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路:不動聲色,淘盡千古風流
長江的人文有什么特點?這要和黃河放在一起比較,方能突出。黃河流域的人文,傾向于穩定的現實主義,比如這里出現了《詩經》,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而長江流域傾向于變化的浪漫主義,這里誕生了《楚辭》,極富浪漫的想象力。
我的碩士論文是寫楚文化一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對楚文化特別迷戀。這里與黃河流域的人文有很大差異,當中原在講“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時候,楚文化中會雜糅著人與神的戀愛,會有《九歌》中對于山鬼的謳歌,會有東皇太一、東君,會有云中君、河伯。《九歌》形容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帶女夢。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這是怎樣的浪漫!
長江將這些人文串聯成線。沿著長江行走,你能夠觀覽長江沿岸不同的文化群。從三江合匯的宜賓起始,經過瀘州、重慶,這部分是川渝文化群
行走到長江中游,就到達了楚文化群從宜昌開始,過荊州,到武漢,再往下就到了湖南,過岳陽,進江西,看九江。接著是銅陵、蕪湖、安慶,一路穿過安徽,就到了江蘇。江蘇最重要的沿江城市是南京、揚州和鎮江,最后走到上海。這就是行走長江的整體脈絡。
這條脈絡上的這些城市,我都走過不止一兩次,有時候是出差匆匆結緣,有時候會刻意多待兩天。你會發現這些城市都是蓬勃旺盛、活色生香的,充滿了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融合的痕跡。你依然能夠看見鄉土中國的種種民風民俗,也能看到都市化以后的那種活力。
不久前,我剛剛從南京和揚州回來。這次行走,我穿過人流熙攘的玄武湖,欣賞過那里的繁花似錦,然后去了清涼門外的石頭城。到那里時,正逢日暮時分,除了我和朋友,別的什么人都沒有。那一刻的石頭城,依稀便是當年那個“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地方。站在那里,我突然想起包佶曾說“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長江水一直這樣流著,斜陽伴客愁。而這座石頭城,又承載了多少榮辱呢?

那些行走長江的人,其實也都在走自己的心路。有些人是在貶官的時候,有些人是在上任的時候,有些人是在趕考的時候,有些人是在暮年歸鄉的時候。這些心路疊加在這里,每經過一處風物,你都會明確地感受到長江水承載的東西太多了。這些東西構成了長江沿岸城市的歷史記憶,而這些城市記憶又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
三江合匯處,見證千年和美
我很喜歡宜賓這座城市,因為宜賓的城市文化個性很強,歷史也非常悠久。在這座城市,你能真切領略到什么是“和美”。宜賓建城已有兩千多年,種茶史超過三千年,從僰人制酒開始,其釀酒歷史更是超過四千年。
宜賓最讓我震撼的地方,是李莊。這里是萬里長江的第一鎮,又被譽為萬千學子的第二故鄉。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困難時期,當時來自同濟大學、金陵大學等地的民族精英,攜帶著國寶文物顛沛流離,最后是李莊接納了他們。當時李莊只有約三千人口,他們卻省出口糧,自己全家去擠小屋子,接納了一萬兩千多名外來學者與學生。而三千多箱故宮文物,就存在李莊自己的宗廟張氏宗祠里。這樣的供給持續了六年之久,不少學者得以在這里繼續做研究。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史》,就是在李莊寫出來的。
不止李莊,宜賓的很多村鎮都保留著深厚的人文與歷史積淀,讓我感到怦然心動。我有一次去宜賓探望留守兒童,停留時間比較久,住在一個非常小的村子里。我見家家戶戶都供著“天地君親師”。舊時大戶人家也會供奉這五個字,但一般是刻在木匾上的,而這些村莊人家都寫在紅紙上,應該經歷了不少歲月,有的紅紙已經發白、斑駁了。
在這些紅紙上,我發現宜賓人“天地君親師”的寫法很特別,而且這些特殊寫法都有講究。“天”的一橫與下面的“大”距離很寬,叫作“大不頂天”,代表了對天的敬畏,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地\"的土字旁跟“也\"要一筆連寫下來,叫作“土也相連”。這代表了農耕社會互相協助、和睦共處的情感聯結。家家的土地相連,一家出門,另一家往往也會順手幫忙照看。“君\"字下面的“口”要嚴嚴封住,叫作“君不開口”。因為君子不輕易承諾,輕諾者必寡信。“親\"字的右邊是“見”,上面的“目”要開一個很大的口,叫作“親不閉目”,寓意雙親長壽,不會閉目。“師”字寫得一邊高一邊低,叫作“師不比肩”。不與老師比肩而行,代表了對老師的尊敬。從天人合一,到鄰里親人的和睦安樂,再到君子重然諾、尊師重道,這些都是“和美\"基因在人文范疇的鮮活表達。
長江水,在不動聲色中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那么多人的滄桑、悲歡、故事,都留在了這里。所以我很喜歡沿著長江走,我也喜歡去看長江人海的交界處,在那里,你會覺得天地真是一片浩蕩。
(摘自微信公眾號“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