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高校本科教育質量是衡量高校綜合實力的核心指標,本科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其質量評價體系的科學性與有效性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深入推進,教育部明確提出“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教學質量提升方針。然而,傳統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
(1)評價指標僵化:多數高校采用固定評價模板,難以適配不同學科、課程類型的差異化需求。
(2)數據整合低效:學生、督導、同行等多源評價數據分散,人工統計耗時長且易出錯。
(3)反饋閉環缺失:評價結果多以簡單分數呈現,缺乏對教學短板的深度分析與針對性改進建議。
(4)管理決策滯后:管理人員難以及時獲取動態教學質量評價,影響干預措施的時效性。
針對上述問題,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評價模型的優化和單一技術模塊的開發[2],缺乏覆蓋“指標配置一數據采集一智能分析一決策支持”的全流程數字化解決方案[3]。本文以管理人員實際需求為導向,設計并實現了一體化的本科教學質量評價系統,通過引入動態可配置的多級評價指標模型,支持不同學科權重的靈活適配,采用混合架構(B/S)與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實現評價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可視化分析,結合自動化預警機制與改進建議生成算法,構建“評價一反饋-改進”的閉環管理流程。
1 系統的設計目標
1.1 總體目標
構建覆蓋評價流程閉環管理(指標配置 $$ 數據采集 $$ 分析反饋 $$ 改進跟蹤)、支持多角色協同(學生、教師、督導、管理員)的數字化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實現以下核心目標。
(1)動態配置:支持評價指標、權重、流程的靈活調整,適配不同學科與課程類型的差異化需求。
(2)數據驅動:整合多源評價數據(定量評分 + 定性評語),提供可視化分析與決策支持。
(3)高效反饋:建立“評價-反饋-改進”閉環,縮短管理響應周期。
(4)安全合規:保障數據隱私(匿名評價、脫敏處理)與操作審計(全流程留痕)。
1.2 具體目標
具體設計維度及設計目標如表1所示。
表1維度及設計目標

基金項目:廊坊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自籌經費項目;項目名稱: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3011087。本科校級教育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項目名稱:基于審核評估的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JY2024A06。作者簡介:王娜(1976—),女,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教學質量評價與管理。
2 系統架構設計
2.1 整體技術架構
系統的功能設計在綜合性能上要優先考慮系統的先進性,實現接口開放,便于擴充[4]。本系統采用JavaScript語言設計,利用瀏覽器/服務器(B/S)的三層架構,嚴格將數據層同顯示層分離,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1)采用前后端分離的分布式架構。
表現層:Web端(Vue.js + Element UI) + 移動端(預留小程序接口)。
Web端:基于Vue.js + ElementUI,構建面向學生、教師、督導和管理員的操作界面。
移動端(預留擴展):提供釘釘小程序接口,支持移動端評價與數據查看。
第三方接人:通過RESTfuIAPI對接教務管理系統,同步課程、教師、學生、班級信息。
(2)服務層:SpringBoot微服務集群包含用戶服務、評價服務、分析服務、報表服務。
(3)微服務集群。
用戶服務:負責身份認證、權限管理
評價服務:處理評價提交、指標動態渲染、匿名化處理。
分析服務:執行數據聚合,如院系排名計算、NLP評語分析。
報表服務:生成可視化圖表與PDF/Excel報告。
(4)消息隊列:使用RabbitMQ異步處理耗時任務,如大規模報表生成。
(5)數據層。
MySQL:存儲核心業務數據,如用戶表、課程表、評價記錄表。
MongoDB:存儲非結構化數據,如評語文本、日志詳情。
Redis:緩存高頻訪問數據,如評價指標配置、熱點教師排名。
Elasticsearch:支持評語全文檢索與關鍵詞分析。
(6)基礎設施層。
Nginx:反向代理與負載均衡,支持橫向擴展。
Docker:容器化部署,保障環境一致性(開發、測試、生產)。
云服務器集群:依托云服務器(阿里云/騰訊云)實現彈性伸縮與高可用性。
2.2 系統設計框架
系統設計框架及核心功能如表2所示。
表2系統設計框架

3關鍵技術實現
3.1動態指標樹渲染
前端實現:使用Vue.js遞歸組件渲染樹形結構,實時校驗權重總和。
//示例:實時校驗權重
}}%)
=
node.children\"/>
publicclassEvaluation{ @ Column(name τ=τ \" evaluator_id\") @ EncryptedField(algorithm σ=σ \" AES\")//JPA加
密注解 private String evaluatorId;
3.2 數據安全設計
匿名化處理:學生評價課程記錄中evaluator_id字段加密存儲,僅超級管理員可解密(通過Shiro權限控制)。
//示例:評價記錄脫敏 @ Entity
4系統功能規劃
4.1模塊化設計思想
本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思想,基于用戶角色劃分功能模塊[5],形成“用戶層-功能層-數據層”的完整架構。系統的總體功能模塊框架如圖1所示。
圖1系統總體功能模塊框架

4.2系統主要功能模塊
4.2.1 聽評課管理
(1)評價表設置:用于對不同課堂綁定不同評價表的設置,可支持批量操作。
(2)角色聽課數量設置:用于每學期對各類角色綁定相應聽課數量,如:校級督導20學時,院級督導15學時,校領導4學時,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負責人8學時,教研室負責人6學時,同行教師4學時,班主任、輔導員綁定班級課堂等,支持按學期設置,不同學期可進行復制。
(3)教師聽評課管理:一鍵安排輔導員、班主任應聽課程;聽課執行情況的查看;教師聽課報表功能。
(4)聽評課統計:對評價的數據進行多維度統計分析,如按課堂統計、按課程統計、按教師統計等;根據聽課教師打分情況自動計算授課教師本學期的總分、平均分;顯示授課人、聽課人、課程名、上課時間、實到人數、遲到人數和學生聽課狀態;結果可以導出Excel、Word等特定格式。
(5)聽評課結果反饋:根據評價表對授課教師的課堂表現、學生出勤情況等信息進行記錄。完成后可查看評價結果。
4.2.2 評價管理
(1)評價表管理:用戶可基于指標庫創建各類評價表,設置分值、是否必答題等參數,評價表可進行修改、復制和刪除操作;評價表數量不限。
(2)即時評價:由任課老師發起的評價。學生在課程教學進行過程中對教學質量進行即時的評價反饋(要求可匿名)。發起人可統計評價結果。
(3)階段性評價:由學院或學校管理人員發起的評價。學生在某一階段教學活動結束時,對階段性教學質量進行評價(要求可匿名)。發起人可統計評價結果。
(4)終結性評價:由學校管理人員發起的評價。學生在某學期教學活動基本結束時,對該學期的教學活動進行最終性評價(要求可匿名)。發起人可統計評價結果。
4.2.3信息員反饋管理
(1)反饋內容管理:設置反饋內容的分類,歷史版本要求保留。分類數量不限。
(2)指派管理:支持安排學生信息員,撤銷信息員時,歷史信息記錄應做邏輯刪除,非物理刪除。
(3)信息反饋管理:學生信息員依照反饋類型對相關問題進行反饋,可上傳照片及文檔附件,數量不限。對于未鎖定的信息,可反復修改。
(4)反饋結果管理:學生信息員反饋結果,可導出到Excel。可回復學生反饋的問題。
4.2.4移動評價系統
移動評價系統實現評價任務提醒及業務提醒功能、教師或學生查詢評價任務及結果的功能、教師或學生移動端評價功能、教學質量監測部門查詢評價結果及統計分析的功能。
4.2.5 系統管理
(1)統一身份認證:基于學校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實現單點登錄。(2)業務數據對接:保證學生、教師基本數據定期同步,教學過程性數據實時準確讀取,高效保證業務數據的準確性。(3)功能包括:基礎數據管理、學年學期配置、課程庫/教師庫同步教務管理系統、評價周期參數設置、安全與日志管理、數據加密傳輸(SSL)、操作日志審計追蹤、定時備份與災難恢復。
5構建智能化、動態化的教學質量監測體系
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評價系統的設計與實現,通過技術創新與教育評價理論的深度融合[6],不僅可以實現傳統評價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轉型,更在以下層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1)技術賦能評價革新:依托多模態數據分析與AI算法,突破人工統計的時空限制,實現評價結果實時生成與動態預警。
(2)教育生態重構價值:學生評教數據與學習行為分析的關聯挖掘,建立“教”與“學”的反饋閉環。管理決策支持模塊實現資源配置的精準調控,促進教學質量持續改進,形成“評價-診斷-成長”的良性循環。
(3)可持續發展特征:微服務架構保障系統彈性擴展能力,支持評價指標體系的動態演進。智能報告生成系統沉淀教育智慧,形成可遷移、可復用的評價
知識庫。
6結語
本文的設計創新點:(1)動態指標樹。支持多級指標配置與權重動態調整,適配學科差異化需求。(2)混合分析引擎。結合結構化數據統計與文本挖掘,生成深度教學診斷報告。(3)閉環管理流。從數據采集到改進跟蹤的全流程數字化,提升管理效能。(4)增強式評價反饋機制。建立AI驅動的“評價-反饋-改進\"閉環系統。(5)實施效果創新。實現評價結果與教師發展、專業認證、資源配置的智能關聯。
本系統仍需完善之處:(1)跨平臺數據標準化建設有待加強,教師數字素養差異影響系統效用,智能化診斷的決策解釋性仍須提升;(2)未來將重點推進教育大模型的應用深化,探索基于量子計算的超大規模教育評價模擬,最終形成教育質量治理新范式
參考文獻
[1]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曉東,李華.基于AHP的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模型[J].教育研究,2020(3):45-52.
[3]張偉.基于SpringCloud的在線評教系統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21(12):234-240.
[4]李建平.基于微服務架構的教學評價系統設計與優化[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22(5):112-120.
[5]張華.多源教育數據融合與可視化分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3(3):67-74.
[6]王戰軍.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模型與實證[J].中國高等教育,2021(12):34-39.
(編輯 王永超)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ANG Na, ZHANG Lijuan, CHEN Danqi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Langfang O652O1,China)
Abstract: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igor and eficienc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 comprehensiv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system has been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scurrnt educational landscape.Byconstructing a“four-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evaluation model— integrating student evaluations,peerreviews by faculty,supervisoryprocess-based evaluations,and management decisionsupport—the system incorporates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fusion technology andan AI-powered analyticsengine.This significantlyimproves theconversion eficiencyof evaluation dataintoactionable teaching decisions,providing universities withan expandable technical framework anddataanalysis foundation to establish a “evaluation-feedback-improvement”qualityclosed-lop.Theimplementationof thissystemoffersaninovative paradigmfor higher educationdigital transformation,injecting sustained momentum for improvement into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al quality culture characterized by“evalu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driven reform.”
Key words: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design; visualization; closed-lo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