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88-5368(2025)08-0038-07
Effects of Row Spacing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of Mechanically Harvestable Sesame in Nanyang Basin
XIEFuxin,LIU Yan,LI Chenghuan, ZHANG Wenjing,MA Wencai,TIAN Huali(Nanyang Academy of Sciences,Nanyang,Henan 473ooo,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sesame suitable for mechanical harvesting under high-density cultivation,we conducteda two-factor randomized block experiment on the cultivar Yuzhi ND837‘,using three row spacing levels and three high planting densities.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row spacing and planting densit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crop performance.At the bud,mid-flowering,and late flowering stages,both chlorophyllcontentand the leaf area index (LAI)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row spacing.At the midflowering and late flowering stages,chlorophyll conten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ing density, whereas LAI increased.Atmaturity,plant height,capsule axis length,height ofthe first capsule node,and the number of fruiting nodes decreased with narrower row spacing,whereas the number of seeds per capsule,lodging rate,and yield increased.As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d,the number of fruiting nodes,capsules per plant,and seeds per capsule decreased,while the height of the first capsule node,the lengthof the steriletip,and yield increased. Among alltreatments,the combination of a 2O cm row spacing and 375 OoO plants per hectare produced the highest yield,followed by a 30cm row spacing at the same density. These two configurations increased yield by 18.33% and 11.34% ,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planting pattern of 4O cm row spacing with 225 000 plants per hectare.These configurations were identified as optimal planting models and may serve as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field production.
Key Words: Mechanically harvestable sesame ; Row spacing;Planting density; Yield
我國是世界上芝麻消費量最大的國家,由于國內芝麻自給能力嚴重不足,近 75% 的需求量需要進口,致使我國成為全球芝麻進口量最大的國家[1]。分析原因,一是我國人多地少,種植芝麻面積有限;二是缺乏高產高抗災芝麻品種,三是芝麻機械化生產程度低造成種植芝麻比較效益低,農民不愿意種植;四是芝麻種植技術比較傳統,農機和農藝不能完全匹配,高產種植技術需要進行研發。目前,適宜聯合收割機收獲的芝麻新品種已經研發出來,這些品種抗落粒或者抗裂,抗落粒品種在芝麻蒴果全部干熟后籽粒不脫落,抗裂蒴品種在芝麻蒴果全部干熟后蒴果開裂程度低,籽粒不脫落,統稱為宜機收芝麻。宜機收芝麻是個全新的芝麻新類型,雖然解決了芝麻難以機收的瓶頸問題,但其在全程機械化生產中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是一片空白,因此探索其全程機械化生產中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十分必要。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始,科研工作者對成熟時蒴果自然裂開、輕微晃動就落粒的傳統芝麻種植密度因素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芝麻葉片數、單株葉面積、干物質積累、根系分布、籽粒品質和產量及其產量構成因素等均受密度因素影響[2~3],但因生態條件和芝麻品種的不同,這些影響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區域差異。東北地區適宜密度為12 . 0~22.5 萬株 /hm2[4] ;汾渭平原適宜密度為 18.0~30.0 萬株 ?m2[5] ;黃淮和江淮地區適宜密度范圍為 7.5~22 5及 30.0~37.5 萬株 /hm2[6~10] ;江西秋芝麻的適宜密度為 22.5~ 24.0萬株/hm2及45.0~52.5萬株/hm2[11~12]。以上這些研究多是基于傳統裂蒴落粒芝麻等行距40cm 進行的,低于 40cm 行距種植的研究極少,僅南陽盆地適宜密度 30.0~37 .5萬株 ?hm2 和江西秋芝麻適宜密度 45.0~52 .5萬株 ?hm2 是在行距 20cm 試驗時獲得的,宜機收芝麻方面低于40cm等行距種植的研究還未見報道。因此,開展機播條件下宜機收芝麻高產行距和種植密度控制技術研究,探討宜機收芝麻機播下生長發育模擬模型,可為芝麻機械化生產中機播及機收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以當前生產中主推的機收芝麻新品種豫芝ND837為研究對象,在芝麻主產區河南省南陽市開展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種植研究,探究在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下宜機收芝麻生長情況、農藝性狀、抗倒伏性、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變化趨勢,以期為宜機收芝麻適宜種植模式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與設計
本試驗于2023年在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潦河鎮劉謝營村南陽市農業科學院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地前茬為冬季深翻凍垡春閑地,再上一年是冬春閑地-夏玉米田,土壤類型為黃褐土沙壤,肥力中等。
試驗品種為宜機收芝麻新品種豫芝ND837,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芝麻研究中心提供。試驗采用種植行距(R)和密度(D)二因素完全隨機區組設計,種植行距設3個水平,分別為 40cm 等行距、30cm等行距 、20cm 等行距,分別用R1、R2、R3表示;密度設3個水平,別為22.5萬株/ ?m2 、30萬株 /hm2,37.5 萬株 ?hm2 ,分別用D1、D2、D3表示,9個處理,3次重復,共計27個小區。每個處理皆種12m2 ,試驗區四周種 2m 保護區。5月23日用單腿樓播種,播量 3.75kg/hm2 ,播后用精異丙甲草胺除草劑封閉防苗期雜草,6月11日 ?6 月21日間苗兩次,6月23日按株距定苗,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同當地大田生產。
試驗期間試驗地氣象特點如下:試驗播種前、播種后均下中雨,足墑播種,一播全苗。芝麻生長期間遭遇了干旱、大風暴雨等災害天氣,但光照充足,及時澆水,芝麻生長良好。總體上芝麻生長期間氣候適宜芝麻生長。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在現蕾期、盛花中期、終花期,選晴朗、無風、光強穩定的天氣,于上午 09:00-12:00 時,每小區連續選擇10株有代表性植株,每株選定受光方向相同的上中下3片功能葉,用便攜式SPAD-502葉綠素儀測定葉片總葉綠素含量(SPAD值)。
在現蕾期、盛花中期、終花期,對測定葉片總葉綠素含量的植株選其中連續3株測量每節對生葉中一片葉的最大長和最大寬,利用方格法算出各生育期葉面積折算系數,按公式:葉面積 Σ=Σ 葉最大長× 葉最大寬 × 葉面積折算系數計算出單株葉面積[13]。根據平均單株葉面積和群體密度計算出葉面積指數(LAI), LAI= 小區總葉面積/小區面積。農藝性狀如始高、株高、空稍尖、果節數,產量構成因素如單株果數、每蒴粒數、千粒重,產量及倒伏率等指標調查參考國家芝麻區域試驗標準。
1.3 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MicrosoftExcel2003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和作圖,采用stst1軟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生長期間葉綠素含量SPAD值的影響
由圖1可知,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在宜機收芝麻的不同生育時期對SPAD值影響是不同的,其中現蕾期SPAD值為 43.92~44.74 ,盛花中期SPAD值為 43.56~50.61 ,終花期SPAD值為43.20~46.93。在現蕾期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SPAD值差異不顯著,到盛花中期和終花期SPAD值有極顯著差異。盛花中期R3窄行距SPAD值最大,為48.4,比較低SPAD值的R2中行距高 6.23% ,D1低密度SPAD值最大,為48.43,比較低SPAD值的D3高密度高 8.66% 。終花期R1寬行距SPAD值最大,為46.16,比較低SPAD 值的R2中行距高 3.04% ,D1低密度SPAD值最大,為46.14,比較低SPAD值的D3高密度高 3.48% 。其在盛花中期和終花期SPAD值有隨行距減小先減后增趨勢,隨密度增加有減小趨勢。此變化趨勢與吳寅等的研究結果比較一致[14]
圖1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葉綠素含量SPAD值的影響

注:不同生育期內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在0.05水平差異顯著( Plt;0.05) U
2.2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生長期間葉面積指數LAI的影響
由圖2可知,LAI隨著芝麻生育進程的推進不斷增加,現蕾期各處理LAI平均為1.19,盛花中期為3.08,終花期為3.69。在各生育時期,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LAI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在現蕾期和盛花中期,LAI有隨行距減小有先微減后增趨勢,在終花期LAI有隨行距減小而增加的趨勢,且R3窄行距與其他行距的LAI都達到極顯著差異。在現蕾期、盛花中期、終花期LAI隨密度增加有極顯著增加的趨勢,且D3高密度和D2中密度與D1低密度達到極顯著差異。在各生育時期,R3D3的LAI始終保持在最大值,高于R1D1(現常用機播種植行距和密度模式) 39.25% .60.48% (2 .77.94% 。
圖2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葉面積指數LAI的影響

注:不同生育期內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在0.05水平差異顯著( Plt;0.05) 。
2.3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表1顯示,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主要農藝性狀影響不同。試驗中株高的變化范圍為 146.67~165.53cm ,其中以行距對株高的影響較大。株高隨行距減小有降低的趨勢,R1寬行距與R2中行距、R3窄行距有極顯著差異,R2與R3間無顯著差異,株高在不同密度間無顯著差異,行距和密度控制對株高有顯著的交互作用。株高降低有利于芝麻機械化收獲。
相同行距條件下,始蒴高度隨密度增加有升高的趨勢,D3高密度極顯著高于D1低密度,但行距變化對始蒴高度影響不顯著,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始蒴高度的交互作用也不顯著。R1D1始蒴高度最低,為 36.2cm ,R3D3始蒴高度最高,為 53cm ,兩者相差 46.41% 。
密度顯著影響宜機收芝麻的空梢長,D3高密度空梢長顯著差異于D1低密度、D2中密度,R1D3空梢長最大為 9.67cm ,R2D1空梢長最小為7.33cm,空稍尖長最大相差達 31.92% 。相同行距條件下,空梢長隨密度增加有增長的趨勢,相同密度條件下,行距變化對空梢長影響不顯著,行距和密度控制對空梢長的交互作用也不顯著。
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果軸長有極顯著影響,其中果軸長隨行距減小顯著減小,R1寬行距與R3窄行距有極顯著差異。果軸長隨密度增加也有減小的趨勢,這個趨勢達到顯著水平。行距和密度控制對果軸長的交互作用不顯著。R1D1果軸長最長為 120.8cm ,R3D3果軸長最短為 91.13cm ,兩者相差 32.56% 。
R1D2始蒴節位最大為4.2節,R3D1始節位最小為3.2節。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始蒴節位有顯著影響,其中行距影響達極顯著水平,而密度及其交互作用不顯著。始蒴節位隨行距減小有減小的趨勢,其中R1與R2、R3差異極顯著,R2、R3處于同一水平。
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果節數有顯著影響,但交互作用不顯著。果節數隨行距減小有減少的趨勢,其中R1與R3有極顯著差異;果節數隨密度增加有減少的趨勢,其中D1與D3有顯著差異。果節數R1D1最多,為21.07節,R3D3最少,為16.07節。
以上顯示出宜機收芝麻單株農藝性狀在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下受到的影響是不同的,其中行距對株高、果軸長、始蒴節位和果節數影響都達到極顯著水平,表現出隨行距減小而下降的趨勢。密度對始蒴高度、空梢長、果節數影響顯著,對負向性狀始蒴高度、空梢長表現出隨密度增加而上升的趨勢,對正向性狀果節數表現出隨密度增加而下降的趨勢。行距和密度互作僅對株高產生顯著影響。
表1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達顯著水平( Plt;0.05) ;*: Pλlt;0.05 : ** ·Plt;0.01;ns:未達顯著水平。
2.4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抗倒性的影響
圖3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抗倒性影響

由圖3可知,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倒伏率的影響達到顯著水平,其中行距影響達極顯著水平,A1與A2、A3差異達極顯著水平,A2與A3差異不顯著,密度及行距與密度交互作用影響差異不顯著。倒伏率隨行距減小有顯著增大趨勢,隨密度增大有先減后增趨勢。其中R3D3倒伏率最大,說明密度增大,倒伏率增加,抗倒性減弱。
2.5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芝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表2顯示,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蒴粒數和千粒重影響差異不顯著,對株蒴數、單株重和產量影響差異極顯著。株蒴數變化為58.3~89.13個。就變化趨勢來看,株蒴數隨行距減小有減少的趨勢,但差異不顯著;株數隨密度增加有極顯著減少趨勢;且行距與密度交互作用影響差異極顯著。R1D1株蒴數最高,表現出在較大行距較低密度時單株優勢明顯的特性。
蒴粒數在不同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在不同密度間差異顯著。蒴粒數變化為 58.67~ 65.4 粒。蒴粒數的變化趨勢是隨行距減小有稍微增加的趨勢,隨密度增加有顯著減少的趨勢。
千粒重變化為 2.52~2.57g ,差別僅 0.05g 表2顯示,不僅行距、密度對千粒重影響不顯著,而且行距與密度交互作用對千粒重影響也不顯著。千粒重的變化趨勢為隨行距減小有降低的趨勢,隨密度增加也有降低的趨勢。表2還顯示,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中,行距、密度及行距密度互作效應都對單株產量產生了顯著影響。單株產量變化為8.73~10.67g 。單株產量變化趨勢為隨行距減小有先降低后稍微提升的趨勢,隨密度增加有先升后降的趨勢。
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宜機收芝麻產量變化為
。產量變化趨勢為隨行距減小有增產的趨勢,隨密度增加有極顯著增產的趨勢,并且行距和密度互作效應達到極顯著水平。從表2中數據上看,R3D3產量最高,R2D3產量位居第二,其分別比R1D1增產 18.33% 、11. 34% 。方差分析也表明R3D3和R2D3顯著差異于其他處理。
以上顯示出宜機收芝麻產量構成的相關因子株蒴數、蒴粒數、千粒重均隨密度增加有降低的趨勢,但受行距影響變化趨勢不相同,其中株蒴數、千粒重基本上有隨行距減小而下降的趨勢,蒴粒數相反。這表明行距變化影響較為復雜,密度增加,單株優勢有減弱趨勢。
表2不同行距和密度配置對宜機收芝麻產量性狀的影響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達顯著水平 (Plt;0.05);?:Plt;0.05;?**:Plt;0.01;ns: 未達顯著水平。
3討論
3.1行距和密度合理控制可有效調控宜機收芝麻個群關系及生長因子爭奪
在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通過合理的行距設置,使植株得到均勻分布,既能充分發揮個體潛力,又能為作物生長提供更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優化群體結構[15]。本試驗就葉綠素值來看,在現蕾期宜機收芝麻的植株還不是很大,各種行距和密度下葉片受光均勻,葉綠素值沒有差別;到盛花中期,植株生長旺盛,植株長高葉片長大,窄行距低密度時葉片受光較均勻,寬行距高密度時葉片已相互遮擋,故葉綠素值差別較大;到終花期,植株進一步長高,但生長開始緩慢,寬行距低密度通風透光較好,窄行距高密度通風差遮光嚴重,故葉綠素值依然表現較大差別。宜機收芝麻是無限生長型作物,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進單株葉片數增加,隨密度增加株數增加,因此密度增加葉面積指數就增加,高密度時差異愈發明顯,但在同樣密度時,窄行距時葉面積指數顯著高于中寬行距,是因為窄行距種植植株分布更加均勻,葉片伸展空間充足。葉綠素是宜機收芝麻進行光合作用生成有機物質的主要催化劑,葉綠素值高,光合效率就高,生成的有機物質就多,個體生產能力就強。葉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面積指數的大小直接影響宜機收芝麻光合作用效率,葉面積指數適當,群體光合效率就能維持在較高水平。
行距和密度控制除可有效調控宜機收芝麻個體和群體的光合作用外,還調控植株在生長期間對水肥氣熱等生長因子的爭奪,窄行距種植由于植株分布均勻,能充分利用以上生長因子,促進植株生長壯實,引起株高、始蒴高、始蒴節位降低,果軸長、果節數減小,寬行距種植植株生長集中,對生長因子競爭加劇,植株變得纖弱。加大種植密度,植株間對生長因子競爭進一步加劇,負向性狀受影響更加突出,始高、空梢尖長增加,正向性狀果軸長、果節數減少。雖然減小行距、增大密度可以改善宜機收芝麻植株的農藝性狀,增加對光熱水肥氣等生長因子的利用,但行距過小和密度過大會造成田間郁閉,引起逆境災害發生。如本試驗中,窄行距高密度種植倒伏率顯著較高。
3.2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宜機收芝麻產量影響明顯
高產和優質是農作物研究中永恒的課題,實現這些目標一是通過育種創新,二是通過栽培技術創新。在栽培技術研究中,通過合理的密度控制,是達到高產的一條途徑[1。控制密度就是要控制農作物種植的行距和株距。本試驗中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下,最高產量比最低產量高 30.43% ,最高產量較常規種植模式增產 18.33% 。分析原因是當行距一定時,隨著密度的增加,株距減小,株距減小到適當時,行株距達到協調,產量增加,此時再繼續減小株距,便造成株間郁閉,并且增加的株數生成的產量也彌補不了株間郁閉造成的減產;當密度一定時,隨行距減小,株距增大,株距增大到適當時,行株距達到協調,產量增加,此時再繼續增加株距,便造成行間郁閉,并且增加的株數生成的產量也彌補不了行間郁閉造成的減產;行株距控制合理,植株群體才能最佳利用好光、熱、水、肥、氣等條件,積累更多營養物質,植株個體才能形成適應性好的農藝性狀,提高抗逆境災害的能力,最終導致芝麻產量構成因子及芝麻產量明顯提高??梢钥闯鐾ㄟ^行距和密度調控來提高宜機收芝麻產量是宜機收芝麻生產中有效的調控方式。
3.3芝麻精播技術和抗倒性育種是宜機收芝麻較優行距和密度控制實現的基礎
芝麻傳統種植多采用 40cm 等行距或者 50cm +30cm 寬窄行種植[14],這樣的種植模式是在沒有精播機械和聯合收割機收獲的情況下研究出來的,適應非全程機械化芝麻生產情況下應用。而宜機收芝麻較優行距和密度控制是在高密度種植下實現的,宜機收芝麻高密度種植在非機械化條件下進行需要較多的人工投人,效益較低,這就要求宜機收芝麻采用機械化精播,精確控制好播種行距和播種量。因此宜機收芝麻精播技術是其較優行距和密度控制實現的基礎。傳統芝麻品種選育主要考慮品種的產量、品質以及抗病性。宜機收芝麻在高密度種植下,莖稈變得細弱,當行距減小時,行間通風能力減弱,一遇大風暴雨就發生倒伏。這就要求在高密度種植下要提高宜機收芝麻產量,要選育適宜密植,抗倒性好的品種。
4結論
本試驗中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芝麻個體性狀的影響是,在盛花中期、終花期,葉綠素含量在各處理上均有極顯著差異,其變化趨勢為葉綠素含量隨行距減小有上升的趨勢,隨密度增加有降低的趨勢;到芝麻成熟期株高、果軸長有極顯著差異,始高度、空梢長、始節位、果節數有顯著差異,其變化趨勢為株高、果軸長、始蒴節位、果節數隨行距減小有下降的趨勢,始蒴高度、空梢長隨密度增加有增加的趨勢,果節數隨密度增加有下降的趨勢;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株蒴數和單株產量影響極顯著,其變化趨勢為株蒴數隨密度增加有降低的趨勢,單株產量隨密度增加有先升后降的趨勢,株蒴數基本上有隨行距減小而下降的趨勢,單株產量隨行距減小有先降低后稍微提升的趨勢。本試驗中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芝麻群體性狀的影響是,在各生育時期葉面積指數均有極顯著差異,其變化趨勢為葉面積指數有隨行距減小而增加的趨勢,隨密度增加有增加的趨勢;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蒴粒數和千粒重影響不顯著,其變化趨勢為蒴粒數、千粒重均隨密度增加有降低的趨勢,蒴粒數隨行距減小有增加的趨勢,千粒重基本上有隨行距減小而下降的趨勢;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對倒伏率有顯著影響,其變化趨勢為倒伏率隨行距減小有顯著增大趨勢,隨密度增大有先減后增趨勢;對產量有極顯著影響,其變化趨勢為隨行距減小有增產的趨勢,隨密度增加有極顯著增產的趨勢。
試驗表明通過行距和密度合理控制來調控宜機收芝麻個體和群體的生長空間、改善株間良性競爭,以此促進有機物質合成、農藝性狀協調、抗逆性提高,進而提高產量是可行的。本試驗中行距20cm或 30cm ,密度37.5萬株/ ?hm2 ,此時個體葉綠素含量、農藝性狀、產量相關性狀和群體的葉面積指數、倒伏性、產量達到較好的協調。因此宜機收芝麻種植要改變傳統 40cm 等行距,22.5萬株/ hm2 的種植習慣,在生產實踐中可參考行距20cm,37.5 萬株 ?hm2 和行距 30cm,37.5 萬株 ?hm2 種植模式。
參考文獻:
[1] 許國棟,張雯麗.世界芝麻生產、貿易結構變化趨勢分析[J].世界農業,2018(10):131-137.
[2] 李承華,李英德,楊經澤.芝麻種植密度的初步研究[J].作物雜志,1990(2):36-38.
[3] 胡金和,饒月亮,趙燕,等.不同種植密度下黑芝麻干物質積累與產量關系的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7):84-85.
[4] 高德學,楊光,孫會杰,等.播期和種植密度對芝麻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農學學報,2018,8(10):1-6.
[5] 劉文萍,呂偉,文飛,等.種植密度對芝麻干物質量及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9,47(7):1189-1 191,1 221.
[6] 王瑞霞,徐博涵,張春,等.芝麻新品種周10J5適宜播期與密度試驗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7,63(8):27-29,45.
[7] 衛雙玲,張海洋,張體德,等.優質高產芝麻新品種鄭芝98N09的選育[J].河南農業科學,2004(10):21-22.
[8] 劉焱,謝富欣,王飛雪,等.南陽盆地夏芝麻播種期和種植密度對其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2(9):101-104.
[9] 王小琳,顧正清,王麗霞.江漢平原秋芝麻高產品種選用和適宜密度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4):34-36.
[10] 趙莉,汪強,徐桂珍,等.播種期和種植密度對芝麻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0(5):111-113.
[11] 肖國濱,劉小三,黃天寶,等.不同種植密度對黑芝麻‘贛芝7號’產量及主要性狀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1):155-158.
[12] 汪瑞清,呂豐娟,林洪鑫,等.低氮條件下密度對紅壤旱地秋芝麻產量和葉面積指數的影響[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21,43(2):271-276.
[13] 邢丹丹,陳振武,葛維德,等.不同密度對芝麻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4):11-17.
[14] 吳寅,高桐梅,王東勇,等.機播模式下芝麻不同行株距配置的高產效應研究[J].華北農學報,2018,33(6) :145-151.
[15] 王燕,張謙,董明,等.行距和密度對冀南棉區機采棉株型塑造、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23,46(6):1022-1030.
[16] 王勁松,董二偉,劉秋霞,等.行距和密度對籽粒飼用高梁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22,55(16) :3123-3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