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球重要的“糧倉”和農產品出口基地,東南亞當前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方面,持續增長的近7億人口和日益頻繁的全球供應鏈波動,要求東南亞必須大幅提升糧食產量以確保安全;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以及碳減排的全球壓力,又迫使這個傳統農業重要產區必須向更可持續、更綠色的方向轉型。
這種“增產”與“減負”并存的結構性矛盾,正成為考驗東盟各國政府智慧與執行力的核心議題。2025年5月,東盟和東亞經濟研究所(EconomicResearchInstituteforASEANandEastAsia,簡稱“ERIA”)發布了一份近200頁的研究報告—《東盟國家構建及加強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系統初步范圍研究》,力圖揭示這場宏大轉型的復雜全貌。該報告基于對東盟10國774名農業價值鏈關鍵參與者的深度調查,清晰描繪了區域內各國轉型的現狀與路徑差異,也為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指明了前路上的機遇與暗礁。
東盟農業的兩張面孔
研究團隊將東盟國家分為兩大類型:經濟欠發達的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4國(報告稱為“CLMV國家”),以及以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為代表的經濟較發達東盟國家(報告稱為“非CLMV國家”),兩者在可持續農業的實踐路徑、技術采納和面臨挑戰上,呈現出明顯的差異。
報告發現,非CLMV國家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更強大的政策框架和更多技術投資,如“數字農業和顛覆性技術”的應用更為普遍。這些國家的農業參與者更傾向于探索及投資能夠提升效率和附加值的現代解決方案。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CLMV國家的轉型步伐則顯得更為基礎和傳統。他們的首要任務仍集中在“可持續的作物生產和集約化”以及提升土壤肥力等傳統增產領域。
這種“兩張面孔”現象的背后,是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和政策環境的巨大差異。報告分析指出,對于CLMV國家而言,轉型面臨的最大障礙是“融資渠道和市場準入”。農民和中小型農業企業缺乏啟動可持續實踐所需的初始資本,并且難以將符合可持續標準的農產品銷售到能夠給予溢價的高價值市場。而對于較為發達的非CLMV國家,主要瓶頸則是“資源限制”,特別是缺乏掌握現代農業技能的人力資本以及價格高昂的生物肥料、生物農藥、高品質改良種子等綠色農資。
任何試圖以“一刀切”模式在整個東盟推廣可持續農業的政策都可能收效甚微。ERIA的報告強調,未來的區域合作必須充分考慮到這種差異性,并制定出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群體的扶持策略。例如:對于CLMV國家,重點應放在構建普惠金融體系和打通農產品價值鏈上;而對于非CLMV國家,則需加大對職業教育和綠色技術研發的投入。
從田間到餐桌的破解之道
在通往可持續未來的道路上,東盟的農民面臨著六大具體挑戰:融資與市場準入、資源(人力與投入品)、教育與能力建設、技術與基礎設施、政策與制度問題,以及環境影響。這六大挑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性難題。
報告顯示,在最基層的“農場層面”,被提及最多的解決方案是“教育和知識應用”。一線的農業生產者普遍認為,掌握新技術、新理念是改變現狀的第一步。無論是科學施用生物肥料的方法,還是操作節水灌溉系統的技術,知識的普及是撬動變革的支點。
然而,當視角提升至“省級和國家層面”,解決方案的重心則戲劇性地轉向了“財政和市場支持”。這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現實:自下而上的變革意愿必須與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相結合,才能將農民個體的努力轉化為可持續的產業成果。報告明確指出,政府和相關機構必須在提供低息貸款、建立農產品價格保護東盟的農業可持續轉型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靈丹妙藥。東盟各國必須基于自身的國情、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制定出具體、可行的行動計劃。
東盟的農民 ·融資與市場準入機制、搭建連接小農戶與大型采購商的平臺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這與報告中“將小農戶與市場連接起來被列為最優先的短期戰略之一的結論高度一致。

此外,報告還強調了政策環境的重要性。僅有51.4%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了解本國支持可持續農業的相關政策。這一數據說明政策傳導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障礙,意味著政策紅利未能充分轉化為市場動力,阻礙了資本和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如何彌合政策制定與基層實踐之間的“信息鴻溝”,將是各國政府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驅動變革的雙引擎
要驅動如此龐大而復雜的轉型,政策引導與資本投入是不可或缺的雙引擎。東盟各國政府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并相繼出臺了指導性框架。其中,2022年通過的《東盟可持續農業指南》為整個地區的轉型提供了宏觀指引。
在資本層面,報告指出 64.1% 的受訪者確認所在國存在支持可持續農業的融資機制,但覆蓋面和有效性仍有待提高。傳統的農業信貸往往難以適應可持續項目前期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因此,發展綠色金融、影響力投資和混合融資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該領域,顯得尤為迫切。根據農業科技投資平臺AgFunder的最新報告,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東南亞農業科技領域的風險投資呈現復蘇跡象,尤其是供應鏈效率、生物投入品和氣候適應性農業技術等細分賽道,獲得了投資者的重點關注。市場已經看到了可持續農業背后蘊藏的巨大商業價值,敏銳的資本正開始布局。

技術創新是化解“增產”與“減負”矛盾的關鍵鑰匙。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自前在東盟地區應用最廣泛的創新技術是“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和害蟲管理技術”。這類技術能夠有效減少對化學投入品的依賴,直接呼應了農民降低成本和保護環境的核心訴求,在非CLMV國家受到了普遍歡迎。
與此同時,以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農業技術,雖然在CLMV國家應用程度相對較低,但展現出的巨大潛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從新加坡 a30?30N 愿景所催生的高科技室內垂直農場,到泰國利用無人機和衛星數據進行精準施肥的水稻種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著東盟農業生產的面貌。
然而,技術的推廣并非一帆風順。除了高昂的初始投資、農民的數字素養、數據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以及能否提供真正“用戶友好”的技術解決方案,都是決定數字農業能否在廣袤的東南亞田野上生根發芽的關鍵。報告建議,未來的技術推廣應更注重用戶培訓和“最后一公里”的服務支持。
十字路口的抉擇
報告最終的結論是清晰而有力的:東盟的農業可持續轉型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靈丹妙藥。東盟各國必須基于自身的國情、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制定出具體、可行的行動計劃。區域合作的重點,應當是促進知識共享、技術轉移和資本流動,特別是幫助發展相對滯后的CLMV國家補齊短板,避免“轉型鴻溝”進一步擴大。
向左,是沿襲傳統路徑,短期內或許安逸,但長遠將面臨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的嚴峻后果;向右,是擁抱一場深刻而艱難的綠色革命,過程充滿挑戰,但通向的是一個更具韌性、更加繁榮和可持續的未來。這道選擇題該如何作答,考驗著這個時代所有參與者的遠見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