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什么秘密,我和父親曾有長達20年的“冷戰”。我將對父親應有之愛盡量給了母親,怨恨卻像棵樹一樣長高長大,長出了年輪、粗皮。從某個角度講,我長大的標志是將對父親的怨恨從日記里亮了出來,明碼在日光下、日常中。這當然令人羞恥,但恬不知恥的我不以為恥,我的臉像知更鳥的蛋一樣藍,不是紅。有人說,我這是為當作家埋下了種子,因為父子沖突是文學母題。我無語,臉像映出藍色火焰的烙鐵一樣紅。
命運齒輪嘎嘎轉,轉到某種神秘約定中。1986年,受《麥田里的守望者》啟發,我勤奮的筆不甘心只寫日記,開始寫小說,并有幸在多年后出了第一本書《紫密黑密》。書寄回家后,母親給我來信說,父親捧著我的書在村里大走了一圈。那是一個6000多人的大村莊,我不知父親要多久方能走完一圈,只知父親之后還要走一圈又一圈一母親說,他像抱著個大孫子似的,不遺余力地廣而告之,鼓吹我“造了一本書”。父親讀過半年私塾,去過杭州、上海,能看報紙。他知道書是寫出來的,但他偏不說寫,偏要說“造”。
這是他的\"創作”,也是他的\"創造”。
無疑,“造”比“寫\"更形象、更壯觀,也更符合一個農民的語法。從那以后,我賦予自己一個私密的稱謂:造書的人。這是個小小的收獲,意味卻又深又長:我和父親久深的冷戰大抵就是從此開始消融,如冰封的大地回春。我鼓勵自己輸出優秀的情感,拒絕簡單粗暴,成熟、理性、高尚地對待過往、過錯、過失。這是個不錯的話題,令人愉快,但不宜在此贅述。
命運齒輪不停轉,轉得我暈頭轉向。作為一個寫作者、造書的人,我經常不理解自己。有時我覺得自己天生是個造書人,因為童年是那么不幸一海明威說不幸的童年是作家最好的訓練。我有童子功,心中有淤泥要疏浚,造書是我的命,也是渡我的槳。有時我又覺得自己并不配造書,因為我造一本書是那么艱苦,每每彈精竭慮,顛來倒去推敲、修改,又不免“胎死腹中”,這樣的懲罰像季節一樣更替不止。就這樣我過了青春,過了中年,過了花甲年,“造”了一堆作品,有所謂的“諜戰三部曲”(《解密》《暗算》《風聲》),也有《人生海海》《人間信》等這樣的“故鄉曲”。
毋庸諱言,現在中國傳統小說處于窘迫的境況,讀者不買賬,小說在日益邊緣化。像一對朋友,關系有些微妙,甚至有沖突。我以為,這時我們小說家尤其要拿出姿態,為小說前途思慮,不要太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必須開闊心胸、眼界,練好金剛鉆,拿出真功夫,而不是糊弄人的小把戲。我一直試圖做這方面的努力:放下小說家故作高深的姿態,改變傳統小說的腔調,從語言和故事層面尋求一種無障礙的閱讀、激發好奇心的閱讀。我像克制體重一樣,克制小說的故作高深,克制使用難字、生字、澀詞,同時忌憚平鋪直敘、線性敘事、流水賬、無技巧。我不想裝深沉。這不是一對矛盾,而是今日讀者給我們下的戰書。
(摘自微信公眾號“閱讀時代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