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和體育賽事,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大幅躍升,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專家認為,此后十余年間,體育不斷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多元價值功能逐漸凸顯,體育產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國新辦舉行發布會,介紹《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有關情況。

王兆紅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副院長
《意見》提出體育產業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體育產業以其獨特的跨界融合能力,正在成為促進消費升級、優化經濟結構、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支點。它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更是國家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展現了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
“村超”“蘇超”催生文體旅商熱潮,冬奧會“冬”風吹動冰雪經濟迅猛發展,戶外運動等新興項目演變成為新風尚。健康理念深入人心,體育產業展現出強大拉動力,蘊含協同發展潛力。
7萬億元這一規模目標與體育強國建設和健康中國戰略同頻共振,為兩者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和經濟量化指標。以2023年體育產業總規模3.67萬億元為基數,要達到2030年的7萬億元,僅需保持約9.6%的年均復合增長率?!?萬億”不僅是一個預測性數字,還是一個引領性的戰略目標。它向市場和社會傳遞了國家全力發展體育產業的明確信號,將極大提振行業信心,并引導資源匯聚。
拓展體育消費,利用工業廠房等打造運動空間,充分挖掘城市金角銀邊資源,配建群眾身邊小而美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這是以城市更新和功能融合的視角,將體育設施嵌入城市肌理,具備可行性和創造性。

王裕雄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經濟發展到新階段,需要體育等新的消費增長點,替代傳統消費。除了促進消費和帶動增長之外,體育產業在鄉村振興、區域發展、提高群眾幸福感等方面,也凸顯了獨特的社會效應,進一步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促進居民的消費意愿。
《意見》出臺讓體育產業迎來“ 重大利好”,令業內倍感振奮?!兑庖姟诽岢龅?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和體育賽事。這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兩個著力點。
中國體育產業還在初級階段,大量中小微企業有形固定資產少,抵押物少。針對此現狀,《意見》特別提到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此外,戶外、冰雪產業中一些運動設施初期投資大,回報周期長,但很多設施運營已經有了穩定的收入現金流,通過資產證券化,有望解決這些企業的融資難題。
當前賽事亮點更多體現在“蘇超”“村超”等民間賽事活動中,中超、CBA等本土職業體育賽事的潛力還有待開掘,因此《意見》對提高職業賽事發展水平也有積極影響。

王榮杰 資深媒體人
我國體育消費潛力巨大,但仍面臨從“ 短期嘗試”到“ 生活習慣”的轉變難題。許多體育消費活動停留在體驗層面,未能形成持續消費習慣。供給結構不均衡也是突出問題。高端供給過剩與大眾化供給不足并存,難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多元化需求。部分運動項目參與門檻較高,制約了大眾參與熱情。
老百姓周末想打場球,場館預約總是“ 已滿員”;健身卡辦了一年,去不了幾次,卻難退難轉……這些“煩心事”都會影響消費體驗和持續性。變痛點為亮點,讓更多人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樂消費,是這份文件出臺的意義所在。
體育消費的痛點,表面是設施少、價格高、服務跟不上,根子在于供給與需求錯配。有的地方重硬件建設,輕服務配套,場館建得漂亮,卻缺乏專業指導;有的企業重營銷輕體驗,消費者買了課程,卻難有持續參與的吸引力;群眾體育賽事頻頻出圈,不少職業賽事卻關注度不足。這些問題,本質上都是沒有真正以“人”為中心。
促進體育消費,關鍵在于圍繞人的需求做文章,讀懂人心,回應期盼。人們追求健康,也渴望社交;追求競技快感,也注重家庭陪伴;看重專業品質,也在意性價比和便利度。因此,解決體育消費痛點不能“一刀切”,而需精準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