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亞洲可持續能源周吸引了眾多廠商

東南亞是一個擁有6.9億人口、超七成30歲以下年輕人的新興市場,正以年均 5% 的經濟增速、全球第五的GDP總量(2024年達4萬億美元),以及全球第三的貿易規模(2024年進出口額3.8萬億美元)成為世界新的經濟增長極。
從基本盤來看,東南亞經濟持續向好,2015一2024年東盟區域名義GDP年復合增速達 5.2% ,消費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更具想象空間:2024年東盟居民消費達2.2萬億美元(占全球 3.6% ),零售規模為6527億美元,其中電商零售規模為1353億美元(2015一2024年復合增速高達 35.8% )。年輕人口結構驅動的消費升級需求,正從基礎消費品向數字經濟、高端服務延伸,形成廣闊的“全場景”市場空白。
政策紅利的密集釋放進一步滋養了這片沃土。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已邁入“制度型開放”新階段。中國-東盟自貿區(CAFTA)和RCEP協定(覆蓋全球1/3人口與GDP)將關稅壁壘降至歷史低位,區域內 90% 以上貨物貿易實現零關稅;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全部完成,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規則持續完善。尤為關鍵的是,跨境支付體系加速打通一一中馬、中柬人民幣收付規模年均增長超 30% 顯著縮短了中小企業出口收款周期達 40% 以上,有效緩解了“錢貨兩清”的痛點。
東南亞的魅力,遠不止于市場規模。其“政策 + 成本 + 產業 + 資源”的復合優勢,為中國中小企業量身定制了強大的“出海工具箱”:政策上,越南“四免九減半”企業所得稅優惠、泰國“東部經濟走廊”高科技制造稅收減免、印度尼西亞“特殊經濟區”土地租金補貼等“一企一策”措施,讓中小企業得以輕裝上陣。在成本優勢方面,相比國內,東南亞制造業平均工資僅為國內的1/3至 1/2 ,工業用地成本降低60% 以上。更關鍵的是,當地年輕勞動力占比超 60% (印度尼西亞 80.44% 勞動力受過高等教育),既保證了生產效率,又有效規避了“用工荒”難題。在產業鏈協作和資源稟賦方面,東南亞也有其獨特的優勢。
面對這片“新藍海”,結合市場需求、政策支持與自身優勢,中國的中小企業在六大賽道大有可為:
一是制造業賽道:新能源汽車行業伴隨長城、比亞迪等中資車企在東南亞本地建廠,電機、電池結構件、充電樁等零部件需求激增,中小企業可通過“跟隨式配套”切入。小家電制造方面,東南亞家庭小家電保有量不足國內的1/3(空調、微波爐滲透率僅20%-30% ),憑借“中國供應鏈 + 本地化組裝”模式,東南亞的崛起是全球經濟格局重構的重要注腳。對于在國內市場經歷“卷生卷死”的中小企業而言,東南亞早已不是“可選項”,而是關乎生存與未來的“必答題”。
電飯煲、電風扇等剛需品類迎來爆發期。電子信息與智能硬件方面,馬來西亞、越南的電子零部件需求年增 15% ,智能手表、家用攝像頭等高性價比智能硬件深受年輕群體青睞,深圳、東莞的中小制造企業已率先布局。
二是數字經濟賽道:在跨境電商方面,東南亞電商滲透率僅 15% (中國超 30% ),中國中小商家可依托“國內選品 + 本地化運營”模式,將3C配件、家居日用品通過“小包直郵”“海外倉”快速觸達消費者。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方面,作為東南亞數字經濟中心的新加坡聚集了 80% 區域科技總部,對云計算、大數據、AI技術服務需求激增;印度尼西亞、越南的銀行和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為中小企業提供系統開發、數據中臺等定制化服務創造了機遇。
三是醫療健康賽道:泰國、新加坡全球知名的醫療旅游產業對高端影像設備、康復器械需求旺盛;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薄弱的基層醫療設施則使血壓計、血糖儀等基礎設備缺口高達 40% 。此外,醫療信息化方面,東南亞 80% 醫院尚未實現電子病歷聯網、遠程問診、智能診斷系統等解決方案,市場空間超百億美元,國內醫療科技中小企業可通過“產品 + 服務”模式搶占先機。
四是消費品賽道:中式快餐(如蜜雪冰城)、火鍋底料、速食面在東南亞復購率超 60% ,采用“中央廚房 + 本地化食材”模式可降低成本 30% 以上。快消品方面,日用品(洗發水、護膚品)、化妝品(彩妝、香薰)市場需求年增 12% ,中小企業可依托國內成熟代工廠,推出高性價比國貨,并通過TikTok、Facebook等社交媒體精準營銷。
五是新能源與環保賽道:東南亞光照充足(年日照超2500小時)、風電資源豐富(潛在裝機容量超100GW),使中小企業的光伏組件、儲能電池、小型風電設備成為“搶手貨”。在環保材料方面,印度尼西亞、越南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2025年禁塑令全面實施),推動可降解包裝、再生塑料顆粒需求激增,國內環保科技企業可通過“技術授權 + 本地生產”模式快速落地。
六是供應鏈與物流賽道:東南亞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達 18% (中國僅 14.7% ),末端配送覆蓋率不足 50% ,中國中小物流企業可通過“海外倉 + 本地配送”模式,將配送時效從7一15天大幅縮短至3一5天。在供應鏈管理方面,伴隨東南亞制造業升級,電子、汽車等行業對采購、生產、質檢環節的專業化服務需求迫切,中國中小企業可提供“供應商篩選 + 質量管控 + 物流協調”的全鏈條解決方案。
東南亞的崛起是全球經濟格局重構的重要注腳。對于在國內“卷生卷死”的中小企業而言,這已非“可選項”,而是關乎未來的“必答題”一由政策紅利、成本優勢、市場潛力交織而成的“黃金窗口”本質上是全球化紅利再分配的短暫機遇期,不會永遠向滯后的觀望者敞開。畢竟,在“不出海就出局”的時代浪潮下,那些提前在東南亞布局研發中心、建設海外倉、搭建數字營銷矩陣的企業,已經在渠道滲透、用戶心智占領、供應鏈響應速度上積累了先發優勢。這種優勢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的背景下,很可能轉化為下一輪全球競爭中的關鍵“先手棋”,讓企業在未來的產業洗牌中站穩腳跟,甚至改寫行業格局。
(本文作者李荔系北京云嘉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北京云嘉律所一帶一路合規項自牽頭人;陶龍渤系保定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一名越南工人在河內的工廠組裝電動摩托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