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透明度錯覺”。了解這個概念,你就可以明白,為什么你覺得自己好像表達清楚了某件事情或者感受,但別人還是沒聽懂。
我們先來設想一個游戲場景——你用手敲出《祝你生日快樂》歌的節奏,看看朋友能不能猜出你敲的是什么歌。
他是輕而易舉就猜了出來,還是覺得這節奏亂七八糟的,聽都沒聽過?實際上,你覺得這首歌太簡單了,一聽就懂,但你的朋友卻可能一頭霧水,完全聽不出是什么。科學家還做過實驗,發現僅僅憑借節奏就猜出歌曲的概率不到 3% 。
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這就要講到\"透明度錯覺”的概念了。它的意思是,我們常常會高估別人對我們的了解程度,誤以為自己是個透明的容器,內心有什么想法,別人都可以一覽無余,但事實絕非如此,
日常生活里,我們經常會不自覺地陷入透明度錯覺之中。比如,點外賣的時候,外賣員可能打電話過來問:“你家到底怎么走啊?”你告訴他先往這邊走,再往那邊走,然后就到了。盡管你覺得自己解釋得很清楚了,但外賣員還是一頭霧水,會反復跟你確認。
這就是因為你陷入了透明度錯覺。你覺得這條路線如此簡單,自己描述得那么精準,外賣員怎么還會聽不懂呢?實際上,這條路線對外賣員而言依然是模模糊糊的。
美國康奈爾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請兩位同學輪流演講,再請演講者本人和聽眾同時給演講者的緊張程度打分。演講者給自己的緊張程度平均打出了6.6的高分,他們覺得自己當時都緊張成那個樣子了,肯定會被聽眾看穿,聽眾的打分肯定比自己打的分更高!結果,聽眾僅僅給演講者的緊張程度打了5.2分。演講者以為聽眾都有一雙火眼金睛,能洞察自己在臺上那洶涌澎湃的內心狀態,而實際上,聽眾很難準確捕捉演講者真實的內心狀態。
現在你大概明白了吧,在透明度錯覺的影響下,我們經常會覺得別人理所當然地了解我們,但其實并沒有。比如,你在學校遭遇了不開心的事,回到家里悶悶不樂,你以為父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過來安慰你,但是他們通常都沒辦法準確地理解你。這時,你是不是覺得特別委屈?現在你知道了,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你出現了透明度錯覺。
再比如,某天班上組織了一次小組項目,大家需要一起完成科學實驗。小明負責記錄數據,但他感覺有點累,不想繼續做下去。在實驗開始之前,他小聲說了一句:“感覺事情好多啊!”他心里希望的是其他組員能注意到自己的疲勞,并主動幫忙。但實際上,其他組員并沒有注意到小明的疲勞。最后,小明生氣地對組員說:“你們怎么沒看出來我累了?為什么不主動幫我分擔一下?\"組員們聽了都很驚訝,他們根本不知道小明累了,更不知道他希望有人幫忙。現在我們明白,小明高估了別人對他內心想法的了解。
這也提醒我們,跟人溝通的時候,要盡量從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多問問自己,他可能哪里聽不懂?我要怎么更清楚地表達自己想說的內容,才能避免誤會,讓他真正地理解我呢?
不妨試試這個公式:我因為(客觀事件),而感受到(情緒),我希望你可以(具體需求)。
下次你希望隊友幫忙,可以這么說:我因為今天身體不舒服(客觀事件),感覺特別疲憊(情緒),我希望你們可以幫我分擔一些工作,可以嗎(具體需求)?
當你愿意這樣多想一想,打磨自己的表述時,不僅可以有效避免陷入透明度錯覺,還能幫你去了解他人,換位思考。養成這個習慣后,相信你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能夠更順暢、更高效。
(摘自安徽文藝出版社《青少年思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