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9日,在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卡拉旺的工業園區內,一項投資巨大的電動汽車電池項目正式啟動。這不僅是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電池項目,更標志著印度尼西亞打造電池全產業鏈邁出關鍵一步。印度尼西亞總統普拉博沃·蘇比安托出席了啟動儀式。
坐擁全球最大的鎳儲量,印度尼西亞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將自身從原材料出口國轉變為電池生產和電動汽車制造的全球樞紐,其雄心直指構建世界上首個完全整合的電動汽車電池生態系統。
打造電動汽車電池全產業鏈
這項總投資高達59億美元的綜合性電動汽車電池項目,被印度尼西亞政府列為國家戰略項目,力圖實現從鎳礦開采到電池回收的全產業鏈覆蓋。項自并非單一工廠,而是分布在兩個關鍵地點:約47億美元的投資流向北馬魯古省的東哈爾馬赫拉島,專注于上游的鎳礦開采、冶煉和陰極材料生產;而西爪哇省卡拉旺憑借其靠近雅加達的地理優勢、完善的工業基礎設施和交通網絡,聚焦于下游的鋰電池制造,獲得了12億美元投資。這種分工合作模式,可以最大化鎳資源的附加值,并提升印度尼西亞的先進制造能力。
項目的核心參與方是印度尼西亞國有礦業公司Antam和電池公司IBC,它們與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的子公司普勤時代(CBL)組建了合資企業CATIB來運營這一規模巨大的項目。
按照規劃,卡拉旺工廠的第一階段建設預計于2026年底完成,初期年產能約為6.9至7吉瓦時(GWh)鋰離子電池,足以支持每年20萬至30萬輛電動汽車的電池需求。到2028年或2030年,卡拉旺工廠的年產能目標將翻倍至15吉瓦時,印度尼西亞將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電池生產國。哈爾馬赫拉綜合體則計劃于2027年初投產一座年產8.8萬噸精煉鎳的火法冶煉廠,并于2028年投產一座年產5.5萬噸混合氫氧化物沉淀物的濕法冶煉廠,以及一座年產3萬噸鎳鈷錳(NCM)陰極材料的工廠。
印度尼西亞有望在未來十年內,真正成為全球電動汽車電池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實現其“能源自給自足”和“綠色工業化”的宏偉愿景。
印度尼西亞政府的長期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100吉瓦時的電動汽車電池總產能,并計劃每年生產約60萬輛純電動汽車。
印度尼西亞能源與礦產資源部部長巴赫利爾·拉哈達利亞表示,該項自預計將創造8000個直接就業崗位和35000個間接就業機會,并每年為印度尼西亞GDP貢獻高達420億美元。
印度尼西亞政府的政策驅動
印度尼西亞的電動汽車電池產業發展,離不開其獨特的政策框架。2020年,印度尼西亞政府限制鎳金屬原材料出口,鼓勵國內加工,以增加附加值。這項規定要求外國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建立加工廠,從而吸引了大量外國資本。目前,印度尼西亞的鎳產量已占全球鎳產量的 55% 。
為了吸引更多投資,印度尼西亞政府提供了一系列全面的財政激勵措施,包括零進口關稅、免征奢侈品銷售稅(PPnBM),以及將增值稅(VAT)從 11% 降至1% 等。這些優惠措施對在印度尼西亞建設制造設施、部分或全部轉移生產,或已投資電動汽車制造設施以推出新產品的公司適用,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此外,印度尼西亞政府還積極推廣電動汽車。根據政府要求,在印度尼西亞生產的電動汽車元部件本地化比率將逐年遞增。除了價格和稅收補貼,政府還在積極擴建公共充電站網絡,以解決基礎設施限制。在電池回收方面,印度尼西亞致力于在2030年前建立電池回收和再利用產業,以確保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在電池生產鏈之外。寧德時代計劃建立印度尼西亞首個本地可再生能源回收系統。目標是實現高價值電池材料的超低能耗和超過 95% 的金屬回收率,全面投產后預計每年可生產14.2萬噸鎳和3萬噸正極材料,同時每年回收利用約2萬噸廢舊電池。
多元化的國際合作
印度尼西亞的電動汽車電池戰略,離不開全球主要參與者的深度合作。
中國企業在印度尼西亞電動汽車電池和供應鏈整合


印度尼西亞政府長期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100吉瓦時的電動汽車電池總產能,并計劃每年生產約60萬輛純電動汽車。
中扮演了核心角色。除了寧德時代在59億美元綜合項目中占據主導地位之外,另一家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也正在西爪哇蘇邦建設一座價值1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工廠,計劃于2025年底投入運營,年產能達15萬輛電動汽車。該工廠將使比亞迪能夠根據印度尼西亞的本地化含量規定免稅出口車輛,逐步取代日本競爭對手。中國產電動汽車在印度尼西亞市場的受歡迎程度顯著提高,其電動汽車進口份額從2023年的 11% 激增至2024年的 68% 。
韓國也不甘人后,LG新能源(LGES)和現代汽車集團在卡拉旺的合資企業HLIGreenPower總投資11億美元,已于2023年4月開始大規模生產,目前每年生產10吉瓦時電池,足以支持約15萬輛電動汽車。LGES還計劃追加17億美元投資以提高產能。
此外,印度尼西亞正積極尋求歐洲和美國在電動汽車電池生態系統中的投資,以實現伙伴多元化。法國鎳礦開采集團Eramet已與印度尼西亞主權財富基金Danantara和INA簽署初步協議,準備共同開發“可持續和綜合”的電動汽車電池原材料產業,特別是北馬魯古WedaBay的鎳礦加工項目。印度尼西亞政府還在加緊努力,爭取美國對其電動汽車電池生態系統和關鍵礦產部門的投資,并將其作為正在進行的雙邊關稅談判的一部分。印度尼西亞希望利用其豐富的鎳儲量,在對美貿易談判中積極爭取美國的讓步。
不過,盡管印度尼西亞政府強調項目的環保設計和可持續發展,但鎳礦開采和加工對環境的潛在影響已經迫使政府在環境法規方面采取更嚴格的措施,這將可能增加投資者的成本。從市場因素來看,全球電動汽車市場近期出現減速和電池價格下跌,也可能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項目的盈利能力。此外,印度尼西亞充電基礎設施有限、公眾對電動汽車的認知和接受度較低,也是阻礙電動汽車普及的重要障礙。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印度尼西亞的電動汽車電池項自仍代表著其經濟轉型和全球定位的關鍵一步。通過持續吸引多元化投資、加強環境治理,并積極培育國內市場,印度尼西亞有望在未來十年內,真正成為全球電動汽車電池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實現其“能源自給自足”和“綠色工業化”的宏偉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