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好!翻開名著,我們不僅能遇見跌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還能發現隱藏其中的科學密碼。本欄自將帶你以“地理眼\"重讀經典,在文學的浪漫與科學的嚴謹中碰撞思維火花,感受名著魅力,解鎖知識新維度一一原來,經典還能這樣讀!

邱磊,江蘇省教學名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全國閱讀推廣人物,任教于。
在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中,《西游記》幾乎是最受同學們喜歡的一部了。圍繞它,大家總有聊不完的話題。今天,我們借助神奇的“地理眼”,從現代科學的角度,探一探那些有趣的故事中,還有多少知識寶藏。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上有九竅八孔……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選自《西游記》第一回
這段內容,雖然大家耳熟能詳,但其中還藏著很多你們不知道的奧秘。先看孕育猴王的仙石,它的高度為“三丈六尺五寸”,即365寸,約等于現在的12米(1寸 ≈0.033 米)。形象地說,這是塊有四層樓高的巨石。再看“二丈四尺圍圓”,“圍圓”是指圓形或類圓形物體的周長。這塊石頭周長為二丈四尺,等于24尺,約為現在的8米。
“365”和“24”這兩個數字,眼熟嗎?它們帶有關于“時間”的明顯暗示:一年有24個節氣,約365個晝晝夜夜,每一個晝夜又可以分為24小時。更準確地說,現代科學表明,一年共有365.2564天,差不多每隔4年就會多出1天來。這樣,你就會發現,通常每隔4年就有一個366天的閏年。
“仙石”的尺寸明確了,但是,它長成什么樣子呢?答案藏在“圍圓”里。“圍圓”是古人對圓周的表述。換言之,這塊石頭是個圓滾滾的球體,而不是最常見的方頭方腦的模樣。在奇妙的大自然中,確實有一種巖石是球狀造型 那就是聲名赫赫的花崗巖

不少建筑的外墻、地面,常常是花崗巖材質的。(注:花崗巖確實常呈現圓球狀外形,但這不能作為唯一判斷依據。實際鑒別時,還需看石頭的硬度、顆粒粗細程度和抗壓強度等特征。)
這種巖石誕生于地球深處,它的“前身”是滾燙的巖漿。想象地殼之下有一鍋熾熱的“巖漿湯”(溫度最高可達 1400°C ),就像融化的巧克力一樣緩緩流動。巖漿上升,溫度逐漸降低,最終冷卻凝固,形成堅硬的巖石。也許你很難想象,這個冷卻凝固的過程非常漫長,往往需要幾萬年甚至更久遠的時光。
正是這種獨特的形成條件,使花崗巖具有極強的硬度、優異的耐磨性,以及突出的抗壓強度。《西游記》第七回寫到孫悟空被天兵天將降伏后,“刀砍斧剁,槍刺劍刳(ku,剖開),莫想傷及其身”。在硬度方面,花崗巖的莫氏硬度高達6~7級,普通刀具根本無法在其表面留下痕跡。因此,我們的齊天大圣怎么會懼怕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呢?所以,那一眾神仙,上上下下,僅僅為了懲罰一只猴子,就傷透了腦筋。這實在是很滑稽。
在抗壓能力方面,雖然如來佛祖能將大圣鎮壓在五指山下,但不過是長久囚禁,難以傷其分毫。畢竟花崗巖的抗壓能力堪稱頂尖,絕非尋常巖石可比。指甲蓋大小的一塊,就可以承受一頭小象的重量。正是這錚錚鐵骨,托起了華山之險、黃山之奇,撐起了華夏大地的巍峨脊梁。
細細一想,“花崗巖”這一名字起得很巧妙。“崗”諧音“剛”,暗喻其剛硬不屈的品性。“花”則描繪了它獨特的紋理之美一—巖石表面那件“花外衣”:閃亮的黑色斑點是黑云母,暗灰色的冰晶是石英,白色和肉色的是長石類礦物。這般高顏值,難怪連齊天大圣孫悟空也要被冠以“美猴王\"的稱號。或許他身披的那金甲里,真的藏著花崗巖般的瑰麗紋彩呢,
在自然界,萬物相生相克。那歷經數萬年淬煉的花崗巖,恰似孫悟空“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的修行見證。但做人只知剛硬,缺少變通,就很容易遭受挫折。孫悟空大鬧天宮失敗,這也是一大原因。《西游記》作者吳承恩顯然想到了這一點,于是他將幾種巖石的特性集合在這塊“仙石”上,這才孕育出了戰天斗地的齊天大圣。作者以巖石特性暗喻人物性情,匠心獨運,既含科學真知,又蘊人文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