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司馬光,想必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他那砸缸救人的事跡。這段流傳千古的歷史故事被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腦海里。

不過讓人好奇的是,中小學課本里只提到了司馬光砸缸救人,那么,救出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北宋時期。根據北宋僧人惠洪所編的《冷齋夜話》記載:“庭有大甕,一兒登之,偶墮甕水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進,兒得不死?!?/p>
包括元代所修《宋史·司馬光傳》中的描述:“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進,兒得活?!?/p>
可見,所有正史中記載的這個被救兒童都用“一兒”代替,好像這個孩子只是個推動故事發展的小配角,連名字都不配擁有。
不過,在河南光山縣的地方記憶里,這個孩子出身大戶人家,有一個清晰可考的名字:上官尚光。
據光山縣上官家譜記載,這個被救的孩子來自當地的上官家族,和身為縣令兒子的司馬光從小就認識,是關系很好的玩伴。
有一天,他們和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上官尚光不小心掉進了水缸,當時其他小孩都被嚇得不知所措,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撿起石頭砸破水缸,救了上官尚光一命。
據說上官尚光長大后成了一名商人,為了感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特意在河南光山縣城西龍堤南坡建造了一座“感恩亭”,還把這件事鄭重地記錄在家譜里,以此記住司馬光的恩情。當然,正史中不錄姓名的原因倒也簡單:宋代重農抑商,商人子弟難入國史。
很多人對“砸缸\"故事的真實性依然心存疑惑,畢竟故事發生的北宋還燒不出能淹人的大水缸。但是,不管是與故事發生幾乎同時期的《冷齋夜話》,還是故事發生后將近三百年的《宋史·司馬光傳》,所記載的都是“甕”,而不是“缸”。
雖然以現代人的視角來看,兩者區別并不大,但放在古代,它們完全是不同的東西。
就拿甕來說,口小腹大,常用于儲糧或腌菜;而缸直壁口,多作盛水或養蓮用,燒制難度更大。
據考古發現,宋代已有燒制淹人大甕的能力,如出土于1973年的宋白瓷大甕,口徑0.52米,腹徑達到0.85米,高0.9米左右,幾歲的小孩子完全裝得下!
因此,就“砸缸救人”的真實性來說,應該是真有其事,但不是“缸\"而是“甕”。只是清代以來,人們發現故事中的“甕”口小難墜入,“缸”相對于“甕\"來說更加合理,因此經過文學加工后的故事便被定名為了“司馬光砸缸”。
(摘自微信公眾號“有趣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