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深刻的權力更迭正在東南亞汽車市場悄然上演。在這片曾被日本汽車制造商牢固統治了近半個世紀的區域市場上,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巨頭比亞迪正以驚人的速度,挑戰甚至顛覆著舊有的市場秩序。
根據汽車研究公司MarkLines的統計數據,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4個東南亞國家,4月份比亞迪銷售了11404輛汽車,而本田4月份的銷量為14433輛,三菱汽車銷量為12827輛,比亞迪與這兩家日本老牌車企的銷售量已經處于同一量級。這不僅是對日本汽車王朝的一次沖擊,更可能是一場決定未來10年區域汽車工業領導權的序幕。
比亞迪的成功組合拳
比亞迪在東南亞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套精心設計的戰略體系的必然結果,它巧妙地將自身優勢與區域內的政策東風相結合,并通過堅定的本土化戰略,迅速從一個市場新貴成長為令人生畏的顛覆者。
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最大的兩個汽車市場,比亞迪的崛起與滿足這兩個國家的產業政策有密切關系。擁有豐富鎳礦資源的印度尼西亞承諾為在2026年前建廠的投資者提供在工廠投產前免關稅進口整車的“綠色通道”,泰國為購買純電動車的消費者提供最高10萬泰鐵的補貼,同時大幅削減進口關稅和消費稅,但要求制造商必須承諾未來實現本地生產。
比亞迪迅速響應兩國政府要求,戰略布局能力堪稱教科書級別。在泰國,比亞迪投資近5億美元建設的羅勇府工廠已于2024年投入運營,年產能規劃為15萬輛,僅用16個月便建成投產。在印度尼西亞,一筆高達13億美元的投資正用于建設西爪哇省的生產基地。比亞迪還在柬埔寨投資3200萬美元建設CKD (全散件組裝)工廠,不僅能利用當地成本優勢,也可以作為區域出口樞紐,實現更大市場價值。
然而,本土化只是成功方程式的一部分,比亞迪最核心、最難以復制的優勢是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
比亞迪通過對電池、半導體、電機電控系統等核心部件的端到端控制,獲得了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成本優勢,并直接轉化為極具殺傷力的價格武器。在泰國市場,2024款比亞迪Atto3的起售價已降至約90萬泰鐵(約合人民幣19.9萬元),這不僅遠低于競爭對手的電動車型,甚至對同價位的日系暢銷燃油車構成了直接威脅。
憑借這套組合拳,比亞迪在多個市場取得了驚人戰績。在泰國,這個曾經被日系品牌占據超過 90% 份額的“鐵王座”市場,比亞迪2024年以27005輛的銷量,獨占純電動汽車市場 38.5% 的份額,成為無可爭議的領導者。在新加坡,比亞迪2024年銷量飆升,一舉超越豐田,成為年度總銷量冠軍。而在剛剛進入的印度尼西亞市場,2025年第一季度銷量已經躋身品牌榜前十。
中日車企的世紀對決
面對比亞迪的凌厲攻勢,長期盤踞東南亞的日本汽車巨頭們顯得步履跚。盡管豐田依然憑借龐大的產品線和深厚的品牌根基,在整體銷量上保持領先,但在關鍵電動車領域的缺位,暴露了日本車企戰略上的深層困境。
以豐田為首的日本車企,長期堅持以混合動力為核心的“多路徑”戰略,認為這是通往純電時代最務實的過渡方案。本田甚至在近期宣布削減全球電動化投資,重新將重心轉向混合動力車型,以應對部分西方市場純電動車增長放緩的現實。
這一戰略在全球其他市場或許有其邏輯,但在強力發展純電動汽車的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則顯得格格不入。當政府用真金白銀補貼純電動車時,日本車企主推的混合動力車在價格上毫無優勢。這種產品與政策的脫節,無異于將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拱手相讓。
例如,本田e:N1作為一款基于暢銷車型 HR-V 打造的純電產品,工程質量和駕乘體驗備受媒體好評,被認為是一款精致、成熟的電動汽車。然而,超過119萬泰銖的定價,在比亞迪Atto3面前顯得競爭力不足,最終可能淪為“叫好不叫座”的產品。傳統車企在面對擁有垂直整合能力的顛覆者時,面臨著一個經典“創新者窘境”一為了追趕新趨勢,是否要蠶食當前利潤豐厚的舊業務?
三菱汽車也推出了廣受歡迎的MPV車型Xpander的混合動力版,希望能守衛核心盈利產品線。然而,這本質上仍是固守混合動力陣地的舉措,未來在面對來自中國品牌的純電動MPV競爭時,依然存在脆弱性。
在泰國比亞迪2024年以27005輛的銷量獨占純電動汽車市場
38.5% 的份額

供應鏈哲學的碰撞
在戰略選擇的背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業體系和供應鏈哲學的較量。日本車企在東南亞,尤其是在泰國,經過數十年,精心構建了深度垂直、多層級的供應商網絡。該體系強調質量、風險管理和長期合作關系,雖然穩固可靠,但在面對顛覆性技術時也顯得反應遲緩。

相比之下,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模式,則以高度的垂直整合和對成本的極致控制為特點。這種模式為速度、成本和快速規模化而優化。在當前這個由政策驅動、價格敏感的市場階段,中國模式所帶來的速度和成本優勢,被證明是更具決定性的力量。隨著比亞迪等中國品牌在當地的工廠陸續投產,競爭的焦點將從市場準入轉向本地化生產的效率、供應鏈的深度整合,以及至關重要的售后服務生態系統的建設。
不過,盡管面臨挑戰,但斷言日本汽車王朝的終結為時尚早。日本品牌過去賴以成功的“日本制造”的質量溢價和深入人心的品牌忠誠度,依然是日本車企寶貴的無形資產。豐田、本田等企業已經意識到危機,并開始將中國市場作為重新學習如何在電動汽車時代競爭的練兵場,投入數十億美元用于研發和建設新的電動汽車工廠。這些經驗最終可能會被轉移到東南亞。豐田已計劃在泰國推出電動版Hilu×皮卡,標志著戰略重心正在發生關鍵轉變。
這場在東南亞上演的汽車革命,不僅重塑著一個區域的市場格局,更預示著全球汽車產業力量的重構。它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是堅持漸進式改良的傳統巨頭能笑到最后,還是擁抱顛覆性創新的新興力量將定義未來?答案,或許就在曼谷、雅加達和吉隆坡的街頭,在未來幾年消費者的每一次選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