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布了《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給出了本年度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競爭力排名。今年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之間戲劇性的“冰火兩重天”:前者憑借果決的改革,排名飆升11位,成為全球矚目的改革明星;后者則在政策搖擺與結構性問題的雙重夾擊下,排名下跌13位,為近年來的穩步上升畫上了休正符。
在全球經濟碎片化、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新常態”下,國家競爭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世界競爭力中心主任阿圖羅·布里斯(ArturoBris)教授在《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強調,政府效率已成為決定當前地緣政治和經濟碎片化時代國家競爭成敗的基石性支柱。一個國家政府的施政能力、政策的連貫性與透明度及官僚體系的效能,是影響其他所有競爭力要素表現的根本前提。馬來西亞的成功和印度尼西亞、泰國的困境,都清晰地印證了高效治理對于激發經濟活力、吸引投資和增強社會韌性的決定性作用。
馬來西亞的崛起樣本
IMD對全球69個經濟體進行了嚴謹、綜合的評估排名,共有341項指標,其中2/3為“硬數據”(如GDP、就業、貿易統計等),來源于國際組織和各國統計機構;另外1/3為“軟數據”,來自對全球超過6100名企業高管的意見調查,以衡量那些難以量化的方面,如管理實踐、腐敗感知和政策適應性等。所有標準被歸入4個權重相等的支柱: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和基礎設施。
在2025年的排名中,馬來西亞全球競爭力排名從2024年的第34位躍至第23位。報告指出,支持這一飛躍的核心驅動力,正是馬來西亞政府與商業效率的顯著改善。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將此歸功于“昌明經濟(MADANIEconomy)框架下的改革取得了實效。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及工業部長扎夫魯表示,超過1000個精簡官僚程序的改革項目與促進投資和工業增長緊密相連。這些改革直接轉化為可量化的經濟成果:根據IMD報告,馬來西亞的“經濟表現”支柱排名從第8位躍升至全球第4位,其中“國際貿易”子項更是飆升11位至全球第6位。強勁的出口、復蘇的旅游業和重振的投資者信心,共同譜寫了2025年全球競爭力舞臺上的“馬來西亞故事”。
不過,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商會(Samenta)主席拿督吳恩明(William Ng )也提醒,盡管進步顯著,但馬來西亞還需要從依賴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投入驅動型”增長,轉向以“生產力和創新”為核心的新模式。數據顯示,馬來西亞在“管理實踐”(排名第42位)和“態度與價值觀”(排名第39位)等軟實力方面仍存在短板。如何將當前的“改革紅利”轉化為創新經濟的持久動力,是吉隆坡面臨的下一道考題。
印度尼西亞與泰國的雙重警報
與馬來西亞的昂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的排名下滑。這兩個東南亞巨頭同時遭遇了競爭力“滑鐵盧”,其背后暴露的結構性裂痕,對區域經濟的未來構成了潛在風險。
印度尼西亞的下降尤為明顯,排名從去年頗具潛力的第27位,斷崖式下跌13位至第40位,幾乎抹平了過去數年的所有進步。這場危機是系統性的: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和基礎設施三大支柱排名全面下滑。IMD報告顯示,衡量投資者信心的關鍵指標一“制度框架”子項,排名從第25位一路下滑至第51位,給印度尼西亞政府敲響了警鐘。
有分析師將矛頭指向了新舊政府交替所帶來的政策不確定性。印度尼西亞經濟與法律研究中心(CELIOS)執行主任比馬·尤迪斯蒂拉(BhimaYudhistira)指出,新政府將政策重心從前任的基礎設施和下游產業,轉向糧食安全和國防工業,這種急劇的轉變令投資者感到不安。印度尼西亞雇主協會(Apindo)主席辛塔·卡姆達尼(ShintaKamdani)則認為,這次下滑反映的是“未能解決的結構性問題,而不僅僅是短期沖擊”。從報告中可以看到,印度尼西亞“基礎設施”排名全球第57位,其中“衛生總支出”(第68位)和“互聯網帶寬速度”(第66位)等指標幾乎墊底。與此同時,外部貿易摩擦和關稅壓力放大了這些內部弱點,懲罰了印度尼西亞這樣內部脆弱的經濟體。

1.2025年馬來西亞的國家競爭力排名上升11位。
2.新加坡面臨商業效率等方面的挑戰,全球排名微跌。
在一個日益分割、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向內尋求答案,通過深刻的結構性改革來強化內部體系,已成為國家競爭的制勝關鍵。

泰國同樣陷入困境,其排名下滑5位至第30位,回到了兩年前的水平。根據泰國媒體《曼谷郵報》的分析,導致泰國整體排名下滑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效率”支柱從第24位下跌至第32位。商界對“政策不可預測性”的擔憂日益加劇,而過時的法律法規和支離破碎的政府工作流程,正扼殺這個國家的經濟潛力。盡管泰國經濟表現排名全球第八,但治理上的失敗正在侵蝕其長期增長的根基。
各有難言之痛
在區域競爭光譜的另外兩端,新加坡和菲律賓各自講述著不同的故事。
作為長期以來的區域標桿,新加坡今年從全球榜首微跌至第2位。盡管其在“國際貿易”和“技術基礎設施”等硬實力上依然穩居全球第一,但新的壓力正在浮現。數據顯示,新加坡“商業效率”支柱的排名從全球第2位驟降至第8位,這是其最大的失分項。IMD的調查顯示,新加坡本地高管將“商業外遷”視為未來經濟的主要威脅之一,并對“勞動力適應性”和“教育投資”表達了擔憂。這揭示了一個高績效經濟體面臨的困境:當物理和數字基礎設施已臻化境,競爭的下一個前沿便轉向了更難塑造的人力資本。如何在高成本環境下維持吸引力,并大規模提升勞動力的未來適應性,已成為新加坡必須破解的難題。
而在區域的另一端,菲律賓的排名從第52位微升至第51位,進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該國在所分析的5個東盟國家中繼續墊底,在亞太地區14個經濟體中排名倒數第二。盡管其“經濟表現”支柱因國內消費和就業改善而躍升7位至第33位,但這無法掩蓋其基礎的薄弱。其中,“基礎設施”和“政府效率”兩大支柱分別排在第60位和第51位,“創業程序”(第67位)和“官僚主義”(第60位)等指標的排名尤其令人擔憂。這種“經濟表現”與“制度基礎”的嚴重脫節,表明菲律賓的增長模式脆弱且不可持續,長期落后的結構性頑疾仍待解決。
《2025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反復強調,世界經濟正進入一個“碎片化”的新常態,其特征是“貿易分割”和“保護主義抬頭”。這種國際形勢并非對所有國家都產生均等的影響,相反如同一場全面的壓力測試,暴露并放大了各國早已存在的內部優勢和結構性弱點,它所描繪的是一幅正在劇烈分化的地緣經濟圖景:在一個日益分割、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向內尋求答案,通過深刻的結構性改革來強化內部體系,已成為國家競爭的制勝關鍵。
馬來西亞的成功,證明了目標明確、執行有力的改革議程能夠迅速轉化為市場信心和經濟活力。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的困境則為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任何國家,無論其市場規模或固有優勢如何,一旦在治理效率和制度建設上停滯不前,其競爭力都將被無情地侵蝕。未來,只有那些能夠提供穩定透明的政策環境、高效廉潔的官僚體系,以及能夠培養和吸引未來人才的國家,才可能在這場全球競爭力重塑浪潮中成為真正的贏家。
東南亞部分國家競爭力總覽(2024vs2025)

數據來源:IMD《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