材是哲學思辨的重要載體,教師需按“文本解讀—哲學提煉—思維遷移”三步,將文本資源轉化為作文素材。文言文教學中《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可提煉“和是多樣性統一,同是單一化趨同”,遷移至“文化交流”“團隊合作”等作文話題;《莊子》“逍遙游”可引導思考“自由與束縛”的辯證關系。現當代文本教學,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探究“生死意義”,讓學生在文本分析中訓練“本質追問”“辯證分析”能力,積累思辨素材。
圍繞“本質追問、辯證分析、批判性反思”的三大學習能力要求,按“理—事—思”的“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小練筆”步驟開展專題訓練。例如,在辯證分析作文訓練“理想和現實”“自由和規則”等二元主題時,引導學生運用黑格爾“正反合”、老子“有無相生”思想分析二者之間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以“……和……的辯證關系”小練筆為訓練重點。在批判性反思訓練中,例如,對“無論付出多少努力都不會獲得成功”“苦難就是人生的財富”這兩個司空見慣的觀點進行舉例論證,并聯系叔本華“意志與表象”以及波普爾“證偽理論”來否定這些觀點,進而展開“對……再思考”的練習,最后得出正確結論。
按照“引論—本論—結論”的結構設計標準化框架,在設計時嵌入哲學思辨。
引論:例如,“科技與人文”,可以通過現象——“AI寫詩、機器人彈琴的現實”引出問題——“科技能否替代人文?”,海德格爾的“技術是存在之真理的顯現”告訴人們,技術就是要凸顯人的價值,不應該背離人類的目的,偏離人本身;由此引申出科技與人文共存。
本論:“哲學原理+分層論證+案例”。如“挫折與成長”:1.挫折的否定性(矛盾斗爭性)——蘇軾“烏臺詩案”的困境;2.挫折的肯定性(矛盾同一性)——史鐵生在地壇悟生死;3.挫折的轉化性(否定之否定)——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升華。
結論:“價值升華”+“現實觀照”,比如,從“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到“創造性轉化”,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傳統”與“創新”的辯證是文明之“要”,應堅持“取古法之道,適今用之宜”,運用哲學思辨認識傳統文化,煥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借助不斷創新賦予傳統文化全新意蘊,并助力于民族復興偉業發展。
信息時代,學生面對較多的信息和情緒化的言論,哲學思辨中的“理性反思”“邏輯分析”,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理性認知能力。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用“本質追問”抓核心、用“辯證思維”析復雜、用“批判性反思”樹觀點的方式,這是基本的理性精神,在寫作上是必需的,在作為合格公民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過融合學習傳統《論語》《孟子》中的哲學、西方經典的思想,感受“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對當今社會發展的意義。例如,“生態文明”話題中,運用“天人合一”闡述“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既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能回應當今的社會問題,以彰顯我們的文化自信。
總之,構建哲學思辨與高中作文教學體系化的路徑,既是“語言訓練”到“思維培養”的升進,又是“知識傳授”到“文化育人”的深化,努力將哲學思辨自然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逐漸擁有“深刻、邏輯、獨創”的作文能力及“理性、包容、擔當”的思維品質,全力為培育新時代有為之人而貢獻語文智慧的力量。
(作者單位:吉林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