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打出,先是空拳,這是第一次發力。距目標10厘米左右,抖腕,緊拳,這是第二次發力。第一次發力,主求速度,全身協調,松著出去。第二次發力,抖腕、緊拳同時完成,主求硬度和力度。第二次發力是在第一次發力的基礎上疊加硬度和力度,使拳頭速度、硬度、力度達最大。長途跋涉、遠擊的拳打腳踢大多是二次發力,也就是說擊打大多是二次發力。
最典型的二次發力是通背出拳。通背放長擊遠,“腰如蛇行足如鉆”,身體舒展著發力,拳的行程最大,抖腕幅度最大最明顯。大多其他拳術的抖腕雖然不明顯,但都多多少少存在。抖腕是一個快速且微小的動作,讓拳鋒在最后時刻加速旋轉,增大行程,從而起到增大拳速、增強穿透效果的作用。緊拳,增加拳頭硬度,產生更大的沖擊力,擊打點更集中。緊拳,必然同時緊腕,緊腕是將手腕關節鎖住,使關節穩定,有助于固定拳頭的方向和角度,更準確地控制打擊點和打擊方向,阻止力量在手腕處分散損耗,把力量高效地傳遞到拳鋒,同時避免腕關節扭傷。抖腕與緊腕并不矛盾,抖腕、緊拳、緊腕同時完成。抖腕、緊拳觸到目標后,產生拳拳到肉感,或點點透骨感,說明從第一次發力到第二次發力是無縫銜接,距離控制得很好,能夠發出大力,能夠把大力落實到對方身上。拳擊是二次發力,它的二次發力和通背二次發力有所不同。通背是放長擊遠身體舒展著出拳,“腰如蛇行足如鉆”,手身足是柔性連接,對自身震動小,損耗小,牽連小。拳擊是緊卷著身體出拳,手身足相對是剛性連接,消耗體能更大,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也更高。年紀大后,拳擊出拳練習容易傷身體,練習通背更合適。
近距離發力,貼觸零距離發力,因距離極短或為零,所以只一次發力。推手中的棚、捋、擠、按、采、冽、肘、靠,因彼此肢體接觸,之間沒有距離,基本上都是一次發力。肢體緊密接觸類對抗,如摔跤、柔道等更多的是一次發力。最典型的一次發力是震顫發力。在肢體接觸或距離極近的情況下,前足踩,后足蹬,全身一緊,猛然短促震顫,軀干運動幅度極小,四肢形變幅度稍大。前足踩,給身體一個向后的力,這個力產生的效果是身體后移。后足蹬,給身體一個向前的力,這個力產生的效果是身體前移。前足踩,同時后足蹬,產生的合力效果是手微前移,身體既不前移也不后移。
震顫發力如震墻。墻固定不會動,發力不會移動推動墻,也移動推動不了墻,只有震動墻體,破壞墻體。震顫發力,重點在震,身手前移幅度極小,如果手前送幅度大了就變成推了。有過挑擔經歷的人都知道,蹲下挑重物起身,身體只往上起,沒有前后移動,這樣身體就能平衡穩定。震顫發力也一樣,震顫的瞬間,前足踩,后足蹬,身體“起如挑擔”微往上,沒有前后移動,沒有前俯后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身體平衡穩定。震顫發力練習都是一下一下來,難能密集連續爆發,中間需要短暫的停頓。一秒鐘密集打出幾拳不難,但無法連續高質量地完成震顫發力,因為震顫發力之瞬間,全身肌肉緊張度非常高,且身體瞬間被鎖定,想要第二次震顫需要短暫時間的恢復。要獲得震顫發力的感覺,可以在大樹身上練習,有感覺后再空練。震顫發力最接近“力不出尖”的狀態,是接近,不是完全。比如,手掌貼胸發個震顫,力在手掌處的方向性非常明顯,力在手掌處\"出尖”了。
嚴格說來,除了站樁,在拳術上“力不出尖”是做不到的。“力不出尖\"對拳術練習的指導意義在于,每動要寓相反意,前中寓后,后中寓前,左中寓右,右中寓左,上中寓下,下中寓上,前后上下左右皆如此,不是用力完全沒方向沒大小。擲放是一次發力,它的發力方向非常明確,接觸點前行幅度很大,整個身體隨著上步進身有前移有沖撞,如擲物。擲放重點在推。要把蕩掛著的重沙袋推動推走推遠,全身走長勁,手掌的前送幅度很大。要獲得擲放的感覺,可以在蕩掛的重沙袋上練習,把沙袋瞬間推遠,有感覺后再空練。擲放產生的效果是被拋擲者的身體整個發生明顯位移或摔倒,接觸點并不感到疼痛或受傷。震顫發力,受震者身體紋絲不動,不發生或很少發生整體位移,接觸點或接觸面會發生凹陷變形,嚴重的會引起骨折,內臟因慣性會被震傷。“高手用勁,不見其形,疾如閃電,一發即收。\"“勁之應敵如矢之離弦,其著于身如蜻蜓點水,一著即止。\"因一發即收,一著即止,震顫發力的能量不會消耗用于移動對方身體,只用于接觸點凹陷變形,摧殘對方身體,推手對抗時不能使用。震顫發力,在極短的時間里從極松轉為極緊,“不見其形”,幾無征兆,點點透骨,短勁難防。震顫發力往往同時發哼或哈兩聲助力,哼大多由鼻腔發出,哈大多由口腔發出。因發勁用時短,力的傳導用時短,故發聲短促,
震顫的打擊效果在散手的打迎擊和退步斷打中也會出現。打迎擊,對方沖過來,我拳腿迎上,兩力相向對撞,被打者的身體一般不會發生后移,兩相向動量疊加在對方身上。退步斷打,身退手不退,對方在我“身退”時追打我,被我“手不退\"打了個迎擊。震顫在任何距離上都可以操作,只要貼觸或距離極近。擲放需要具備較多條件,如對方有后退趨勢,呆滯,失重等。震顫發力常在定步時操作,求打透,擲放常要借助進步進身,求打遠。既打透又打遠是推撞技法,有推有撞,推震兼備。
一次發力體重參與度高,身體移動速度慢,二次發力體重參與度低,身體移動速度快。同屬二次發力的形意拳與通背拳比較,前者體重參與度高,后者拳速快。從搏擊實踐來看,一次發力的棚、捋、擠、按、采、咧、肘、靠,震顫、擲放等,使用機會很少。主要原因是使用這些技法的時候,常需要身體穩定穩固,先得肢體挨著,且體重參與度高,身體移動速度慢,而搏擊唯快不破,更需要身體的靈動。抖彈勁用不上也有這些原因。步大身矮,雖身體穩定穩固,移動速度卻慢,易挨打。以犧牲速度為代價的技法,都不適合自由搏擊。百法打為上,二次發力的拳打腳踢,其使用率、方便性、有效性等更高。以前固定在城墻上的大炮很大很重很厲害,但它的致命弱點是不能移動,射擊范圍很窄。現在安在坦克上的大炮就不一樣,上下俯仰,左右旋轉,前進后退,均可全方位全時空射擊。一次發力的技法有點類似城墻上的大炮,二次發力的技法有點類似坦克上的大炮。練搏擊的更需要練習二次發力技法,在進退之時還能發力,在發力之時還能進退上多練習。
肢體脫開,擊打類的技法多是二次發力模式。肢體緊密接觸,推揉類技法多是一次發力。是二次發力還是一次發力,與發短勁還是發長勁沒有必然關系。同是一次發力的棚、捋、擠、按,擲放發的是長勁,震顫發得是短勁。二次發力,前期是松,一次發力雖然發力是一步到位,但發力前也是松,不先松下來就發不準,力發不大。
一次發力和二次發力只是大概說法,并不嚴格。比如說上步擲放,如果從貼觸到對方身體時算起,是一次發力。如果從上步時算起,是二次發力,因為上步時已經在發力了,已經有第一次發力了。
(作者為浙江省臨海市太極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