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的大型體育賽事,也是全運會第一次走進香港、澳門。在大灣區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蘊藏著深厚的運動底蘊,參辦城市以開放的態度,承接市民們喜愛的比賽項目。
體育基因深深刻在大灣區的千年底蘊中。早在唐代,閱武堂便在廣東設立,開啟了逾千年的體育文化積淀。20世紀初,廣州率先舉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奧林匹克競賽規則的大型運動會──廣東省運動會。一代代體育健兒在這片熱土上頑強拼搏,締造了諸多第一,書寫了無數輝煌篇章。
從六運會到九運會,再到亞運會,廣東在一次次體育盛會的洗禮中實現了華麗蝶變,城市發展的澎湃動力由此激發。云山珠水之畔,全民健身之風盛行,體育已成為大灣區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第十五屆全運會將由粵港澳聯合舉辦。體育盛會帶來契機,大灣區開啟了新一輪的城市蛻變。
每當夜幕降臨,天河體育中心便熱鬧起來,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揮灑汗水,展現出嶺南的活力。廣州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常青,無論進行戶外還是室內運動,都非常適合。上千年的體育基因深深浸潤在廣州人的骨髓里,醒獅、南拳、龍舟、足球等項目在廣州皆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廣東體育勇開先河,創造了新中國競技體育的諸多輝煌: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陳鏡開、第一個世界冠軍容國團、第一個游泳世界紀錄創造者戚烈云;建立在廣州二沙島的全國第一個運動訓練基地,培育了200多個世界冠軍……
廣東足球涌現出眾多優秀球員,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容志行。創辦省港杯足球賽,是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發生的一件體育大事,至今已舉辦了43屆,搭建起粵港兩地體育文化交流的橋梁。
廣州不僅足球場多,游泳場同樣很多,游泳是廣州最流行的運動。20世紀50年代中期,二沙島建起了一座體育訓練基地,對廣東體育產生深遠影響。從二沙島大通路轉入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古典或現代的建筑錯落其間,“人生能有幾回搏”的標語墻,高達10米的二沙島露天跳臺都在告訴來人,這里藏龍臥虎,諸多世界冠軍曾在這里揮灑汗水。
1959年9月,新中國首屆全運會召開,廣東體育代表團共獲得31金26銀25銅,廣東跳水隊獲得男、女團體冠軍,梁伯熙、黎振德包攬男子跳臺和跳板冠亞軍,梁秀英領銜的廣東女隊包攬跳臺前三名以及跳板亞軍和季軍。值得一提的是鐘南山院士也參加了那一屆全運會的跨欄比賽。
出生于香港的容國團回到內地,立下“三年內拿下世界冠軍”的誓言。他日夜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59年多特蒙德舉行的第25屆世乒賽上,容國團獲得男子單打冠軍,成為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他的名言“人生能有幾回搏”成為二沙基地運動員的座右銘,激勵著無數后來人。
今年11月9日,由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的十五運會將在廣州盛大開幕。第三次迎來全運會的廣州將書寫老城市的新故事。
在深圳,多久能享受一場高水平體育賽事,答案是至少一周一場。根據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發布的2024年主要體育賽事活動統計,全年市區兩級重大體育類活動項目高達200項,充分展現了深圳打造國際著名體育城市的形象。
近年來,深圳體育賽事好戲連臺。WCBA全明星及總決賽、CBA、英雄聯盟職業聯賽、全國游泳冠軍賽、沃爾沃中國高爾夫公開賽、中國圍棋名人戰、中國羽毛球大師賽、中國杯帆船賽、深圳馬拉松等高端賽事和本土品牌賽事輪番上演,為市民帶來一場場視覺盛宴,也為深圳經濟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通過賽事平臺,深圳將體育競技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為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的道路。
在深圳,運動早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公園、健身步道,還是汗水揮灑的體育場館,這些場景都已成為深圳人生活中的去處。為了高效利用體育場館資源,深圳還搭建了“i深圳”體育場館一鍵預約平臺,為群眾查詢、預訂體育場館及一鍵預約、支付費用等提供便捷服務。
通過“一鍵預約”,市民隨時隨地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場地,大大提高了健身運動的便利性,形成城市體育場地錯時共享的新模式,進一步拉動體育場地消費。深圳將以耀眼的姿態,提供打造國際著名體育城市的“深圳樣本”。


香港和澳門是國家的特別行政區,舉辦全國性賽事將進一步增強港澳同胞的歸屬感和向心力。2008年,香港承辦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一躍成為“奧運城市”,香港同胞的熱情空前高漲。可以想見,港澳成為東道主,十五運將見證感人的一家親場面。
昔日,港澳較早接觸外來文化,很多運動有悠久的開展歷史。尤其是香港,在足球、擊劍、自行車、壁球等項目上,都有不錯的實力。
1996年,李麗珊為香港贏得首枚奧運金牌。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香港的乒乓球男雙選手高禮澤和李靜摘得了回歸后的首枚奧運會銀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盛大舉辦,香港承辦了馬術比賽。東京奧運會上,擊劍選手張家朗獲得男子花劍金牌,后在巴黎奧運會上實現衛冕。在女子重劍項目中,江旻憓也拿到了巴黎奧運會冠軍,中國香港已經成為擊劍運動不可忽視的勁旅;2012年倫敦奧運會,李慧詩在女子自行車凱林賽中榮獲銅牌,何詩蓓在女子200米自由泳中摘得銀牌。澳門在武術和空手道項目中亦有優勢,在杭州亞運會上取得過1金3銀2銅的佳績。
三地聯合承辦是本屆全運會的最大特點,是歷史賦予粵港澳三地的特殊使命。賽事將按照“廣東為主、港澳優先”的原則,綜合考慮城市特色和項目優勢,把比賽分布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多個城市。其中,香港承辦擊劍、場地自行車等8項競體比賽;澳門承辦乒乓球、女排等熱門項目。珠海、香港、澳門共同承辦的公路自行車比賽和深圳、香港共同承辦的馬拉松比賽,將成為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跨境賽事。
揮棒、跑壘、接殺……潔白的棒球在場地上空劃出一道充滿力量的弧線,瞬間攥緊了全場球員與觀眾的呼吸,場地間展開了勇氣與速度的博弈。這一刻,小小的白球飛躍綠茵,牽引著每一個人心跳的節奏。一顆白球,薪火相傳。劃過百年的時空,棒球在中山落下,圍繞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發展出一條新型體育產業鏈。

廣東省中山市有一座命名為“ 熊貓紀念球場”的棒球場,球場上大大的英文PANDAS和數字1941,述說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與棒球的不解情緣。
中山市不僅是偉人孫中山先生的家鄉,還誕生了“中國棒球之父”梁扶初。中山擁有雄厚的棒壘球底蘊,經過多年的培育和推廣,得到各界的廣泛認可。梁扶初1892年出生在中山,他帶領香港中華棒球隊參加了1941香港國際棒球錦標賽,戰勝多支國外強隊,奪得冠軍。也是在這一年,他和4個兒子在上海組建了“熊貓”棒球隊。
2006年,中山市第一支棒球隊在東升高級中學誕生。梁扶初的第四子梁友文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得知家鄉成立棒球隊的消息,從美國回到中山義務執教,把球隊命名為“熊貓棒球隊”,傳承“拼命追擊,死纏到底”“撲大象用全力,撲兔子也要用全力”“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棒球精神。
2017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公布全國首批96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名單,中山國際棒球小鎮名列其中,成為廣東5個入選項目之一,隨后小鎮更名為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15個基地在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落戶,包括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中國棒壘球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中國棒球協會頒發的中國少年(U12)棒球隊訓練基地和中國五人制棒球基地。
截至2024年,曾經的中山熊貓隊球員有6位獲得了國家健將級運動員,44人獲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81人獲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2人入選國家隊,9人入選廣東、福建、上海、河南等省隊。
中山市將承接十五運的棒壘球比賽,去年12月比賽場館全面竣工,3個棒壘球比賽場地連片。無論比賽場地,還是未來舉辦賽事以及接待等各個方面,都立足于對標國際標準。

梅州是一座把足球寫進基因的城市。走進“足球之鄉”梅州,整座城市的足球氣息撲面而來。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踢球的青少年,社區球場利用率高。在這里,周周有球賽,全民皆球員。社會賽事覆蓋市、縣、鎮、村四級區域,平均每年舉辦各類群眾足球賽事5000場以上,打響“來梅州、踢場球”的品牌。
當年,德國傳教士邊得志在梅州五華縣教學生將足球踢進木制球門時,或許沒有想到一百多年后,這座城市不僅擁有男女兩支球頂級聯賽球隊,足球人口比例達28.3%,居廣東首位,人均足球場地面積全省第一。
“ 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球王”李惠堂從梅州把球踢向全球,也踢出了梅州的知名度。從“球王”到“一縣六國腳”,梅州已向國家培養輸送300多名各級國家隊教練和運動員,曾雪麟、蔡錦標、王惠良、池明華、謝育新、吳偉英、劉彬彬……名字還在刷新。
在梅州,足球不光從娃娃抓起,還延伸到基層,深深扎根于民眾。梅州構建了一整套賽事體系,讓專業賽場熱度不減,業余賽場持續升溫,真正實現了全民足球、產業發展。
在五華縣打響的十五運會U16男足首場比賽,吸引人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五華橫陂國家足球小鎮。在這個全國唯一以足球命名的特色小鎮里,足球熱情似火。中超梅州客家隊激戰正酣,省超梅州強民隊奮勇爭先,五華“縣超”賽場人聲鼎沸,“足球之鄉”正以蓬勃的體育活力向世人展示獨特的足球魅力。
