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才能知道中國成千上萬個家庭的秘密一—父母的財產最后都給了誰?
錢和房子,是每個家庭最敏感的話題。你不可能隨便敲開一戶人家的門,問:“叔叔阿姨,你們家的房子以后打算給誰呀?”
就算有人愿意回答,他們說的也只是“計劃”。計劃趕不上變化,家庭內部一個微小的矛盾、一次感人的照顧,都可能改變最終的財產分配。我們需要知道的不是“打算怎么樣”,而是“最后怎么樣”。但一項新研究,卻解決了這個問題。研究者發現,在中國家庭里,兒子能繼承的財產,尤其是房子,依然遠遠多于女兒。就算女兒付出了同樣多甚至更多的辛勞來照料父母,在分房產上也難以獲得相應的份額。
781名子女的真實財產繼承數據
如何才能大規模、真實地獲取到家庭財產分配這種敏感信息呢?研究者使用了“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里的信息
從2011年開始,“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在全國28個省份,隨機挑選了將近兩萬名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對他們和他們的家庭進行長期跟蹤訪問。
每隔幾年,研究人員就會去拜訪這些家庭,記錄下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身體怎么樣?有沒有生病?收人有多少?家里有幾套房?孩子們過得好不好?……
2013年、2020年的兩輪調查還有個特殊部分,叫\"退出問卷”。
當一位參與這個研究的老人不幸去世后,研究并沒有就此結束。研究人員會在合適的時間去拜訪逝者的子女,進行一次非常深人和細致的訪談,了解老人生命最后階段的生活狀況,比如,誰在最后階段主要照顧老人?老人留下的財產是怎么在子女間分配的?
靠著這個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強大工具,研究者拿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781名子女的真實財產繼承數據。
房產繼承,嚴重“重男輕女”
研究有五大發現:
1.兒子比女兒拿到更多家產
研究顯示,家庭財產繼承仍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女兒獲得的家庭財產顯著更少,在農村家庭中尤為如此。
2.照料父母總體上有助于獲得更多家庭財產
照顧父母越多,則分得越多。為父母提供主要照料支持的兒子繼承父母房產的份額(繼承分值2.27)顯著高于其他兒子(繼承分值1.69),主要照料的兒子繼承的“其他財產”(繼承分值1.56)也略高于其他兒子(繼承分值1.49)。
那些承擔了父母主要照料責任的女兒繼承“其他財產”的份額(繼承分值0.97)也高于其他女兒(繼承分值0.67)。
不過,其實只有“主要照料者兒子,拿到顯著更多的房產份額”是符合統計學顯著性的。
3.在分房子上,“男女有別”極其明顯
在父母留下的所有財產里,房子是最特殊、最“重男輕女\"的一項。相比于存款、現金、股票這些東西,在“分房子\"這件事上,兒子擁有的優勢是壓倒性的
如果兒子是家里的主要照顧者,他更有可能分到更大份額的房子,繼承房產的份額比其他兒子顯著高了0.58;但如果女兒是家里的主要照顧者,她的付出卻很難換來更多份額的房子(繼承分值0.16)。對比之下,非主要照料人的女兒房產繼承分值是0.14,非主要照料人的兒子房產繼承分值則是1.69。
“代際互惠交換\"的邏輯在女兒身上失效了。
某種意義上說,在傳統觀念里,兒子的孝順被看作是一種“交換”(我養老,我繼承);而女兒的孝順,則被更多地看作是一種情感和義務,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用財產來交換。
4.城鄉有別
重男輕女的繼承傳統,農村比城市要嚴重得多。
在農村家庭,兒子繼承財產的優勢非常明顯;而在城市家庭,雖然兒子也占優勢,但女兒分到一杯羹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尤其是在現金、存款等非房產的分配上,性別差異正在縮小。
5.長幼不再有序
長子和其他兒子之間在繼承財產上沒有明顯的差別,長女和其他女兒之間也沒有,但是任何一個兒子和任何一個女兒(無論老大老小)之間都存在巨大的鴻溝。
這種“男女有別”的回報,其實和我們國家的法律精神是存在沖突的。我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養義務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
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于用情和愛來理解家庭。我們認為,家人之間的付出是無私的,不應該用金錢來衡量,但這項研究用數據告訴我們:在一個家庭內部,資源(特別是稀缺的財產)的分配,其實遵循著一套復雜的、半明半暗的“理”。這套“理”,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充滿了交換、回報和權力關系的博弈。
當女兒的付出被“親情”所包裹,而兒子的付出卻能兌換成實實在在的房子時,“家是講情的地方”這句話,對于女兒來說,可能就成了一種情感上的綁架
真正的家庭溫暖,應該建立在兼顧情感與公平的邏輯之上。一個健康的家庭,既要有愛的流動,也要有對每個成員付出的承認和尊重。
(摘自微信公眾號“果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