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末的廣州,夏意漸濃,濕潤的季風裹挾著白蘭花的芬芳,輕輕拂過廣東工業大學的小禮堂。這里正在舉行2025年“中美青少年氣候領袖研修項目”開幕式,來自太平洋兩岸的中美青年齊聚一堂,以氣候為紐帶,用行動作語言,共同勾勒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藍圖。
在朝氣蓬勃的青年代表中,一位中國姑娘格外引人注目——烏黑的長發利落地束在腦后,襯托出她干練的氣質;黑框眼鏡下,一雙明亮的眼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微微上揚的嘴角,流露出自信而溫暖的笑容。她就是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高李帆。作為推動中美氣候合作的青年代表,高李帆在活動中落落大方、侃侃而談。她以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流利的英語表達,彰顯著中國新一代青年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專業素養與責任擔當。
雪落無聲處 少年志彌堅
誰能想到,這位在國際氣候論壇上侃侃而談的青年學者,與氣候變化的羈絆竟始于兒時最純真的記憶。
這個來自山西太原的姑娘,手機里始終保存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年幼的她裹著厚厚的棉襖,站在及膝的雪地里,臉蛋凍得通紅卻笑得燦爛。“小時候,我們那兒的雪厚得能埋住膝蓋,屋檐下倒掛著的冰凌像水晶簾子一樣晶瑩剔透。”她的指尖輕輕撫過照片,眼神透露出溫柔和懷念,“我們一群小伙伴在雪地里打滾、堆雪人,棉鞋濕透了都舍不得回家,非要等到媽媽們扯著嗓子喊吃飯才肯罷休。”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故鄉的冬天悄然改變。先是雪變得越來越薄,常常剛積起薄薄一層,太陽一出來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后來,灰蒙蒙的霧霾開始頻繁造訪這座城市。對患有哮喘的高李帆來說,每個霧霾天都是一場煎熬。“最嚴重的時候,我不得不整天戴著口罩上課,透過教室的窗戶往外看,連操場上的人影都模糊不清。”氣候變化于她而言,從來不是新聞里遙不可及的詞匯,而是刻在每一次艱難呼吸里的切身之痛,是每天清晨望向窗外時,對藍天白云最真切的渴望。
高考填報志愿時,當其他同學還在為選擇哪個熱門專業而猶豫不決時,高李帆卻毫不猶豫地在第一志愿欄填上了“環境工程”。“其實我沒有多么崇高的理想。”她笑著說,“我只是覺得,如果連最基本的呼吸都成了奢望,那其他的事情還有什么意義?”
隨著專業學習的深入,她愈發認識到氣候危機的嚴峻性。本科畢業后,當大多數同學選擇就業時,她毅然決定繼續深造,最終成為低碳政策專家曾雪蘭教授的“愛徒”。“我想找到答案!”她的眼神堅定而清澈,“想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能做些什么,才能讓未來的孩子們不必面對消失的冬天,讓他們也能像我小時候一樣,在雪地里盡情撒歡。”
青年挑大梁 能力要培養
學習之余,高李帆深知“實踐出真知”。從最初參與校園環保社團,到后來領導土壤污染修復創新團隊并在“挑戰杯”“互聯網+”等賽事中斬獲國家級獎項,高李帆的思考和體會愈加深刻,她漸漸意識到青年要在氣候行動中發揮更大作用,必須突破幾個關鍵能力瓶頸。
“跨學科協作能力是首要挑戰。”高李帆回憶說,在帶領團隊研發土壤修復方案時,成員來自環境、市場、財務等不同背景,“最大的難題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如何讓學環境的人理解商業邏輯,讓商科同學快速把握技術要點。”團隊最終能拿下金獎,正是得益于跨學科協作能力。“氣候問題涉及科學、技術、政策、經濟、社會、倫理等多維度,氣候青年領袖需突破單一學科思維,學會理解不同領域的語言和邏輯,并有效整合資源。”高李帆總結道。
而參與這次“中美青少年氣候領袖研修項目”的經歷,讓她意識到跨文化溝通能力同樣至關重要。在“廢物管理與處置”為主題的項目設計中,她需要協調不同國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決方案,“氣候問題是全球性問題,我們要抱著包容開放的心態和嚴肅嚴謹的態度對所有觀點進行思考,學會在差異中尋找創新點,而非強行統一。”
在“碳交易模擬游戲”中,中美學生被分成不同企業小組,通過模擬生產、減排與配額交易的過程,讓參與者親身體會碳市場的運作機制。“剛開始大家都對規則一頭霧水,拉著我問個不停。但很快,教室里就充滿了激烈的討論聲。”中方學生謹慎保守的策略與美方學生大膽激進的做法在碰撞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火花。游戲結束后,美國學生Elisa興奮地摟著她的肩膀,贊嘆碳交易這個政策工具的精妙。“那一刻,我看到了青年合作的力量。”高李帆說,“解決氣候問題需要的正是這種全球視野和多元包容的精神。”
“但最根本的,是培養系統思維。”她強調,氣候問題牽涉科學、政策、倫理等多維度,單點突破很難實現目標。她觀察和了解到,冰島某CO2捕集工廠雖技術過關,但卻因運營成本過高難以推廣,巴西某生物燃料計劃曾因未考慮小農土地權益引發了社會爭議,而丹麥風電革命則依賴“技術研發+政策補貼+社區共治”三重架構大獲成功。“想要在氣候領域做點實事,就不能只埋頭實驗室,而是要主動走進真實場景,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語言’。”
人在事上“磨” 知行漸合一
“真正的氣候行動,從來不是紙上談兵。”高李帆堅定認為,青年領袖既要有前沿的科學認知,更要有落地的實踐智慧。“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把知識轉化為行動,才能在復雜的氣候挑戰中找到真正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在曾雪蘭教授課題組實習期間,高李帆深入參與了多項關鍵研究,包括特大城市群協同減污降碳戰略、水田甲烷排放監測、電力企業碳核算等。其中,她對廣東省水田甲烷排放的本土化核算研究尤為關注。
她發現,廣東作為農業大省,稻田甲烷排放核算仍依賴國際通用排放因子,缺乏精準的本土數據支撐。為此,她和團隊跑遍全省的典型稻田,設立12個樣地,每周采樣分析,持續監測一年,結合土壤特性、灌溉方式、施肥模式等變量,力求建立更精準的排放因子體系。這項研究不僅能為碳普惠方法學、農業減排政策提供科學依據,還能幫助政府制定更有針對性的“雙碳”激勵措施。
“城市長大的我第一次摸到水稻,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高李帆笑著說。盡管烈日下采樣、泥濘中監測十分辛苦,但她覺得,正是這樣的實踐,讓她對氣候行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真正的解決方案,必須結合科學、政策和在地經驗,而青年學者應當成為橋梁,把數據轉化為行動。
影響身邊人 “雙碳”一起來
清晨的陽光灑在校園小路上,高李帆熟練地跨上她那輛天藍色自行車,車輪轉動間,2.5公里的通勤路程成了她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光。這短短十分鐘的騎行,既是她堅持的低碳承諾,也是一天活力的開始。實驗室的同學們看著高李帆每天神采奕奕地騎車往返,漸漸地,停車棚里的自行車多了起來。“騎自行車既能減碳又能健身,何樂而不為?”聚餐時,她總是這樣笑著建議,于是三五好友騎著單車穿梭在校園周邊的場景,成了他們這個小群體最生動的環保宣言。
作為一名在讀研究生,高李帆在努力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實際解決方案之余,也不忘公共倡導,以實際行動影響身邊人,號召大家一起關注氣候變化,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對于想參與氣候行動但缺乏資源的青少年,高李帆建議,可以從“低門檻”方式入手。比如,加入校園環保社團、參與“地球一小時”等主題活動,甚至只是嘗試一次低碳通勤。在她看來,中國“雙碳”目標下,青年最易切入的創新方向是氣候教育與科普——用短視頻、劇本殺等有趣形式,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她相信,改變始于微小習慣,而青年的力量在于聯結與傳播。
“我們不是繼承父輩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子孫的地球。”這是她最想對全球青年說的話。她呼吁大家不必等待“完美方案”,從了解開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連接彼此,共同書寫一個更堅韌、更公平、更生機勃勃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