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20余場高水平學術會議匯聚環保前沿科技;組織300多名專家“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精準破解超1000家企業治污難題;發動萬余名大學生深入社區開展6500余場科普活動,惠及58萬余人……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以下簡稱“學會”)以“科技幫扶+科普惠民”雙輪驅動,賦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日前,該學會榮獲“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表現突出集體”稱號,以“解難題、育人才、潤民心”的實踐精神,為南粵高質量發展增添了動人亮色。
科技幫扶精準破解治污瓶頸
“以前辦排污許可證,光準備材料就得至少一個月,全流程耗時更長,如今學會全程指導,從準備到拿證最快1個月完成!”珠海市富山工業園某新建企業負責人感慨,“學會的幫扶指導使得辦證更加省時省力,為快速投產贏得了時間。”這提速的背后,是科技幫扶隊“下沉一線、精準指導、全程跟蹤”的有力護航。
面對企業普遍反映的“政策理解不透、填報流程不清”問題,幫扶隊員逐條講解法規政策,“手把手”指導系統填報,深入車間核查排污節點,比對環評與實際工況,確保數據真實準確。
學會充分發揮智庫和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作用,聚焦企業需求,創新構建“需求庫—專家庫—成果庫”三庫聯動機制,邀請行業專家和技術骨干組建專家志愿服務團隊,深入企業和地市提供專業污染防治技術指導,有效搭建起科技工作者與技術薄弱企業的橋梁。
近年來,學會科技幫扶足跡遍布全省:在珠海,針對海島垃圾高溫熱解項目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不便等實際困難,組織專家團隊實地問診,協同各方為項目排污許可申報定制科學方案;在江門百合鎮,聯合舉辦靜脈產業園推介會,組織技術考察與產業對接,推動固廢資源化項目落地;在湛江麻章,指導污水處理廠申報綠色低碳示范項目,探索低碳建設新路徑……
“這種志愿性質的科技幫扶,激發了地方和企業治污的‘雙向驅動’。”學會秘書長鄒耀表示,“學會豐富的專家資源和人才儲備,既能幫助地方整合資源、破解資金人員短缺困局,更能激發企業治污的內生動力,促使企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目前,學會已組建“許小可”“碧水”“藍天”“雙碳”“無廢”五支專業服務隊,吸納300多名專家加入,累計為超1000家企業免費提供技術診斷,顯著提升了園區及企業的環境管理與風險防控能力。
培育綠美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在河源連平縣新龍村,一場特別的捐贈儀式溫暖人心。鵬凱環境科技與思綠環保兩家愛心企業代表將6萬元幫扶資金鄭重交到村干部手中,助力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這不是簡單的幫扶捐款,而是學會“百企興百村”行動的關鍵一環。
“我們的公益幫扶沒有附加條件,核心在于搭建政府、地方需求與企業科技優勢之間的橋梁,引導企業資源與技術下沉基層,自主履行社會責任。”鄒耀道出行動初心。學會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構建“黨建+業務”深度融合模式,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科技社團賦能基層、動員社會力量服務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
在廣寧縣洲仔鎮,科技企業派出專家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提升改造提供咨詢,并定期投入幫扶資金解決民生難題;在連平新龍村,針對污水處理設施不足與技術短板,專家團隊開出“衛星污水廠”“就地資源化”等“科技良方”,為鄉村環境治理注入新活力;在梅州蕉嶺縣,學會設立科技幫扶點,聯合策劃綠色低碳產品展銷會,助力深山蜂蜜、有機茶葉等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以實際行動賦能鄉村產業。
自2022年起,學會每年投入約10萬元幫扶資金,在肇慶廣寧、河源連平等地建設生態宣傳欄、助銷農產品、提供污水治理技術支持等。同時,積極開展“學雷鋒·愛心共筑閱讀夢”等活動,捐贈環保書籍1500余冊,舉辦科普進校園活動,在村鎮孩子心中播撒綠色種子。
通過打造黨建特色品牌,學會成功鏈接兄弟學會、工業園區、地方政府及科技企業,構建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黨建共建大平臺,凝聚起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合力。
科普薪火點燃全民生態自覺
“今天,我們相聚于此,共同見證一場關于生態文明的智慧碰撞。”2025年廣東省“我是美麗中國講解員”決賽現場,主持人劉桂俊從容掌控全場。誰曾想,兩年前初次參賽的他,還緊張得“手心全是汗”。“如今心境完全不同了。”他笑著說,“比賽賦予了我突破自我的勇氣和表達的鑰匙,學會將專業環保知識化作打動人心的故事,點燃守護綠美廣東的火種。”他的蛻變,正是學會品牌活動“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成效的縮影。多年來,活動已培養超50名優秀傳播使者。他們帶著守護綠水青山的熱情,將生態文明理念播撒至千家萬戶,有力凝聚共建共享“綠美廣東”的社會共識。
與此同時,歷經十五年深耕的“大學生在行動”生態環境科普志愿活動,匯聚起澎湃青春力量。自2010年起,學會聯合省內21所高校,1.2萬名大學生組成近千支志愿隊伍,深入省內外1000多個鄉村、社區,開展約6500場科普活動,覆蓋基層干部、婦女兒童和青少年,輻射影響58萬余人,構建起“專家—高校志愿者—群眾”聯動的科普生態圈,成為賦能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
廣州理工學院“碳途智研”突擊隊在惠州博羅,巧妙地用AR技術融入環境教育,孩子們在游戲中化身“環保小衛士”捕捉海洋垃圾,讓枯燥知識瞬間“活”起來;廣東環保學院團隊在佛山丹灶開設“環保公益小課堂”,通過廢舊物改造、手抄報創作,將環保知識送入孩子們的“指尖”“心間”……
科普創新步履不停。2022年,學會打造全國首個生態環境科普VR云展廳,吸引30萬網民“云游”生態教育基地。同時,緊扣生態環境熱點,開展“云科普”系列活動,打造“科技公益大講堂”等平臺,每年吸引逾10萬人次參與,有效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