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代進入21世紀,古絲綢之路的駝鈴聲已然消散在歷史長河中,但河西走廊卻依然躍動著文明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強勁脈搏。2025年6月18日至24日,來自柬埔寨、緬甸、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以及日本、韓國、摩洛哥等多國的媒體記者組成采訪團,深入甘肅省天水市和隴南市,實地探訪這片土地一一在這里,千年文明與現代發展碰撞出獨特火花,傳統遺產與創新實踐交織成生動圖景。
觸摸文明傳承的溫度
“崖壁上的藝術太有魅力了!”站在麥積山石窟前,中日新聞東京新聞記者河北彬光難掩贊嘆。這座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的藝術寶庫,歷經1600余年風雨雕琢,洞窟內的泥塑佛像仍以鮮活的神態、細膩的線條訴說著歷史。中阿衛視記者寶云凝視著一尊泥塑,感慨道:“這些雕塑里藏著千年的信仰,讓人肅然起敬。”
記者們注意到,這“鮮活”的背后,是細致入微的保護。景區內“禁止觸摸”的提示牌隨處可見,專為年長者設計的人性化登山設施,彰顯著對歷史遺跡的珍視與對每一位游客的關懷。而在麥積山雕塑博物館里,1:1復原的石窟展品讓歷史“可感可觸”,互動工作坊里的泥塑體驗活動也讓游客能親手觸摸傳統技藝。泰國《經理人報》記者鄭權之深有感觸:“在這里,‘守護’不是把文物鎖起來,而是用巧思讓它與現代人對話,這種理念特別棒。”
從伏羲廟的古柏到胡氏民居的青磚,文明的傳承在建筑與儀軌中延續。伏羲廟內莊嚴肅穆的氛圍,讓記者們深切感受到中華人文始祖文化的厚重;每年舉辦的伏羲大典,以規范的儀軌、莊重的儀式,將文化傳承的神圣感推向極致。而被譽為“隴上第一民居”的胡氏民居,青磚灰瓦的精巧形制與古樸格局,讓記者們領略到明代民居的匠心之美。
“中國古人是真正的藝術家!”在大地灣遺址,緬甸Vidya記者梅密孟盯著展柜里的彩陶贊嘆。這些距今8000余年的陶器,紋飾流暢、造型精巧,見證著遠古先民的智慧。更讓她印象深刻的是遺址的保護:“這里的保護理念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了啟示 一每個國家都應該保護好自身的歷史遺跡。”
特色資源里的“甘肅智慧”
隴南的發展活力,藏在油橄欖的清香與白酒的醇厚里。在武都區祥宇橄欖油產業園,中阿衛視記者寶云聞到橄欖香時倍感親切:“我的家鄉也種油橄欖,但甘肅的標準化、精細化程度讓我印象深刻。”這家集種植、加工、銷售、研發于一體的龍頭企業,不僅生產高品質食用油,還開發出橄欖小吃、護膚品等衍生產品,通過“企業 + 基地 + 農戶”模式有效帶動農民增收。智能溫室與冷鏈物流系統,展示了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日本記者河北彬光從傳播價值角度說道,隴南油橄欖的規模化種植、精深加工技術以及海外市場開拓實踐,是極具潛力的專題報道內容。
在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數百口上世紀古窖池蒸騰著酒香,養酒館里400余年歷史的木質“酒海”(傳統儲酒容器)更讓記者們駐足。而相鄰的金徽礦業,則顛覆了大家對礦山的認知:作為國家級綠色礦山,這里通過植被恢復、景觀再造,把礦區變成了工業旅游景區。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平衡,讓記者們看到了“綠色發展”的實踐樣本。
讓傳統在當下“活起來”
在天水大劇院,《天水千古秀》沉浸式演出以現代光影技術為基底,融合舞蹈音樂藝術,將上古傳說與伏羲文化進行震撼呈現。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表達形式令記者們沉醉其中,韓國《國民日報》記者宋世永贊嘆:“像穿越回千年之前!傳統故事用這種方式表達,年輕人也會喜歡。”
而隴南的“活化”藏在山水與民俗里。在文縣鐵樓藏族鄉,白馬人戴著面具跳起“池哥晝”舞蹈,記者們換上民族服飾加入其中,歌聲與笑聲在山谷里回蕩。當地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鄉村風貌,打造了特色民宿集群,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晚上的《白馬盛典》演出,則用原生態的音樂與故事,展現著白馬人對傳統的堅守。中阿衛視記者寶云說道:“最打動我的是白馬人的熱情。他們真誠友善的笑容,讓我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
被譽為“地下藝術宮殿”的萬象洞,其巖溶地貌形成于2.5億至3億年前。洞內鐘乳石、石筍在燈光映照下幻化成奇幻景象,緬甸記者梅密孟感嘆:“這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中國人平衡自然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范例。”
綠水青山里的發展密碼
隴東南的魅力,植根于精心守護的綠色生態。這不僅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更是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石。記者團此行實地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在文縣天池國家森林公園,記者們被那一泓深嵌于群山之間的湛藍湖水所征服。這里嚴格執行生態保護標準,水質澄澈透明,四周森林茂密,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日本記者河北彬光對這方山水印象深刻:“在這里,能全身心擁抱大自然的純凈美好。”
記者們在青龍山旅游度假區了解到,度假區在開發建設中,嚴格遵循生態優先原則,保留了原始植被風貌。漫步其間,既能享受完善的度假設施,又能呼吸清新空氣,遠眺蒼翠山巒,體現了“景在林中、林在景中”的理念。在西狹頌景區,記者們不僅被漢代摩崖石刻《西狹頌》的書法藝術所震撼,更對景區依托峽谷、溪流、森林等自然資源,同時嚴格保護古樹名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做法印象深刻。這些優質生態資源的存續,絕非自然的偶然饋贈,而是當地長期踐行生態保護理念、堅持綠色發展策略的必然結果。
“甘肅以文化厚重、山川壯美、民族交融的立體形象,向世界展示了傳統與現代的精彩對話。”中阿衛視記者寶云的總結,道出了采訪團的共同感受。緬甸Vidya記者德幸則表示,將通過短視頻向緬甸民眾展現“傳統文化賦能當代發展”的中國實踐,“這里的故事,值得讓更多人知道”。
古絲綢之路的文明基因,正在隴東南的文化傳承、產業創新與生態保護中,生長出屬于當下的新活力一一這或許就是外籍記者們此行最深刻的“解碼”答案。
在麥積山雕塑博物館內,記者團被眼前1:1復原的石窟展品所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