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是表達觀點、闡明事理的重要文體,而合理運用論證方法,能夠讓觀點更具說服力,支撐起整篇文章的邏輯。在寫作議論文的過程中,有些同學不懂得如何論證,多用簡單的“論點+論據”模式,致使論證簡單化、平面化,說理蒼白無力。那么怎樣才能使論證深刻有力呢?我們不妨采用以下幾種論證方法:
一、假設推理
即以“反事實”的思維方式,對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作出假設性推斷。通俗地說就是運用“如果……那么……”“假如……怎能……”等句式,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其他可能性的假設,并據此推導出一個與事實完全相反的結果,從而在不同假設與結果的對比中,對已經發生的事實作出評析,論證其形成條件的必然性,有力地證明論點。假設論證的形式可分為兩種:一是對正面事例進行反面假設推理;二是對反面事例進行正面假設推理。
如杜牧的《阿房宮賦》:“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運用正面假設推理,強調了若統治者愛護百姓,國家便能長治久安,否則必然走向滅亡的道理,深化了統治者應吸取歷史教訓,以民為本的主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二、對比論證
聞一多說:“一切價值都在比較上看出來。”“有比較才有鑒別”,兩種事物經過對比,才能分辨出彼此間的差異。真與假的對比,可以去偽存真;善與惡的對比,可以抑惡揚善;是與非的對比,可以撥亂反正。因此,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把兩種矛盾或對立的事實加以對照比較,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說理,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能使所闡述的觀點更加深刻、更有說服力。
如荀子的《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作者將“騏驥”和“駑馬”、雕刻的“舍”與“不舍”、“蚓”和“蟹”的條件優劣及努力結果等方面進行對比,進而得出結論:學習要持之以恒、專心一致。
三、鋪排論證
即在論證過程中,集中列舉大量同類或相關的事例、現象等,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對論點進行全方位的闡述。其特點在于“鋪”和“排”,“鋪”強調事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通過廣泛收集素材,展現論證的廣度;“排”注重事例的有序性和邏輯性,使眾多事例如整齊的隊列,有條不紊地為論點服務。這種論證方法能營造出強烈的氣勢,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
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作者不惜筆墨,借助鋪排之法,將多則事實論據并列組合,如眾箭齊發,直指論點,讓人感受到鞭辟入里的論證力量。
四、迂回曲折、層層深入
即在論證過程中不直接切入主題,而是通過旁征博引、設置懸念、提出質疑等方式,逐步拓寬論述維度,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推進論證。其核心在于構建遞進式的邏輯鏈條,每一層論證都建立在上一層的基礎之上,不斷深化對論點的剖析。
如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文章意在宣揚王道,卻不直言王道,而以齊宣王向孟子問齊桓晉文之事發端。孟子的回答表明了對“霸道”的態度,同時又機智、委婉地把談話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談王道,而是以“以羊易牛”的事例來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備行“王道”的基本條件,由此正式打開話題。作者論述問題時先從側面、遠處、外圍入手,逐漸引向主旨,剝繭抽絲般引導讀者接近論點核心,使論證更具深度與張力。這種論證方式打破常規線性思維,以更巧妙的邏輯結構,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與可讀性。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應注意根據文章的論點,靈活運用以上論證方法,這樣才能既使文章靈活多變、搖曳多姿,又使文章邏輯嚴密、深刻有力,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