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山是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領軍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運動健將。第一屆全運會上,他打破了男子400米欄全國紀錄。鐘南山熱愛運動,89歲高齡,他的身體狀態依然出色,他的健康之道令人頗受啟發。
時候的鐘南山調皮貪玩,他回憶說:“小的時候我喜歡運動,那時還沒有鍛煉的概念,游泳、跑步、踢足球、打籃球……什么都喜歡,比較突出是跑步。”長大后,鐘南山的體育天賦逐漸顯現。1955年上高三,他參加廣東省田徑比賽,獲得400米比賽亞軍,打破了廣東省紀錄。隨后,他又代表廣東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獲得了第三名。
這時,中央體育學院來信,希望他能到國家隊訓練。面對抉擇,父親鐘世藩建議兒子選擇學業。鐘南山聽從父親的建議,1955年考入北京醫學院,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醫學部。他體育成績出眾,是學校運動場上耀眼的明星,獲得過北京市十項全能亞軍。
1958年,鐘南山被抽調到北京市體育集訓隊,備戰1959年首屆全運會。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組織大規模體育賽事,參賽的專業運動員很少,主要是大學生以及勞動模范、戰斗英雄等。鐘南山透露,自己挺舉曾達到100公斤,臥推是70公斤,百米速度最快11秒2,是在1959年創造的。他說:“當時主要為了增強力量參加田徑比賽,所以做了些肌肉鍛煉。”


鐘南山不負眾望,在400米欄的測驗中跑出54秒2的成績,打破了當時54秒6的全國紀錄。他回憶說:“那時我還是個20歲出頭的醫學院學生,那段在賽場上揮灑汗水、奮力拼搏的青春歲月,那份為國爭光、追求卓越的體育精神,就像一粒火種深植我心,至今仍在燃燒,激勵我在醫學道路上前行。”全運會結束后,成為專業運動員的機會擺在他面前。鐘南山再三考慮后,重返醫學領域。他說:“我覺得我的身材不行,體質也不行,成績頂多是達到亞洲水平,達不到世界水平,沒有前途。”
參加第一屆全運會一直是鐘南山珍視的寶貴經歷,對他的影響很大。他說:“運動能培養人的三種精神:第一是競爭精神,第二是團隊精神,第三是如何在單位時間里高效完成任務。就像跑400米欄,練了一年,成績才提高3秒,每一秒都那么寶貴。把這種競技精神拿到工作、學習上,是極為寶貴的。”
今年8月,在首屆“南山挑戰杯”籃球邀請賽開幕式上,鐘南山又提起參加全運會的往事。他說:“賽場上的拼搏精神深植我心,如今這份精神在廣州實驗室的科研攻關中延續。從疫情時期的藥物研發到新一代抗病毒技術突破,科技工作者與運動員一樣,永不言棄。”這不僅是一位長者的回憶,更是一位實踐者的真知灼見。
全運會還為鐘南山牽起了紅線。備戰期間,他與中國女籃主力隊員李少芬相戀,從此攜手一生。鐘南山表示:“一開始我不怎么會打球,只會亂跑亂沖,是她教我掩護和擋拆。”兒子鐘惟德說:“他們都是體育的愛好者,父親當時是田徑隊員,母親是籃球選手,代表當時國內最強的北京隊拿到了全運會冠軍。他們由于共同的興趣走到了一起,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看比賽。媽媽總是說,‘你爸爸經常會來看我的比賽,北京那時候結冰,他的單車騎在我后面,我一說話他就分神,經常摔倒在冰里’。父親經常很晚還騎著單車,送母親回到駐地,自己再回醫學院。”
鐘南山出自醫學之家,也是體育之家,妻子是籃球選手,女兒是游泳健將,兒子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教授,曾是大學籃球隊主力隊員。鐘惟德回憶:“我深深感受到父親對體育的熱愛。我懂事的時候,祖父住得較遠,那時候父親為了鍛煉身體,不坐公共汽車,把我放在單車后座,推著車跑10公里。直到我上中學,每個星期六他都堅持打籃球。1987年廣州全運會,父母都到場觀看籃球比賽,為廣東隊加油。他是個籃球迷,直到現在看電視,也只看體育新聞。”
體育也是家人之間的溝通方式。鐘惟德說:“父親從來沒有表揚過我們,但是當我跟他同一隊比賽時,他總情不自禁地喊出‘加油’‘好球’。我們的隊伍得分,他的贊賞毫不吝嗇。生活中不一定能表達出來的感情,我們可以通過體育表達出來。”
體育運動給鐘南山帶來的影響伴隨他一生,讓他保持著鍛煉習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每周都抽出三四天下班后的時間,鍛煉四五十分鐘。為了平時鍛煉更方便,鐘南山在家布置了簡易健身房。他說:“在跑步機上先快走后跑約25分鐘,鍛煉下肢;然后做引體向上以及仰臥起坐,鍛煉上肢力量。每隔一兩周,全家去游泳一次。”即使是出差,他也會帶上拉力器,做些簡單的力量鍛煉。
鐘南山今年89歲了,依然步伐矯健,思維敏捷。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鍛煉,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很多,也沒有出現老年人常有的視聽障礙、反應遲緩、記憶力衰退、腰腿疼等問題。身上可見的肌肉線條,讓不少年輕人自愧不如。他說:“除不能再參加運動量大的競技比賽外,感覺年齡對我沒有多大影響。”他強調,鍛煉就像吃飯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人要建立一輩子運動的觀念,才能享有比較好的生活質量。
鐘南山建議,城市居民最好的運動方式是步行或跑步,游泳也非常不錯,實在沒有條件,可以做室內的器械運動。老年人運動時不要勉強自己,做完目標的量就可以了,要適可而止。
抗擊疫情期間,鐘南山奔走各地,高齡之下的毅力與體力都能從運動中找到答案。他表示:“醫學研究需要科學家精神,體育運動呼喚拼搏意志。我在長期的科研工作中,深切體會到體育精神與科研精神的相通之處。”對于即將在粵港澳三地舉行的第十五屆全運會,鐘南山十分期待:“十五運將臨,那是體育的盛宴,愿更多人愛上運動,感受活力,在運動中擁抱健康和快樂。”
責編 陶莽 王敬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