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立亭水電站位于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境內,其所處位置在羅甸縣蒙江壩王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核心區內。該水電站于1998年獲批開工建設,后因資金問題,曾4次變更業主,并處于間歇性建設階段。2018年,貴州某電力有限公司成為上立亭水電站法人后,于當年12月開始續建,直至2021年5月建成并網試運行發電。
2021年12月,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發現上立亭水電站位于保護區核心區,隨即向黔南州相關主管部門反饋問題,隨后該水電站停止發電并進行整改。
2022年2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受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委托,編制了《上立亭水電站、八吝大壩建設對蒙江壩王河特有魚類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評估與環保整改措施方案建議》。2022年7月,湖北省長江水生態保護研究院也出具了《貴州省羅甸縣上立亭水電站對蒙江壩王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專題論證報告》。上述2份報告都指出上立亭水電站所在的保護區核心區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斑鳠的棲息地,對于維持斑鳠的種群延續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該水電站建設運行改變了水文情勢,形成阻隔效應,致使下游斑鱯無法溯河洄游繁殖、索餌,嚴重壓縮了保護區斑鱯的適宜棲息地空間,致使核心區自然流水生態系統功能喪失。
2022年6月,為確認上立亭水電站、八吝大壩工程對蒙江壩王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生態環境損害的事實、量化生態環境損害范圍和程度、計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數額,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提供依據,黔南州農業農村局委托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開展生態損害調查。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調查后,于2022年9月出具了《羅甸縣上立亭水電站、八吝大壩工程對蒙江壩王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評估報告》),載明該水電站建設導致保護區蒙江段核心區5.66千米流水型河流生態環境完全喪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數額為2715.25萬元。報告建議采取“異位修復”方案,即在保護區壩王河實施斑鱯棲息地重建工程,用等功能、等質量的生態系統替代受損部分,并補償期間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喪失的損失。此后,黔南州農業農村局與貴州某電力有限公司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達成協議,并經人民法院司法確認。
鑒于以上情況,北京市朝陽區某環境研究所作為具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依據《民事訴訟法》及《環境保護法》關于環境公益訴訟的規定,向貴州省黔南州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貴州某電力有限公司立即停止違法行為,采取生態修復措施,并向公益基金支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款,以用于修復因違法行為所造成的環境損害。2023年6月30日,貴州省黔南州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令該電力公司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并支付北京市朝陽區某環境研究所合理支出3642.30元及律師費20000元。該電力公司不服,遂向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2023年12月6日,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判決,改判該電力公司支付原告律師費40000元,其余維持原判。
法院觀點
關于評估報告的合法性和修復方案的科學性,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本案采用的生態環境修復方案是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經論證后提出,湖北省長江水生態保護研究院在《貴州省羅甸縣上立亭水電站對蒙江壩王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專題論證報告》中予以認可,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在《評估報告》中予以采納,相關修復方案已經報有關政府部門同意后實施。修復方案立足提高保護區整體保護效果,采用在受損區域異位恢復與受損生態環境基線同等類型和質量的生態服務功能,并補償生態系統服務的期間損失。經評估,貴州某電力有限公司須承擔壩王河斑鱯棲息地重建恢復費用、斑鱯產卵場重建修復費用,人工增殖放流費用,監管、監測、修復效果評估費用,同時承擔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完成期間服務功能喪失導致的損失。該損失主要評價自然流水型生態環境喪失導致的生態服務功能的損失,與本案恢復自然流水型生態環境的修復思路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北京市朝陽區某環境研究所主張貴州某電力有限公司應當賠償建設水電站造成斑鱯以外的其他物種的損失,該損失計算以評價生物資源量的損失為基礎,與本案恢復自然流水型生態環境的修復思路不相匹配。因此,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采取不同的生態環境修復方案,生態環境修復等費用生態環境損害的計算會存在不同。本案立足于“保護區”設立初衷,對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斑鱯進行重點保護,從而采取在保護區壩王河恢復同等長度的自然流水型生態環境河流的生態環境修復方案,在確定修復方案的基礎上確定修復費用和賠償損失的金額,《評估報告》據此確定的費用與損失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規定,并無不當。
典型意義
本案系處理水電開發與國家級生態保護區功能沖突的典型案件。法院在審理中堅持生態優先、科學修復的原則,綜合考量原位修復的可行性、修復成本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等效性,在原位修復不可行的情形下,合理采納異位修復替代方案,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法院通過司法裁判明確,在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后,相關企業應在合理期限內承擔恢復責任,如無法原位修復,則應以功能等價的方式實現替代性修復,并賠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失。本案所體現的“應修盡修、應補盡補”司法理念,不僅推動了具體生態破壞行為的責任落實,也有效引導企業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發展決策,轉變粗放式開發模式,強化綠色發展責任。該案為環境公益訴訟在生態司法實踐中的有效適用提供了范例,為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積累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對全國范圍內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司法裁判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作者系廣東固法律師事務所律師)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 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生態環境能夠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承擔修復責任。侵權人在期限內未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進行修復,所需費用由侵權人負擔。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風險的行為,原告可以請求被告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修復生態環境、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