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
文/史可瑩
紀念館內,史料中的鉛字突然有了溫度,彭雪楓將軍的一生在我眼前逐漸清晰。我看見22歲的他在人黨誓詞上按下的手印,37歲時的他在八里莊戰場未合上的眼睛;看見油燈下,他修改《拂曉報》社論時的身影;也看見戰馬裕褷里那封未寄出的信上,被雨水涸開的“穎妻如唔”…透過文字,我仿佛看見:為了這勝利的曙光,無數年輕的生命在硝煙戰火中浴血奮戰,前仆后繼,以生命之韌、血淚之勇,共同扛起民族脊梁;以對國之赤誠,鑄就不屈氣節與必勝信念。那面紅色旗幟,始終高高飄揚。
走出紀念館,雪楓公園的廣場上,孩童在嬉笑奔跑,老人在悠閑漫步,此刻,教科書上“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變得更加具象。我想,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這紅色成為生命真實的底色
(指導教師:賈春芳)
梧桐鐵骨
文/ 石婧蓉
撥開歷史的層層云霧,我認識了一位“棄醫從戎”的革命烈士一—任天石。這位本可懸壺濟世的醫者,在民族危亡之際奔走在抗日前線。不幸被捕人獄后,他以錚錚鐵骨始終保持著一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獄中,他深情寫道:“秋風年年有,毀滅不盡的梧桐葉,只見它年年在增添著引人喜歡的嬌嫩,依舊在炎熱的陽光中給囚徒們一點涼快,直到牢房變廢墟。這不由得讓我想起課本中的“舍生取義”一—原來書上的文字,正是先烈們用鮮血寫就的
抗戰歲月里,有多少這樣的“梧桐鐵骨”!他們或是投筆從戎的書生,或是舉家紓難的鄉紳,更多的則是無名的戰士與百姓…無數中華兒女在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之時,以凡人之軀筑起一道道鋼鐵長城;無數共產黨員不惜犧牲生命,在崎嶇坎坷中闖出條救國之路!
如今,抗日硝煙散盡已八十載,但抗戰精神永遠鮮活。愿我們永遠銘記:每一片梧桐葉下,都棲息著一個不朽的靈魂;每一寸和平的土地上,都生長著永恒的春天。
(指導教師:張文霞)
雨中的勛章
文/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 王思怡
攜一朵白菊,緩緩走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我收起雨傘,任冰涼的雨絲滑過臉頰。愈走愈近了,雨滴拍打在無言的雕像上一一這聲音振聾發聘,重重地敲在每一位駐足者的心頭
館內昏暗,寥寥幾盞燈照在被炸毀的店牌上,依稀望見戰火中破碎的窗戶,剩下斷壁殘垣在風中鳴咽。敵機在這座古城上空肆意轟炸,但那刀光劍影哪里打得滅中國人民的志氣?沖鋒號吹響,戰士們不僅守衛南京城,更捍衛中國的尊嚴,高歌人類的正義。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反抗的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祭奠廣場前,一位老者顫抖著雙手將白菊放在鵝卵石上,雨水輕輕打濕他的舊軍裝,使那勛章分外閃亮。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抗戰中的那份堅定與無畏仍然流淌于我們的血脈之中。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侵略者架起幾尊大炮就能輕易打倒的東方弱國,中國人也不再是面黃肌瘦的“東亞病夫”。但中華民族的精神從未改變,邊關戰士守衛國土,鄉村干部致力振興,更有我們新時代青少年追逐夢想,永不止息。
(指導教師:成陽)
穿越烽火的饋贈
文/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 范予涵
抗日戰場上,那些以血肉之軀筑長城的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雖然我們未曾親歷硝煙烽火,抗戰精神卻始終存續于我們的血脈中,給予我們不斷前行的勇氣。
當我看見復興號列車劃破山河的晨曦,5G基站如星辰點亮偏遠村落;當我知道扶貧干部踏遍泥濘阡陌,科研工作者在實驗室焚膏繼晷一這何嘗不是和平年代的“沖鋒號”?每個崗位的堅守,都是在為新時代的長城添磚加瓦。從田間地頭的勞作,到廣袤國土上鋼筋鐵骨的崛起;從解一道題的執著,到破解芯片困局的攻堅,抗戰精神的血脈,正以千萬種姿態在神州大地上奔涌不息。
抗戰精神閃動在同學們解開難題時舒展的眉宇間,更熔鑄于民族復興的宏圖偉業里。讓我們緊握這份穿越烽火的饋贈,在青春賽道上奮然前行一每一次年輕的心跳,每一次無懼的奔躍,皆是在時光的甬道里向歷史致以最深沉的回響:以今日年少的掌紋,續寫那永不磨滅的生命華章
(指導教師:樊智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