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舉行前夕,法國綠色海洋研究院(Green Ocean Institute)在大會舉辦地法國尼斯舉辦以“人類與海洋:共建和諧世界”為主題的研討會,正式發布《2025中國廣核集團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
據悉,該白皮書由法國綠色海洋研究院編寫,通過對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及其合作伙伴實踐案例的深入剖析——從珊瑚礁修復到“風漁融合”創新模式,提出了一份切實可行的行動指南,旨在為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清潔能源協同發展提供可借鑒的行動方案。
法國綠色海洋研究院專家、法國馬賽非政府組織 “海洋農人”(Le Paysan Marin)主席本杰明·登讓(Benjamin Denjean)在研討會上詳細介紹了白皮書內容及中廣核在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理念與舉措。他指出,基于科學觀測與實踐探索,海洋養殖可以與風電、漂浮光伏等清潔能源項目實現“風漁融合”,不僅不破壞海洋生態,還能通過構建人工漁礁、珊瑚苗圃等方式促進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提升。
本杰明·登讓認為,白皮書中提出的“海洋能源+藍色糧倉+生態健康”的發展思路,為全球海洋產業融合提供了新范式。尤其是中廣核“伏羲一號”風漁融合項目,作為全球首個大型抗臺型風漁融合平臺對于法國來說具有很強的示范意義,“法國海域遼闊,如果能夠引進伏羲一號的風漁融合經驗,將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也將促進法國漁業協會對海上風電項目的支持。”
白皮書指出,當前全球海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過度捕撈、塑料污染、海洋酸化、氣候變化和棲息地破壞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在此背景下,中廣核提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強調“海洋不需要人類,但人類離不開海洋。”中廣核通過將“自然正效益”(Nature Positive)納入企業戰略,倡導“主動修復”而非“減少破壞”,并在多個項目中實踐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如珊瑚礁修復、紅樹林保育、生態增殖放流和“風漁融合”創新模式。
白皮書中也介紹了過去十多年中廣核大亞灣核電基地(以下簡稱“基地”)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行動與成效。例如,基地先后于2013年和2016年分別委托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開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西大亞灣海域海洋生物調查;2018年基地獲得深圳市授予的“生態文明宣教體驗中心(自然學校)”榮譽稱號;2019年發布全國核電行業首份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大亞灣核電基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2020年成立全國首個核電基地珊瑚保育區“大亞灣核電基地珊瑚保育區”……
白皮書提到,作為中國清潔能源發展國家隊、主力軍,中廣核始終遵循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積極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深入踐行“發展清潔能源,造福人類社會”的企業使命,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企業發展戰略,用“嚴慎細實”的責任與擔當,嚴格開展環境影響與生態質量監測,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變化、污染防治協同治理,為建設美麗中國、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中廣核力量。
鏈 接
“AI醫生”坐診核電設備 “影像科”:“看片”效率提升 150%
近日,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亞灣公司”)自主研發的“核電設備焊縫智能評片系統”取得重大突破,該系統的評價標準成功通過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立項評審。這套系統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算法,能夠對焊縫射線圖像實現全自動智能分析,不僅可以快速識別焊接缺陷,還能提供精準、客觀的評估結果。
目前,核電設備焊縫智能評片系統在實際應用中已取得顯著成效,大幅提升了焊接缺陷檢測的效率和準確性,為核電設備檢測的智能化發展樹立了行業標桿。
在核電站設備的維護與運行中,焊接質量就像設備的“筋骨”,直接關系到運行安全。想要判斷“筋骨”是否有問題,就得拍“X光片”——也就是射線膠片。以往這些“片子”全靠“醫生”人工評片,但效率比較低:一張“片子”得看5分鐘,還容易受主觀判斷影響,存在人因失誤風險。
針對這一行業痛點,大亞灣公司技術部研發團隊經過3年多的技術攻關,成功開發出基于AI深度學習的智能評片系統。這個給焊縫“看片”的“AI智能醫生”,它自帶人工智能算法“大腦”,能自動分析焊縫射線的“X光片”,可以快速、精準地識別焊接缺陷,并提供客觀的評估結果。
智能評片系統已在大亞灣核電基地6臺機組的設備檢測中“大展身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在嶺澳3號機組第13次大修和大亞灣2號機組第24次大修中成功實現全流程AI輔助評片,累計完成了362張射線底片的智能檢測與評價,單張檢測時間由人工評片的5分鐘縮短至2分鐘,檢測效率提升150%。
它還對362張片子里的缺陷實現了“零漏網”,缺陷識別率100%,準確率與人工評片結果高度一致,技術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這標志著我國核電無損檢測智能化邁出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