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進入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依法認定、登記并公布不可移動文物,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目錄,逐級驗收并向社會公布普查成果。
目前,我國有76萬多處不可移動的文物,含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數量多、分布廣、產權復雜。由于不可移動文物多處于露天或半露天環境,比起搶救性保護,摸清“家底”,辦好“身份證”,預防性保護“治未病”尤為重要。
古建筑等文物長時間閑置,會逐漸自然朽壞;遺跡遺址等文物“圈起來”禁止參觀研究,則是對文化資源的浪費。文物普查細致描繪文物資源“全景圖”,貫徹的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工作方針。比如,利用文物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在云南,麻栗坡縣沿著縣城邊的千年巖畫建設了健身步道,讓公眾得以在日常走近文物。又如,挖掘文物的經濟價值。云南怒江知子羅,完整保留了20世紀70年代末的老州府景觀,當地借勢發展鄉村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陜西將老西安電影制片廠建成藝術博物場館及商業聚合的“電影圈子”,實現了從廢棄工業區向現代產業園的蝶變。從實踐看,深入挖掘文物故事,闡釋文物蘊含的文化精神,將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群眾。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5年6月12日)
◆素材解讀
從山水環境到文化景觀,文物普查工作將散落的文明碎片匯集成文物“家譜”,串聯起歷史經緯,為我們汲取文明智慧、傳承文化根脈、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供了重要參照。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堅持“應普盡普”“應保盡保”,讓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必能為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適用話題
文物保護、文化自信、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