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88-5368(2025)08-0109-04
Exploring Effective Pathway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Driv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SU Rouyi(Xi'anElectricPowerCollege,Xian,Shaanxi71oO48,China)
Abstract: As the latest manifestation of advanced productivit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lay a crucial rolein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They not only facilitate the upgrading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improve both production eficiencyand product quality,and increase the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but also advanc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secondary,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This expans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helps farmers increase their incomes and improve their livelihoods.Thispaper thoroughlyanalyzes the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newqualityproductive forces and examines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cess.Two primary development pathways are proposed:digital empowerment and 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Digital empowerment leverages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enable intelligent,precise,and efici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s,and enhance rural governance.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based on local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distinctive advantages,focuses on developing specialty agricultural sectors while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and guidance. Together,these two pathways form the core framework through whic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an lead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Digital empowerment
引言
鄉村振興是我國新時代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方針,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必然發展之路。自2017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將鄉村振興作為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的發展目標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同樣,鄉村振興面臨著一些挑戰,亟待解決,即需要全新的生產力動能。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最新質態,有助于推動鄉村實現高質量的發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1 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融合新式技術、新勞動力和新發展模式的先進生產力,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為鄉村注入高創新科技、高素質勞動力和高綠色含量的發展新內涵,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1.1 高創新性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創新,正引領著農業生產領域的深刻變革。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如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智能農具等,不僅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還促進了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的全面升級[]。創新技術為農業注入了強大的生產動力,推動農業向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方向的發展。高創新性不僅體現在技術手段的革新,更在于其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通過構建供應鏈關系系統和線上電商平臺,農產品銷售渠道得以拓寬,農民將直接對接終端用戶,增加收人來源,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經濟基礎。新質生產力的高創新性為農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使農業生產從耕種到流入市場的整個階段都有了更多的多樣化的發展機會。科技創新促進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的發展。智能監控系統實時監控土壤溫濕度、養分養料狀況以及病蟲害情況,實施精準施肥、灌溉和病蟲害防控,大幅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追溯系統,確保食品安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提升消費者信任度,為優質農產品打開更廣闊市場空間。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農業面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鄉村繁榮和農民富裕開辟新路徑。
1.2 高素質性
新質勞動力作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具有創新思維、掌握先進勞動知識和技能、熟練運用現代化科技創新手段等特點。新質生產力猶如鄉村發展中注入的新鮮血液,對提升鄉村各領域的人才規模、素質和優化人才結構方面至關重要[2]。農業生產中,新質生產力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專業農業知識,能夠精準分析市場需求和自然條件,制定科學合理的種植計劃和養殖方案。生產者卓越技能和創新能力,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精準度和效率,還推動了傳統勞動力向高質量方向的發展[3]。通過言傳身教和技術技能培訓等方式,新質勞動力將先進生產力和管理經驗傳授給傳統勞動力,促進了知識的傳遞和技術的交流,提升鄉村整體的人才素質和能力。新質生產力激發了鄉村創新創業的活力,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平臺,探索農產品品牌化、營銷多元化新路徑,擴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的同時還帶動了鄉村旅游、手工藝品等特色產業的發展,為鄉村經濟增添增長點。通過組建農村合作社、建立產業聯盟等形式,新質生產力促進鄉村產業間協同發展,構建起更緊密和高效的產業鏈條,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人才基礎。
1.3 高質量性
新質生產力的“質”代表著高質量、高效率和富有創新內涵的特質,通過強調數據等全新生產要素,為傳統農業生產帶來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變革。數據作為新時代發展的關鍵資源,通過數據收集分析和挖掘,能夠實現鄉村傳統生產要素的數字化升級,推動農業生產向智能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4]高質量性不僅體現在農產品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上,還在于其對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通過對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綠色生態發展模式的推廣,新質生產力促進了農業資源的節約和高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還為鄉村的綠色振興提供有力保障。高質量的發展使農業發展實現了減負增效,資金投入更高效減輕發展負擔,農民收入更豐厚提高產效。新質生產力帶動了鄉村社會文化的發展,倡導科學精神和現代文明理念,通過舉辦科技講座、文娛活動等形式,豐富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鄉村社會的整體文明程度。在鄉村治理方面,新質生產力發揮積極作用,利用現代數字技術手段,推動鄉村治理的精準化和智能化,提高鄉村社會的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
2新質生產力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路徑
在探討新質生產力如何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需深人剖析新質生產力的特征以及鄉村振興所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路徑。
2.1數智賦能鄉村振興戰略
新質生產力是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數字技術為核心,為農業發展帶來發展變革機遇。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應充分利用先進數字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和精準化。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體現在通過對農田的廣泛部署高精度傳感器,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收集作物生長數據,結合人工智能算法進行分析和預測,為農民提供精準決策支持[5]。無人機與遙感技術的結合應用體現在利用無人機進行農田巡查和拍攝,結合遙感技術獲得高分辨率圖像,實現對農田環境的實時監測和評估。農產品電商與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應用體現在建設農產品電商平臺,打破地域限制,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提升農產品的安全性和透明度[6]。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環境保護,通過智能灌溉系統和精準施肥技術,減少水資源和化肥的浪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護生態換進,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數智賦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是在數字化發展背景下的必然趨勢,是將數字技術深人推廣到農業生產的有效途徑。
2.2 促進鄉村新產業發展
促進鄉村新產業發展需要結合新質生產力特征,推動農業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科研,同時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形成農業發展多元化的投人機制[7]。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利用線上培訓和現場指導等多元化指導手段,提高農業技術的普及和應用[8]。發展農業合作機制,鼓勵農民成立和加入農業合作組織,通過統一組織和管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結合鄉村特色資源,開發鄉村旅游、農產品深加工等新興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促進農業與互聯網、文創等企業的融合,培育鄉村經濟新增長點,為鄉村振興提供持久動力。重視鄉村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立農業人才培訓體系,提升農民的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通過搭建創業孵化平臺,鼓勵和支持返鄉農民工、大學生群體投身鄉村創業,為鄉村振興注人新鮮血液和不竭動力,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高質量發展。
2.3推動鄉村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推動鄉村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方面,需要深人調研和分析,明確各地區獨特的產業定位和清晰的發展方向,同時結合新質生產力進行產業升級。產業布局規劃上,組織專業團隊進行地區資源稟賦、地理區位和現有產業基礎等進行全方位的梳理和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布局規劃。農業產業鏈延伸上,加強農業與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業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產業鏈整體效益[9。技術創新與產學研合作上,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鄉村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間的緊密合作。產業園區與集群建設上,引導企業向產業園區或集群集聚,通過政府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手段方面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和運營風險,形成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10]。注重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通過推廣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鄉村治理,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
3 案例分析
在我國華中平原地區,平坦開闊的地理風貌和肥沃的土壤資源,展現出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過去華中平原存在產業結構單一、傳統農業產量比重低等問題,近年來,該地區積極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在鄉村振興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為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寶貴經驗和借鑒。以河南省某縣為例,河南省位于華中平原腹地,自然條件優越,但面臨著水資源分配不均和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為克服這一難題,該縣引人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和智能化生產設備。首先,通過引入智能灌溉系統,農民能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根據農作物生長需求精準灌溉,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無人機植保技術的運用,是農藥噴灑更加均勻、高效,降低農藥使用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次,自動化收割機械的應用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海軍降低了生產成本,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加速農業科技進步與應用,該縣積極設立農業科技創新基金,專項支持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發和推廣。例如,通過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先進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如精準農業管理系統、智能溫室技術等,并在本地進行示范推廣。鼓勵本地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原創性研究,攻克一批制約農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難題。隨著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該縣農業生產水平逐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得到了質的飛躍。科技創新不僅帶動了農業產業鏈的升級與延伸,還促進農產品加工、物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該縣深刻認識到單一產業發展的局限性,積極推動農業與農產品加工、鄉村旅行等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農產品深加工,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還有效解決了農產品季節性生產與市場需求間的矛盾。例如,該縣依托當地特色農產品,發展一系列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僅帶動了當地就業,還提高了農民收入。
4結論
本研究深人探討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最新形態,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路徑。新質生產力以高創新性、高素質性和高質量性的內涵特征,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通過數智賦能和新產業發展兩大路徑,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和農產品附加值提升,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助力農民增收致富。數智賦能方面,本研究提出利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數字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農村治理水平。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無人機與遙感技術等先進技術的應用,農業生產更科學和高效的進行,農產品電商與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應用進一步擴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農產品安全性和透明度。新產業發展方面,本研究強調依托農村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通過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發展農業合作機制等措施,促進鄉村新產業的蓬勃發展。推動鄉村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集合新質生產力進行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附加值,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新動力。通過案例分析,本研究以河南省某縣為例,展示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和顯著成效。該縣通過引人先進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和智能化生產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積極推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唐欣,謝詩蕾.縣域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涌現機制:理論體系、驅動路徑與適配組態[J/OL].西南金融,1-13[2025-01-26].
[2]連宏萍,熊學振.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與破解之道[J].改革,2024(8):119-129.
[3]齊驥.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文化自信自強[J/OL].廣東社會科學,1-6[2025-01-26].
[4]劉儒,韓丹丹.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內生邏輯、現實挑戰與推進路徑[J].山東社會科學,2024(11):15-22.
[5]袁野.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發展的要素保障與實施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4(6):116-122.
[6]李鋒,江燦.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OL].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2[2025-01-26].
[7]石佳,崔可.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東北鄉村振興:機理、基礎與路徑[J].農業經濟,2024(12):41-43.
[8]劉昊東.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作用機理與實踐路徑[J].重慶社會科學,2024(9):21-31.
[9]張明珠,袁方玉.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24(12):48-56.
[10]文豐安.新質生產力助力共同富裕:階段性目標、困境及發展進路[J].北京社會科學,2024(10):63-74.
[11]余侃華,韓宵,張睿婕,等.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機理與路徑—以陜西省寶雞市金渠鎮為例[J].規劃師,2024,40(11):121-128.
[12]李勇軍,黃柏青.美學經濟賦能鄉村振興機理、路徑與機制研究——基于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4,45(5):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