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落的情緒,又發現,有些青年旅舍竟然也設立了4 35+ ”人士不得入住的規定。
這一切,只是因為到了35歲。可是,無論是看經驗累積,還是看技術的嫻熟程度,這明明是一個人最好的階段之一。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在青壯年的黃金時期,卻被困在了至為尷尬的境地?
“35歲門檻”,從何而來
35歲的年齡“基準線”,其實并不是近些年的產物,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在原人事部發布的《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中,首次明確要求,報考者年齡為35歲以下。不過,要說的是,這一制度的設定有其特殊的背景。
在社會時鐘里,35歲通常被視作一個分水嶺。尤其是在職場上,35已經成了最敏感的那個數字,很多人都不自覺陷入到談35歲色變的危機感之中。
因為在政府機構的科層結構下,晉升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如果年齡偏大,那么就很難在這個通道中得到上升,從本質上看,當時這一設定是為了保護從業者。所以,彼時的報考者對這一年齡要求自然沒有什么異議,也就不會有焦慮感產生。
35歲的人很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努力工作,卻在某天收到了“優化\"通知,帶著一筆賠償金回到家中,要面對的不僅是職業被否定的挫敗,還要考慮如何長時間贍養老人和撫養孩子。為了自己,更為了家庭,鼓足勇氣重新出發,等來的卻是,投出去的簡歷要么是石沉大海,要么就是已讀未回。想換個環境緩解
真正讓打工人開始恐懼35歲,是在近些年。一些企業開始效仿此規定,把35歲設定為招聘標準,而在公司內部,35歲也被視作“畢業”的年紀。當越來越多的公司做出這樣的嘗試,整個社會范圍內,也逐漸形成了這一約定俗成的準則。
實際上,這一準則是有跡可循的。首先,從成本上考量,35歲的員工大多已在職場上獲得了較為不錯的職位,與之相匹配的是一份體面的收入。與更年輕的員工或剛走出象牙塔的畢業生相比,35歲人士的薪資會更高,為了使效益最大化,企業在選人時的天平也就出現了傾斜。
同時,企業在管理上又會呈現出一定的慣性,一些企業主會認為老員工更難融人公司的氛圍之中。麥肯錫此前做過一份調研,數據顯示, 62% 的35歲以上職員中存在“年齡偏見”。除此之外,35歲的打工人受限,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迅速變革的時代,技術在幾年甚至是幾個月內就能完成迭代。在某些企業管理者的既有認知中,年輕人有更強的適應力,在應對新的技術浪潮時,似乎也有更出眾的學習能力。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這些人的真實困境。據2024年智聯招聘發布的《職場年齡歧視調查報告》,35—45歲求職者平均簡歷投遞次數是25-35歲群體的3.2倍,面試轉化率卻不足后者的一半。更有甚者,某頭部電商平臺2023年時的校招數據也顯示,30歲以上應聘者錄取率僅為 0.7% 。
全國總工會2022年的一項全國性調查也顯示,35—39歲年齡組職工中有54.1% 擔心失業, 70.7% 擔心技能過時, 94.8% 感覺有壓力,均是各年齡組中比例最高的。社交媒體上,有人開始打趣:35歲之前是“人力資源”,35歲之后就是“人力成本”了。
擊碎偏見,改變悄然發生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35歲。當這一偏見被更多人察覺到,大家就開始思考:35歲是不是不該被貼上那些標簽?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嘗試推動改變這一現狀。
從國家層面講,近兩年,多個省份公務員招考對部分崗位的年齡要求做出了調整,將年齡門檻放寬至40周歲以下。與此同時,不少事業單位和國企,也把招聘年齡放寬至45歲以下。
隨著政策的推進,求職時因為“超齡”而被拒之門外的情況開始慢慢改善。
全國政協委員張凱麗在接受采訪時說:“不要說35歲,哪怕是55歲、65歲,現在的人都還非常年輕。在就業的時候,35歲居然算是一個門檻,我覺得這個一定要打破。人生那么長,35歲是個多么好的年紀啊。”
社會上出現的這些聲音,促使個別企業的管理者進行思考。他們逐漸意識到:35歲的職場人確實有著更為成熟的想法和更豐富的經驗,他們能為企業帶來的不只是經濟效益,更多元的視角和多年累積的技術經驗也都是無可替代的。
據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4》顯示,全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已從1985年的32.25歲上升到了2022年的39.72歲。數字的變化,呈現了一個逐漸向好的趨勢,更是向我們傳遞出正確的觀念:35歲,并不能定義我們的全部人生,無論多大,人都可以閃閃發光
在政策以外,個體的努力同樣重要。今年35歲的益源對此深有體悟。如今的他,是某企業財務部門負責人。把時間指針撥回到幾年前,那時還在做審計工作的他也常會被“35歲焦慮\"所裹挾。
不過,他不會讓情緒持續太久。他知道,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面對問題。在職業生涯中期,他通過了CPA(注冊會計師)的考試。但凡是能參與的證書考試,他都盡力爭取,盡管在當時用處不大,但這為他后來的工作鋪就了一條坦途。
做審計時,他對待數據極為細致,在與人溝通方面也格外沉穩,甲方、領導都非常滿意他的工作表現。35歲那年,他接下一個艱難的工作任務,過往的經驗幫助他順利完成。也正是那一次,他開啟了職業生涯新的篇章。回溯這段經歷時,益源最大的感受是,“只要堅持學習,哪怕每天進步一點點,到最后也會有一個好的結局”。
曾在某互聯網大廠市場部門工作的亞文,更是知曉35歲的含金量。有段時間,她也被年齡焦慮所困擾。她一度迷茫,還為此看過心理醫生。34歲那年,她認真思考了自己的未來,決定出來創業。
沒多久,她開了一家文化傳媒公司,主要承接品牌的TVC(電視商業廣告)拍攝。與自己預期中的舉步維艱不同,在滿足客戶需求方面,亞文簡直是得心應手。拍攝現場應該如何布置,演員怎樣呈現才能符合調性,都在她的掌控之內。一次與合伙人交談時,她才反應過來:是過去職場上的積累讓她有了如此穩健的表現。
現在,亞文常鼓勵身邊的朋友,“年齡從來不能束縛我們前行,35歲和其他歲數其實沒有什么區別,因為我們在打怪升級的路上,已經默默地留下了‘寶藏’,這才是人生最珍貴的財富”。
開場而已,何必焦慮
與亞文、益源類似的個體故事,其實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只是,有時候受限于環境,我們無法完全復刻他們的經歷。到了自己身上,35歲似乎還是那個繞不過去的坎兒。我們總是期待,如果能有親歷者發聲,讓改變來得更迅猛一些,或許情況會變得不同。
7月8日,時值長汽車成立35周年,董事長魏建軍作了名為《年方35》的演講。在演講中,他金句頻出,講出了35歲職場人的真實困境:“年齡不敢寫,簡歷呢,又不好投。上有老,下有小,卷不動,也躺不平。既焦慮,又無力。成見,好像一座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
視頻的評論區里,人們紛紛留言,“魏建軍真是說出了打工人的心聲”“在很多企業還在裁員的時候,魏建軍卻在重申35歲職場人的含金量”。
也許正是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替別人撐把傘。魏建軍在演講中回顧了長城的發展歷程,和35歲的職場人一樣,走過彎路,受過質疑,努力無數次,終于迎來了機會。借著這些經歷,魏建軍鼓勵正處于這個年齡的職場人:“35歲背著,是個包袱;放下,是墊腳石;踩著,就能邁過這個坎兒!”
魏建軍試圖打破現在職場的某些固有觀念。當很多人被年齡門檻擋住了去路,他說:“35歲,不是簡歷的結束,而是人生履歷的新開始。”在他看來,35歲,開場而已。但他同時也強調,在放下焦慮時,我們應該去學習,去充電,這樣一定會收到長期主義的回饋。
(摘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