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引路
小說作者和讀者
◎沈從文
什么作品可稱為恰當?說到這一點,若想舉一個例來作說明時,倒相當困難了。因為好作品多只能在某一點上得到成功。從中國舊小說看來,我們就知道《世說新語》的好處,在能用素樸文字保存魏晉間人物行為言語的風格或風度,相當成功,不像唐人小說。至于唐人小說的好處,又是處理故事時,或用男女愛憎恩怨作為題材(如《霍小玉傳》《李娃傳》),或用人與鬼神靈怪戀愛作為題材(如《虬髯客傳》《柳毅傳》),無不貼近人情。可是即以貼近人情言,唐人短篇小說與明代長篇小說又大不相同。
不過就此說來,倒可得到另外一種證明,即一個作品其所以成功,安排恰當是個重要條件。只要恰當,寫的是千年前活人生活,固然可給讀者一種深刻印象,即寫的是千年前活人夢境或架空幻想,也同樣能夠真切感人。《三國演義》在歷史上是不真的,毫無關系,《西游記》在人事上也不會是真的,同樣毫無關系。它的成功還是“恰當”,能恰當給人印象便真。
那么,這個恰當究竟應當側重在哪一點上?我以為一個作品的恰當與否,必須以“人性”作為準則。是用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都“共通處多,差別處少”的共通人性作為準則,一個作家能了解它較多,且能好好運用文字來表現它,便可望得到成功。一個作家對于這一點缺少理解,文字又平常而少生命,必然失敗。所以說到恰當問題求其所以恰當時,我們好像就必然要歸納成為兩個條件:一是作者對于語言文字的性能必須具敏銳的感受性,且有高強手腕來表現它。二是作者對于人的情感反應的同差性,必須有深切的理解力,且對人的特殊與類型能明白刻畫。換句話說,小說固然離不了討論人、表現人的活動事情,但作者在他那個作品的制作中,卻儼然是一個“上帝”(這自然是一種比喻)。我意思是他應當有上帝的專制和殘忍、細心與耐性,透明地認識一切,再來處理安排一切,作品才可望給人一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一個作家在寫作過程中,“天才”與“熱情”常常都不可免成為毫無意義的名詞,所有的只是對人事嚴密的思索,對文字保持精微的敏感,追求的只是那個“恰當”。
寫作是一種永生愿望。生命個體雖不免死亡,保留下來的東西卻可望百年長青(這永生愿望,本不是文學作家所獨具,一切偉大藝術品就無不由同一動力而產生)。作家的不斷寫作,且儼然非寫不可,就為的是從工作的完成中就已得到生命重造的快樂。試從中國歷史上幾個著名不朽文學作家遺留下的作品加以檢查,就可明白《離騷》或《史記》,杜工部詩或曹雪芹小說,這些作品的產生,情形大都相去不遠。我們若透過這些作品的表面形式,從更深處加以注意,便自然會理解作者那點為人生而痛苦的情形。這痛苦可說是惟有寫作,方能消除。寫作成后,愿望已足,這人不久也就精盡力疲,肉體方面生命之火已告熄滅,人便死了。人雖死去,然而作品永生,卻無多大問題。
這個“永生”,我指的不是讀者數量上問題,因為一個偉大作家的經驗和夢想,既已超越世俗甚遠,經驗和夢想所組成的世界,自然就恰與普通人所謂的“天堂”和“地獄”鼎足而三,代表了“人間”。雖代表“人間”,卻正是平常人所不能到的地方。讀者對于這種作品的欣賞,絕不會有許多人。正如《紅樓夢》題詞所載:“滿紙荒唐言,一把酸辛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從作品了解作者,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一個誠實的作者若需要讀者,需要的或許倒是那種少數解味的讀者。作者感情觀念的永生,便靠的是那在各個時代中少數讀者的存在,實證那個永生的可能的夢。
(選自《小說作者和讀者》,有刪改)
◆技法點睛
1.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由特殊具體的事例推導出一般原理、原則,是一種公認的合乎邏輯的推理方式。文章以中國舊小說為例,舉《世說新語》、唐人小說、明代長篇小說等多個例子,直觀論證了“好作品多只能在某一點上得到成功”的觀點。
2.比喻說理
比喻說理通過將抽象概念比喻成讀者熟悉的事物,使復雜的概念變得簡單明了。文中“作者在他那個作品的制作中,卻儼然是一個‘上帝’”,形象地論證了作者在創作時應“透明地認識一切”“處理安排一切”的觀點。
3.因果論證
因果論證是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寫作是一種永生愿望,原因是生命個體難免死亡,而通過寫作,作者能從工作完成中獲得生命重造的快樂,偉大作品可以保留下來實現永生。這是一種因果推導,解釋了寫作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
學子佳作
在消費洪流中
打撈儀式真義
◎李鑫妮
當“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成為朋友圈的標配,當“雙十一狂歡”成為全民盛宴,我們看似沉浸在“儀式感”中,實則是在消費主義編織的符號迷陣里,漸漸迷失了本真。
儀式感本是人類精神世界對自然節律的莊嚴回應,是為凡俗生活注入神圣靈光的古老智慧。《詩經》中“春日載陽,有鳴倉庚”的歡歌,是農耕文明對時序流轉的虔誠禮贊;《小王子》里狐貍說“儀式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道出了人們想為日常賦予意義的渴望。它如生命之河上的航標,是我們為自身存在刻下的獨特印記。
然而,資本敏銳地捕捉到人們對儀式感的心理需求,將其降維、編碼、批量生產,使之淪為明碼標價的消費符號。“儀式感”被包裝成了“必買清單”,層出不窮的“紀念日”成為消費的噱頭。“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背后,是資本對自然季節律動的劫持,人們身在其中,難以分辨是真心的驅動還是營銷的慫恿。
長此以往,為滿足儀式感而產生的消費將從慰藉異化為負擔,儀式感也會淪為外在符號,使靈魂蒙塵。
我們唯有重拾內心的澄明,才能打撈儀式的真義。冬至親手包餃子,氤氳的香氣取代購物狂歡的喧囂;手寫一封家書,承載的思念超越“愛他,就送××”的聒噪,自發、樸素的儀式,將如未被污染的星光,重新照亮生活的本真。
儀式感真正的價值,不在于炫耀,而在于對生活本身的鄭重相待。當我們不再盲從外界強加的定義,每一次儀式的選擇都發自心靈深處,就能在符號洪流中捕捉屬于自我的星光。這星光雖微,卻足以照亮生活,讓平凡光陰煥發不朽的光芒。
在這個消費至上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是昂貴的紀念品,而是一顆在浮華中依然澄澈、在庸常里始終莊重的心靈,這才是生命殿堂里永不貶值的“奢侈品”。
讓我們擺脫消費主義的裹挾,用真誠和熱愛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儀式,讓生活回歸本真,讓儀式感重新成為我們與世界、與自我對話的橋梁,讓每一個日子都閃耀獨特的光。
【廣東東莞市松山湖未來學校】
◆點評
作文圍繞“消費洪流中儀式感被異化”進行因果論證:因人們內心存在賦予平凡生活以神圣意義的渴望(本因),資本敏銳捕捉此需求(誘因),將其物化為消費符號(過程),終致儀式感失去本真并異化為新的負擔(不良后果),從而凸顯了重拾儀式感真義的必要性。結尾回扣論點,呼吁人們擺脫消費主義的裹挾,用真誠和熱愛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儀式,讓生活回歸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