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曠的體育館里傳來時斷時續的砰砰聲。
“秦子同學,你怎么還沒走?”荒白教授走到秦子身后問道
秦子轉過頭,氣喘吁吁地回答:“我想多練一會兒,打會兒沙袋,今天要打夠1000拳再走。”
教授走過去看了看秦子流血的拳峰,搖頭道:“打沙袋?我看是沙袋打你,空手道不是這么練的。”
“那您說該怎么練?”
教授緊了緊腰間的黑帶,退后了兩步,沖秦子招了一下手,說:“來。\"說罷,眼神凜冽地擺出了實戰式。
秦子愣了一下,咽了口唾沫,向教授行了個禮,也擺出實戰的架勢,朝教授慢慢走近。
在壓抑的呼吸中,兩人越來越近,最后指尖輕輕觸碰在一起。秦子突然發力,一記左平勾掏向教授胸口,心里卻猛然一驚:“觸
感不對!”霎時白光一閃,秦子覺得迎面吹來一股風,再睜眼看,教授的腿已經停在自己脖子上。
“這一腿要是不收力,明天的早課您就看不見我了。”秦子沮喪地坐在地上,“看來我真的不適合練空手道。”
“秦子同學,你說了一句蠢話。”
“蠢在哪兒了?您看我下了多少功夫,吃了多少苦?我連校賽的第一輪都過不了!我沒這個天賦!”秦子委屈地舉起傷口綻裂的雙手給教授看。
“你蠢就蠢在迷信,就好像斯金納的鴿子。”
“什么的鴿子?”
“斯金納是一代心理學大師,他在1948年發表了一篇廣受關注的論文,解釋鴿子是如何在實驗環境下變得迷信的。\"教授戴上眼鏡,接著說,“斯金納將8只鴿子分別置于彼此獨立的8個箱子內,箱內設有機關,每隔15秒就會有食物落下。幾天后,兩個獨立的觀察者分別記錄了這8只鴿子的行為。觀察者們發現,這8只鴿子中有6只都在行為上出現了明顯變化,有的鴿子會刻意地逆時針轉圈,有的鴿子則會反復地用頭部撞擊箱子的某個角落,這些行為都是之前未曾觀察到的。”
秦子奇怪地說:“鴿子吃飼料和我練空手道有什么關系?”
教授說:“你知道鴿子為什么會不停地重復奇怪的行為嗎?斯金納認為,那是因為鴿子變得迷信了。鴿子們認為一定是自己做了某個動作才導致飼料出現,如果想讓飼料再次出現,就要重復之前求食物的特定動作才行。像鴿子這樣,在時間上僅僅有先后順序的兩件事之間強行建立因果關系,就是迷信的本質。”
秦子慢慢站起身來,疑惑地看著教授。
“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只有鴿子會迷信,人也會。從梯子底下走過就會倒霉,打碎鏡子就會有血光之災,轉發錦鯉的照片就能心想事成,這些都是迷信。但還有一種迷信在這片土地上四處彌漫,危害甚廣,可絕大多數人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秦子問:“什么迷信?”
教授冷淡地說:“很多人認為,只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承受痛苦,就能取得進步。然而,這根本就是徹頭徹尾的迷信,這是在痛苦和進步之間強行建立因果關系,其實這種關系根本不存在。”
“可是超凡的技藝難道不是苦練的結果嗎?這是常識啊!\"秦子迫不及待地反駁起來。
“話是不錯,但你理解反了。取得進步的過程中確實有很大可能承受痛苦,但承受痛苦并不一定會帶來進步。承受痛苦和煎熬并不是進步的真正原因,科學正確地訓練才是。”
教授慢慢走到秦子身邊。“用兩位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的話說,如果你真的想在某個領域里取得進步,就需要做到3個‘F’。\"教授豎起3根手指。
\"3個‘F'?”
“就是focus(專注)feedback(反饋)、fixit(修正)。概括來說,就是一種刻意為之的練習,這樣做是取得進步的一種有效手段。”教授指著秦子說道,“像‘我沒有這方面的天賦’‘我不適合干這個’‘我天生就不是這塊料’,這都屬于概而括之、大而化之的蠢話,只會打擊人的信心,對你一點兒實際幫助都沒有。要想真的提高水平,就需要在練習中解決一個個具體切實的小問題,不斷地‘積跬步為千里’‘積小勝為大勝’,才能最終脫胎換骨。”
秦子一臉不解地問:“那我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教授說:“第一條,集中注意力。先把你的耳機摘了,練習時要心無旁騖、高度集中,而且訓練時間不宜太長,否則注意力一下降就談不上什么訓練效果了。”
秦子趕緊把耳機摘了。
“第二條,反饋。所謂“反饋”,就是你每做一次動作,都要知道自己做得正確與否。你現在的最大問題在于拳法,你的拳頭雖然力量十足,但落點不準,勾拳打在對方胸口根本沒用,而是要打這兒…”
教授用手指點了點秦子的身側,“拳峰對準這根肋骨。這根骨頭很脆弱,容易折斷,而且挨著肝臟,不管對方多么強壯,被拳法震蕩肝臟都只有滿地打滾的份兒。現在你做進攻方,我給你反饋。”
秦子于是貼上去,用勾拳打向教授的肝臟部位。
“落點不準……再來……“步伐沒跟上…再來……“別光用胳膊的力量,轉腰再來
“很好,這下對了。記住這種感覺,爭取在下一次重現。很好,再來…”
半個小時后,秦子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呼。教授也微微出汗,說:“很好,你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之前的毛病也改了不少,現在已經能連續打出10次正確的勾拳了,說明技術在漸漸穩定,這就是第三個‘F'一修正要達到的目的。今天就先到這兒,離比賽還有一個月,咱們每天都來練。”
秦子累得直晃悠。“教授,您確定這么練真的有用嗎?”
教授停住腳步,轉過頭看向秦子。“年輕人,我知道你想說什么。你或許想說,這世界上有些人生來就有缺陷,也許他們天生不能辨別顏色,也許天生無法聽準聲音,這確實會對他們進入美術和音樂等領域帶來麻煩。但那畢竟是極少數,是特例。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聲稱自己不適合做某事的人其實根本就是在自我矮化。”
教授語重心長地補充道:“他們沒有取得進步,是因為他們沒有以正確的方式練習;他們無法堅持下去,是因為他們迷信地認為只要承受痛苦就能取得進步,可當承受了痛苦卻沒有迎來進步時,他們又覺得是命運欺騙了他們,于是開始自暴自棄。”
教授轉過身來,神色凜然。“你要記住,就算是特例,生來就具有某些缺陷,也不意味著你無法成為高手。人的命運是二級混沌系統,意味著你對它的態度會反饋回它本身。一個人對自己命運的預期最后往往都會成真,所以你絕不能對自己有任何懷疑,那會毀了你。\"教授拿出手機遞給秦子看。
屏幕上是兩張照片,照片上,一個沒有四肢的年輕人在和另一個人摔蛟。
秦子一臉震驚地問:“這人是誰?”
“他叫達斯汀·卡特。5歲的時候,他經歷了一次嚴重感染,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截去四肢。如果沒有器械幫助,他只能在地上匍匐前行。但后來卡特開始練習摔跤,然后在比賽中一路碾軋,打敗了各位高手,最后這個沒有四肢的人取得了州際摔跤冠軍。”
秦子愣在原地,說不出話來。
教授收起手機,意味深長地看了看秦子,轉身消失在體育館的門口。
一個月后,教授正在教室里寫著板書。突然,教室的門開了,秦子捧著一座金色獎杯走進教室。“教授,很抱歉我遲到了,冠軍領獎被安排在最后,耽誤了一些時間。”
教授舉著粉筆笑道:“恭喜。從今以后,很多不知情的人會叫你天才。”
(摘自中信出版集團《教授與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