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俠者,行走江湖,武器稱手,實乃要務。時至今日,以筆為劍,以紙為疆,必不可少。廣東省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環境中心(以下簡稱“省固環中心”)副主任葉脈便是如此。
多年來,一支筆,一沓本,是葉脈工作時“所向披靡”的利器。筆走如飛之間,經驗、體會躍然紙上,日積月累之下,思路、方法了然于胸。而最終,它們全部匯聚成助力葉脈優質高效完成本職工作、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投身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和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源源力量。
推動“無廢城市”建設
探索“廣東經驗”
“十三五”末期,我國提出建設“無廢城市”這一重大決策部署,旨在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實現城市發展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和處置安全。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全國第一經濟人口大省,開始“無廢城市”建設之初,亟需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為中長期“無廢城市”相關工作引領方向。當時還在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擔任總工程師的葉脈,在可參考研究成果少、工作基礎薄弱的情況下,牽頭組建并帶領專題技術團隊,在大量現場調研的基礎上,圍繞廣東實際需求,研究出臺了全省首份《廣東省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從城市整體層面探索深化固廢管理改革和破解難題、構建地方性無廢指標體系與技術體系,為全省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3年,葉脈來到省固環中心擔任副主任,帶領團隊深入全省試點建設的11個城市開展調研,了解每個城市的建設成效、項目亮點和短板問題,組織完成全省首次“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成效評估,總結各地建設經驗和示范亮點,積極探索“無廢城市”建設“廣東經驗”。
2024年以來,依托廣東省固體廢物環境監管信息平臺,葉脈又帶領中心同事堅持數智賦能,持續提升危險廢物管理信息化監管能力,推進“粵無廢”信息平臺建設。
利用該平臺,廣東全省實現了產廢數據實時采集和危險廢物從產生、庫存、轉移、處置的全過程可追溯管理,單批次危廢入庫時效由小時級提升至分鐘級,數據誤差率降低達90%以上。開發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線上評估功能,避免對正常運營企業擾動的同時,優化服務危廢處理處置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推進固體廢物的資源化、高值化利用是廣東“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針對“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和“廢樹脂粉等固廢資源化利用”等行業難題,葉脈也猶如一位醫生開出良方,對癥下藥、去除疾患。
葉脈說:“廣東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重地,產量和保有量分別約占全國1/4和1/8,產業鏈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隨著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退役高峰的來臨,依法規范處理廢舊動力電池問題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包括廣東在內的很多省份,在退役動力電池回收領域都存在著回收市場不健全、監管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政府部門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加快構建可行的管理機制,解決行業難題。”
為此,葉脈帶領團隊深入比亞迪、芳源新材料等數十家涉及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及回收利用企業走訪調研,研究提出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政策機制及大灣區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處置中心建設相關對策建議,并形成高質量調研報告分別報送省政府、省委辦公廳信息綜合室及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得到了領導的一致認可。
此外,葉脈還積極推動廢樹脂粉、飛灰這類危廢處置關鍵短板在建材領域的資源化利用,深入產廢企業、處置利用企業及建材行業龍頭企業調研,探索科學高效、經濟可行且市場預期明確的應用方向并助力資源化利用項目落地,讓它們更好服務“無廢城市”建設。
開展“新污染物”治理
補齊基層短板
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明確了新污染物的定義。此后,新污染物治理連續三年被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對于新污染物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但對于新污染物的治理重在一個“新”字,也難在一個“新”字,無先例可循,那就要蹚一條新路。
“當時,我還在省環科院總工程師崗位,在新污染物治理體系和管理機制基礎薄弱、人手也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依托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負責了國內首個新污染物風險評估與管控實驗室建設項目。填補了我省新污染物分析管控領域空白,搭建研究團隊,在省生態環境廳的指導下牽頭研究編制了《廣東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分年度完成了省內醫藥制造、紡織印染、涂料、電鍍等十余個重點行業的新污染物‘篩、評、控’基礎研究。現在回想起來,雖然當時工作很有難度,但是通過不斷學習、不斷思考,在新領域能不斷探索出推進工作的好方法,還是很開心的。”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葉脈記憶猶新。
調任省固環中心后,作為新污染治理的主要領域,化學品環境管理又成了葉脈的工作重點之一。
葉脈自2023年開始帶領團隊成員牽頭組建了由省內外20余名專家組成的技術幫扶團隊,深入企業現場指導填報、線上答疑、遠程指導等方式進行數據填報指導,有效解決各地市生態環境部門人手不足的現狀。
葉脈團隊還研究編制出《廣東省化學物質環境信息統計調查填報指南》《廣東省化學物質環境信息統計調查審核指南》和《常見問題解答》等配套技術指導文件,嚴格按照區縣級、地市級、省級生態環境部門三級體系逐級開展數據審核,確保了全省最終數據的真實性,連續3年并高質量完成全省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
2024年,廣東全省組織填報企業數量達到15802家,居全國首位,省級抽查比例13.74%,遠超國家5%要求,相關經驗做法在《中國環境報》頭版刊登,并應邀參加生態環境部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立法交流會介紹廣東經驗,化學物質信息調查工作相關指標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省里的工作理順后,自2024年開始,葉脈又針對全省涉新化學物質企業數量居全國前列、基層和企業能力薄弱的現狀,帶領技術骨干、組織相關專家先后赴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珠海、惠州、江門7個地市開展新化學物質培訓和幫扶交流,加強基層生態環境部門對于新污染的治理。各地評價,省里的幫扶如同“及時雨”,幫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服務“兩新”工作推進
助力綠色發展
2024年,家電“以舊換新”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熱詞,在國家發放補貼的吸引下,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家用電器或者智能設備換成了款式更新、能耗更低的新一代產品。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廢舊產品亟需妥善處理處置。省固環中心長期以來負責全省廢棄電器電子拆解基金補貼企業的審核工作,如何抓住“兩新”(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契機,圍繞主責主業推動服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成了省固環中心的一項重點任務。
好事辦好,不辱使命。葉脈帶領單位同事深入佛山、清遠、茂名、汕頭等多地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回收網點及處理企業開展專題調研,實地了解企業困難和需求,全面了解并分析研究了廣東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現狀和存在問題,積極推動“兩新”工作。
之后圍繞“以舊換新、規范拆解”主線,葉脈帶領中心同事積極宣貫基金補貼制度改革和“兩新”政策,配合省生態環境廳固體處組織編制《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方案》,形成了《我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行業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及《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關于我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有關工作情況的報告》,獲得廣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
2024年,廣東全省“四機一腦”拆解量1089.38萬臺(套),居全國首位。2025年第一季度,廣東“四機一腦”拆解量達到210.59萬臺(套),同比增長82.46%。同時廣東創新性引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資源環境效益”,引導企業綠色化、規模化、智能化發展,助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行業高質量發展,“兩新”政策在廣東得到有效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