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全球大米市場呈現出一幅令人費解的圖景:一方面,國際米價跌至近兩年來的最低點,似乎預示著一個供應充裕的豐收年;另一方面,在東南亞的稻田深處,一場由極端高溫引發的、無聲的危機正在醞釀,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顛覆全球糧食格局,并對該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穩定構成嚴峻挑戰。
極端高溫“烤”問東南亞糧食安全

這并非危言聳聽。2025年7月,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ISEAS)發布了一份分析報告,首次系統性地揭示了一個被長期忽視的嚴峻現實:對于擁有近7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的東南亞而言,極端高溫已取代洪水和干旱,成為最具破壞性的氣候威脅。當前的米價暴跌,掩蓋了科學模型所預測的長期短缺風險,可能導致決策者在最需要采取行動的時刻,產生致命的松懈。
從“防洪抗旱”到“抵御酷熱”
長久以來,東南亞各國的農業政策都聚焦于應對洪水、干旱和土壤鹽堿化等傳統挑戰。然而,最新的氣候科學研究正在迫使決策者面對一個正在逼近的現實挑戰。ISEAS的報告引用了新加坡《第三次國家氣候變化研究報告》的驚人預測: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紀末,新加坡每年“高熱應激”(指因環境溫度過高、濕度較大,導致人體或動物機體無法有效散熱,從而引發生理功能紊亂的極端天氣現象)天數可能從自前的24天飆升至270天。
盡管這項高精度研究以新加坡為中心,但報告作者警告,由于共享相似的赤道氣候,泰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主要稻米生產國將經歷“相似比例”的極端高溫天氣。另一項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采用的CORDEX-SEA模型也預測,到本世紀中葉,泰國中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核心產區,每年將有超過100天的日最高氣溫會突破35攝氏度這一水稻生長的“危險紅線”。
這些不再是遙遠的理論推演。2024年至2025年,創紀錄的熱浪席卷了整個東南亞地區,多地氣溫反復超過40攝氏度,曼谷的體感溫度一度飆升至駭人的52攝氏度,僅2024年前5個月就造成泰國61人死亡。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風險領域,”ISEAS的報告強調,“問題已從籠統的‘氣候變化’轉變為一個可測量、可預測且具有地理特異性的威脅一極端高溫。”這種威脅對稻米生產的影響是系統性且環環相扣的。科學研究表明,夜間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稻米產量就會下降 7% ;而白天溫度的等量上升,則會導致 6% 至 10% 的減產。
高溫不僅直接抑制谷物生產,損害稻米品質,加速土壤退化,還對從事農業的農民構成致命威脅。一份被報告引用的《柳葉刀》上的研究預測,到2050年,因高溫導致的勞動能力損失將增加 50% 。這對于擁有超過2600萬稻農(印度尼西亞1310萬,越南890萬,泰國430萬)且農民平均年齡在45至60歲之間的東南亞國家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當田地熱到無法安全工作時,再先進的種子和灌溉技術也無濟于事。
可能失靈的市場信號
正當氣候警報拉響之際,2025年的全球大米市場卻發出了截然相反的信號。米價的暴跌主要由兩大因素驅動:一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印度解除了出口禁令,向市場釋放了大量庫存;二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極端高溫已取代洪水和干旱,成為東南亞最具破壞性的氣候威脅。

(FAO)和美國農業部(USDA)均預測2024/2025產季全球產量將創歷史新高。
這種由地緣政治和市場周期驅動的短期過剩,對依賴出口的泰國和越南造成了沉重打擊。2025年前5個月,泰國大米出口量同比下降了 22% ,除高端香米外,多數白米價格均在下跌。越南的出口商也面臨著價格急劇下滑和需求疲軟的雙重壓力。ISEAS的報告警告,決策者可能會因此將寶貴的政治和財政資源從應對長期氣候威脅的昂貴項目中(如研發耐熱種子、改造灌溉系統)移開,轉而處理低價對農民造成的短期經濟困境。
日本近期發生的“大米危機”為此提供了前車之鑒。2024年異常炎熱的夏季導致日本稻米嚴重歉收,米價一度翻倍,即便政府緊急釋放了儲備庫存,也難以平息市場動蕩和民眾不滿。這生動地說明,當氣候驅動的系統性生產沖擊來臨時,傳統的緩沖機制是多么脆弱。
氣候政策的滯后
能源政策卻仍在推動對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依賴和投資。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仍有大量新的煤電項目在規劃中。這種“農業部門踩剎車,能源部門踩油門”的政策內耗,正在削弱該地區建立氣候抵御能力的努力。
面對日益嚴峻的高溫威脅,東南亞各國的應對策略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報告分析指出,泰國和越南糧食安全政策核心都圍繞著應對洪水和干旱,這些政策在制定時尚未充分認識到極端高溫的首要性。
區域層面的合作也存在戰略失調。東盟一方面在《東盟共同體愿景2045》等文件中承認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威脅,并制定了《氣候變化戰略行動計劃》;另一方面,東盟與中日韓大米緊急儲備(APTERR)機制該機制由東盟10國及中、日、韓共同參與。
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科技創新和區域合作被寄予厚望。位于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被報告視為“創新引擎”。作為全球最大的水稻基因庫所在地,IRRI在培育耐熱、耐鹽等氣候適應性品種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近年來,IRRI已在越南、孟加拉國等地積極推廣氣候智能型農業技術,并已開發出有望增產的耐熱稻種。2025年3月,IRRI還啟動了一個減少東南亞水稻生產甲烷排放的新項目,展示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最新努力。
總儲備量為78.7萬噸
區域性的安全網一東盟與中日韓大米緊急儲備(APTERR)機制也在積極行動。該機制由東盟10國及中、日、韓共同參與,總儲備量為78.7萬噸。2025年,APTERR表現活躍,不僅向緬甸地震災區提供了來自中國和韓國的援助大米,還在老撾、菲律賓等地預先部署了庫存。4月,該機制還專門召開了工作會議,強化應急響應能力。
然而,報告也發出了冷靜的警告:APTERR目前78.7方噸的儲備規模,在應對局部性災害時或許有效,但面對因持續高溫導致多個主要生產國同時出現的區域性、系統性的產量短缺時,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將APTERR從一個被動的人道主義救災工具,升級為一個能夠主動干預、穩定市場的戰略機制,已刻不容緩。
面對極端高溫的挑戰,未來的糧食安全要如何保證?報告提出東南亞各國糧食政策需要一場深刻的變革。首先,必須將研發和推廣耐熱稻米品種提升至國家和區域農業戰略的最高優先級,并為此提供充足的資金。其次,東盟必須打破能源和農業政策之間的壁壘,將加速能源轉型視為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再次,需要將APTERR等區域安全網進行戰略性升級,使其具備應對系統性風險的能力。最后,正如報告所建議,推動主食多樣化,減少對單一作物的過度依賴,或許是增強長期糧食韌性的必由之路。
“沸騰”的稻田正在發出最后的警告,東南亞能否在這場高溫“烤”驗中成功突圍,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