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時,一次閑聊,英語老師偶然說起,她留學時愛上一個外國人,已經談及婚嫁,卻遭到她父母的堅決反對,理由是他們不習慣晚年在國外過,要求女兒必須回國給他們養老,最后兩人只得分手。此事過后,她心灰意冷,回國后一直不結婚。父母又以死相逼,讓她很煩惱。
跟外婆聊起這件事,她突然認真起來:
“這確實是很重要的道理,我一直在想怎么跟你說。雖然有點殘酷,但可能越早清楚越好。
“我是你外婆,我是愛你的,但人是復雜的。其實我也希望你不要去外地讀書、工作,因為當我老了,身邊多個孩子,我的保障就大一些,這是為了我自己。我也會擔心,你在外地人生地不熟,親人不在身邊受欺負,這是站在你的角度考慮。如果你想去外地,可能會吃苦,也可能會被我埋怨。但如果你留在這邊,可能會錯過更好的機會。無論怎么選,都應該是你自己思考的結果,也要你自己去承擔后果。千萬不要把選擇權交給別人,否則,一不如意,就把責任推給其他人一‘都是你讓我怎樣的’,這會讓你變得軟弱。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和你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就算是父母,也做不到全心全意。因此,任何人的話都要想一想,他們能從這個結果中獲得什么,你能獲得什么,權衡一下你更看重什么,再做出自己的決定。以后無論出現什么情況,都能說‘這是我自己的選擇,無論結果如何,我都接受’。
“自己的路,要自己選。”
要求別人無私實際上就是一種自私,不應要求他人成為圣人,那是不合理的;也不應要求自己全然無私,那樣會陷入痛苦內耗。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常把圣人的標準當成一種理所應當,這會造成很多問題
人生好像攀巖,有時候拼盡全力尚且只能艱難保持在原地不下滑,對自己的道德標準要求過高,過于心軟善良,就像在心上安了一個抓手,道德綁架、無端指責更容易勾住你,把你拖入深淵,使你的負擔越來越重,非常辛苦,人生難度飆升。
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和其他人的利益中求同存異、博弈平衡,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接受商量和調和。對于別人的要求,要思考一下,拒絕還是接受,底線在哪里。付出,問心無愧;拒絕,大方坦蕩。不綁架他人,也不被他人綁架。
當你能心平氣和地接受這一點的時候,你對別人的索求就會變少,自然也不容易對他們感到失望,你會用更寬容的眼光來看待他們,這樣你也會輕松很多。
人生是你的,選擇是你的,最后買單的也只有你。
(摘自2025年第4期《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